宋佳欣 馬淑霞
從目的論角度看中藥藥名英譯
宋佳欣 馬淑霞
中醫(yī)中藥注重調(diào)節(jié)人體的陰陽平衡,其理療養(yǎng)生功效受到世人的關(guān)注。但鑒于目前中醫(yī)藥名的英譯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結(jié)合中藥成份特點,從目的論的三原則視角探析中醫(yī)藥名的英譯現(xiàn)狀和翻譯模式。
目的論 翻譯策略 中藥藥名
中華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其中醫(yī)藥學更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顆明珠。中醫(yī)以陰陽五行為理論,通過藥物、拔罐、針灸、推拿等手段,達到人體的陰陽平衡、預防疾病、增強體質(zhì)的效果,現(xiàn)已形成一套獨特的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體系。中醫(yī)中藥亦因其特有的身體診療和理療方法受到世界人們的關(guān)注。尤其是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期間,美國游泳健將菲爾普斯背部的拔罐印記更是激發(fā)世界人民對中醫(yī)理療的好奇。遺憾的是,當前對中醫(yī)文化尤其是中藥名的英譯還存在諸多問題,如翻譯不準確、誤譯、硬譯、錯譯,甚至胡亂翻譯,這些非常不利于中醫(yī)中藥的對外傳播,因此,如何精準英譯中醫(yī)文化和中藥藥名迫在眉睫。
中藥藥材取自植物、動物或礦物等,種類繁多,來自我國各個地區(qū),幾乎是天然藥材。通常一副中藥包含多種藥材,少則幾種,多則達幾十種。
中藥的炮制方法是指藥材的加工方法,根據(jù)藥物配方及藥材的特點,采取一定的手段,并加入相應的輔料,經(jīng)過這樣處理后可以提高藥效、降低藥材本身的副作用,并達到方便儲存的目的。
由于藥物的制作方法,其成品形狀也不盡相同。我國的中藥成品形狀多達40多種,其中五大劑型是湯、膏、丹、丸、散等,有的可內(nèi)服,有的則外用。中藥的劑型種類多與藥理作用密切相關(guān)。
“目的性原則”是指翻譯活動應將譯文受眾當作重要因素之一,譯文受眾決定翻譯策略。中藥英譯名的受眾主要是外國人,他們接受的教育、生活環(huán)境、對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了解程度都各不相同。所以,譯者在翻譯中藥藥名時,務必考量這些因素,讓服用中藥者能準確理解藥物的藥理功效。
“連貫性原則”是指譯文應符合語內(nèi)連貫,也就是譯文能被接受者理解,并且符合接受者所在的交際語境。中藥藥名命名規(guī)則多種多樣,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而且中文注重意合,講究精煉,以“神”代“形”,尤其是以功效命名的藥物;而英文是形合語言,以顯性接應為特點。在翻譯這些藥物時,應適當添加一些介詞來將藥名譯名更加符合英文的表達方式。
“忠實性原則”是指原文和譯文之間存在語際連貫,即譯文要忠實于原文,忠實程度隨譯文的目的及譯文接受者的不同而不同。中藥大部分都是由我國傳統(tǒng)藥材制成的,其藥名也體現(xiàn)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很多藥名具有文學色彩。因此,在翻譯中藥藥名時,必須要對藥物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其成份、功用等,要將藥名所包含的信息真實地反映給藥物使用者。
例1和例3的命名規(guī)則都是藥物成份加藥物劑型,且藥物成份只有一種,不同之處在成份的翻譯策略。例1中的“桂枝”是用漢語拼音標出來的,這樣外國使用者對“桂枝湯”還是一無所知。若譯為“cassia twig”,即“Cassia Twig Decoction”,藥物主要成份一目了然。而例3中的“蒼耳子”譯為“Xanthii”,這樣外國使用者對這味藥的成份便有一定的了解了。例2中“膏”譯為“Semifluid Extract”,醫(yī)學中的“Plaster”也是“膏”的意思,但這種“膏”指的是將制成的膠狀藥物敷在紙或布上的一種中藥。而這里的“益母草膏”是液體狀態(tài),是將益母草切碎、加水、煎制、過濾等過程,并加入一定量紅糖所制成的。所以“Semifluid Extract”是比較合適的,體現(xiàn)了忠實性原則,此外譯名中采用了介詞“of”將藥物的成份和劑型連接起來,符合英文表達方式,體現(xiàn)了連貫性原則。
另外,某些中藥藥名中所體現(xiàn)的成份比較多,再加上藥物的制作方法,這就會導致大多數(shù)中藥藥名的翻譯比較長,不利于流傳,且易出現(xiàn)錯誤。所以在翻譯中藥藥名時,應避免冗長,追求簡潔。
