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仁錫
摘要:物理概念是物理學的基礎。在物理教學中,使學生正確、準確地理解概念,既是物理教師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學好物理的基礎。以下,筆者根據教學實踐來談談對物理概念教學的一些認識和實踐.
關鍵詞:物理概念教學;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掌握
如何使學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進而掌握規(guī)律,并使學生的認識能力得以發(fā)展,是中學物理教學的核心問題。我認為概念教學一般要經歷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概念
1.利用物理實驗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
從生活中得到的感性材料通常有復雜的背景,利用這樣的材料來使學生建立概念有時會遇到很大的困難。而實驗則可以提供精心設計的、經過簡化的感性材料,它能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明確、具體的認識。如果概念的引入新穎,吸引學生的興趣,則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達到預期教學目的打下堅實的基礎。新穎的實驗往往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可以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慣性”概念引入時,可以在玻璃杯下面放一張紙,慢慢拉動紙到講桌邊上,問學生:繼續(xù)拉動,玻璃杯會掉下來嗎?讓學生猜測后,突然用力將紙抽出,在學生會發(fā)現玻璃杯仍然完好地靜立在桌子邊緣,從而驚訝不已,激發(fā)起求知欲。
2.利用學生活動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
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是主體性教育的體現。以學生活動引入概念教學,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時,可以讓學生將兩本書的紙一頁頁相互交錯夾在一起,讓幾名學生在講臺上進行拔河比賽,即使用力都不容易將書拉開,從而引入“摩擦力”概念。又有如“密度”概念的引入時,給學生一些體積相同、材料不同的長方體塊,讓他們用手掂輕重,比較其質量;再取幾個試管,放入質量相同的不同液體,比較其體積的大小,使學生從中悟出物質的一個特殊性質,即“體積相同時,不同物質的質量不同;質量相同時,不同物質的體積不同”。接著問學生“我們能根據物質的顏色、氣味、硬度來辨認物質,但如果兩種物質的顏色。氣味、硬度都相同時,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區(qū)分它們呢?”于是,學生感到還有必要來尋找物質的新的特性,從而領會用單位體積的質量來表征物質的一種特性的方法,由此便引入了密度這個概念。再通過討論“鐵比棉花重”這句話是否有道理,讓學生加強認識。
3.利用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
比如在學習壓強概念時,可以讓學生談一談自己背著同樣重的寬帶的書包和窄帶的書包以及同樣的書包背著不同重量的書本時肩膀的感受,通過回憶自己的親身感受建立壓強的概念。在講解“擴散”概念時,讓學生聞到灑在教室內的香水味加強感官認識,再回憶放在熱菜中的鹽比涼菜中的鹽化的時間短來激發(fā)興趣,引發(fā)學習動機。
4.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系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
有時新概念與以往學習過的概念之間在本質上存在著有機的聯系,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出發(fā),通過邏輯展開,把新概念自然地引入。這樣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引入新概念的客觀性和必要性,使知識系統(tǒng)連貫,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5.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
對一些不便于通過實驗創(chuàng)設情境并且學生又沒有體驗的,可以利用圖片、視頻、模擬實驗來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如對凸透鏡成像的原理演示,就可以用FLASH演示決定像的位置的其實就是三根特殊的光線;又如學習同步衛(wèi)星、核能這兩個概念時就可以通過模擬實驗來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
6.介紹生動有趣的物理學史實或故事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
在有些物理概念的引入教學中,運用物理史料中的典型事例或故事引入物理概念,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引入方法。例如,教師可利用阿基米德鑒別皇冠是否純金的故事引入密度這個概念,可利用課本插圖或掛圖介紹馬德堡半球實驗的故事引入大氣壓的概念等。
二、進行思維加工,形成概念
物理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的掌握概念。而要使學生理解概念,就必須使學生掌握概念的本質。學生從日常生活經驗及物理現象和過程中獲得的豐富的感性材料,這些都是學生形成概念的基礎,但學生自己很難從對感性材料的感知中直接形成概念,必須通過自身的思維才能把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完成認識的飛躍,這是使學生形成概念的關鍵一步。為實現這一飛躍,就需要教師采用靈活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如采取小組合作共同探究、相互交流與討論等方式,啟動學生的思維,采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歸納等多種方法,對大量的感性材料進行“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整理加工,從而區(qū)分和辨別出現象的本質和非本質的屬性,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屬性,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質,使學生形成概念。
三、揭示概念的本質,理解概念
1.要講清物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概念教學的關鍵是使學生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物理概念的內涵是反映在物理概念中的物理現象的本質屬性,是該事物區(qū)別于其它事物的本質特征。
2.引導區(qū)分易混淆的概念
在學習新概念的時候,要及時引導學生對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對比、找出區(qū)別和聯系,從而深化概念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如重力與壓力,可以從定義、產生原因、施力物體、受力物體、力的大小由什么決定、力的方向、力的作用點等方面進行區(qū)別,指出什么特別的情況下才有壓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的聯系。
四、加強練習,掌握概念
學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對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鞏固、不完全、不深刻的,并且常和已學過的舊概念發(fā)生混淆??梢跃脑O計新問題情景,設計思考題,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與方法在新情景中去解決新問題,并通過思考、討論、交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進一步領悟概念的實質,并且在練習過程中通過有關的練習,反饋評價,利用概念解決問題來鞏固和加深掌握概念。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多采用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正確的思路和方法,設計的問題不宜過多,關鍵在于問題的典型性、啟發(fā)性、靈活性是否突出,是否有針對性。還應注意概念的階段性,對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不求一蹴而就,要使學生在多次循環(huán)中加以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對于“動滑輪”問題,在得出動滑輪省力的條件之后,就可以讓學生談談認識過程,進行反思,澄清使用動滑輪就一定省力的錯誤,認識到動滑輪省力還是費力的問題應該考慮動力作用在滑輪的軸上還是輪上,而后再精心設計新情景中的定性分析與定量計算問題,進行深入理解和拓展提升。
總之,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學的關鍵。學生掌握概念有一個發(fā)展過程,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實際把握好教材,更好地完成物理概念教學。
參考文獻:
[1]閻金鐸主編,《物理教學論》,廣西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