例4中的“九味”是指這味藥所含九種成份,所以將其譯為“Nine”,這味藥中羌活是主要成份,而且中文藥名中也有所體現(xiàn),因此也需將其譯出來。例6中將“五味”譯為“Five-ingredient”,通過“for”將藥物成份和功效“Eliminating Toxin”連接起來,簡單明了,藥物的基本信息也體現(xiàn)出來了。而例5中的“二”,數(shù)值相對較小,沒有采用直譯的方法,而是用此味藥物中最主要的成份“人參(Ginseng)”和“鹿角(Antler Glue)”將其代替,這樣有助于外國使用者對藥物的成份有進一步的了解。
例7中藥物功效只有一種,即“溫脾”,譯為“Warming the Spleen”,簡單易懂。例8和例9中文藥名都包含兩種功效,但翻譯策略有所不同。例8中先將劑型翻譯出來,并借助介詞“for”將其和功效連接起來。但不足之處在于“活血通脈”中只將“活血”譯出來,且翻譯的不太準確。“活血”是指促進血液流通,所以應譯為“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通脈”是指疏通血管,譯為“to Remove Obstruction in the Channels”。例9中翻譯策略是“功效+劑型”,比較明了簡潔。而且,“理氣”譯為“Qi-regulating”,“舒心”譯為“Heart-soothing”,“氣”同“陰陽”一樣,雖然是中醫(yī)特有的概念,但現(xiàn)在有很多外國人已經(jīng)對這些術(shù)語有所了解,而且西醫(yī)中找不到對等的詞匯,所以譯為“Qi”,這樣既達到了忠實于原文的效果,而且也符合簡潔的原則。
例10中“疝氣湯”是針對疝氣患者,指“治愈疝氣”,雖然沒有增譯“Cure for”類似的表達,但也不影響目標讀者的理解。例11中將“羚羊感冒片”中的主要成份及功效都翻譯出來了,言簡意賅,目標讀者容易理解。例12中“麝香”是主要成份,“風濕”是指這種藥主要用來治療風濕骨痛等疾病,但譯名采用了“字對字”的翻譯策略,單詞之間沒有任何邏輯關(guān)系,這顯然是不合適的,不符合英文形合的特點。
例13是用來安胎的中藥,藥名含義是此味藥可以保護腹中的胎兒可以像泰山和磐石一樣穩(wěn)固。這種文化意象對中國人來說是不言而喻的,但對西方人來所可能會造成誤解或困惑,所以譯名將藥物的用途翻譯出來了,但這種譯法卻沒有體現(xiàn)出藥物中所包含的傳統(tǒng)文化。例14中的“青龍湯”的治病原理是通過發(fā)汗來治愈風寒,藥名中之所以采用“青龍”也與“發(fā)汗”這個藥物功效有關(guān)。青龍是我國古代四大神獸之一,能翻江倒海,行云降雨。藥名采用“青龍”意味著這種藥可以像青龍一樣促使感染風寒的患者發(fā)汗,突出了藥效。譯名為“Decoction for Inducing Diaphoresis”,雖然基本信息傳達出來了,但沒有體現(xiàn)我國傳統(tǒng)文化。例15中的“失笑散”是主治心肌缺血、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所以譯文將功效譯出來了,即“Relieving Blood Stagnation”。另外,藥名中的“失笑”是指忍不住地笑出來,譯名中將其翻譯為“Wonderful”,這樣不僅將中文藥名中的文化意味表達出來,而且又體現(xiàn)了藥物功效,這樣的表達還是比較可取的。
中醫(yī)中藥蘊含著中華民族無窮的智慧,其獨樹一幟的醫(yī)療診治和藥理保健越來越為世人所關(guān)注和接受。要進一步弘揚中華中醫(yī)藥文化,擴大中醫(yī)藥的知名度和受眾群體,準確規(guī)范地翻譯中醫(yī)藥名對促進中醫(yī)中藥走向世界任重道遠。
[1]程明,關(guān)于中藥名詞解釋的幾個常見問題[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2):137-138.
[2]李虹,中醫(yī)語言的特點及其對中醫(yī)英語表達的影響[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3):69-71.
[3]李照國,李相敏,言不過其辭,動不過其則—淺談中醫(yī)英語翻譯中的英譯問題[J].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報,2007,5(6):712-714.
[4]歐陽利鋒,中醫(yī)藥說明書的英譯 [J],中國科技翻譯, 2002,15(2):17-20.
[5]王玲,鄒爽,目的論視角下中藥名英譯的問題及翻譯策略分析[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15(6):72-73.
此研究為上海理工大學2017人文社科培育基金項目(項目編號:SK17YB18)。
(作者介紹:宋佳欣,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碩士研究生;馬淑霞,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