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浩然 聶瑩坤 張超
摘要:大連大有恬園小區(qū)二期工程曾在2000年獲批“國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本文在深入調研該小區(qū)的現狀和特征、綜述老年人生理、心理、行為特征與需求等基礎上,發(fā)現了其在規(guī)劃布局、公共配套、住區(qū)內部空間安全性與舒適性上存在的諸多問題。本文試圖對其外部空間環(huán)境的更新、改造進行研究,通過諸如規(guī)劃空間再布局、增加和豐富室外公共空間、道路及出入口再改造及提高室外環(huán)境的可識別性等手法,再生適老、舒適、活力、安全的既有住區(qū),為我國城市解決既有住區(qū)老年人居家養(yǎng)老在外部空間層面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適老化改造 大有·恬園 外部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1-0139-03
一、老年化與既有住區(qū)概況
(一)我國當前老年化浪潮
全球老齡化問題是聯(lián)合國大會自1982年起多年來的一項重要議題?!毒S也納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聯(lián)合國老年人原則》《1992年至2001年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全球目標》《世界老齡問題宣言》《人居議程》等聯(lián)合國決議引發(fā)世人關注。(如圖1)滿足老年人不斷變化的住房和行動需求成為一大目標。
據最新的《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我國老齡化呈現出高速增長的趨勢,龐大的老齡人口對醫(yī)療服務和生活照料的需求將急速增加,到那時我國面臨的老齡化問題將進一步凸顯,老年人養(yǎng)老居住問題將更加突出。以大連為例,市內四區(qū)(中山區(qū)、西崗區(qū)、沙河口區(qū)、甘井子區(qū))老齡化水平較高(14.3%),目前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在未來幾年老齡化人口有加速上漲的趨勢。調查顯示,有87.67%的老齡人擁有自己的房屋(包括租?。?,有11.39%的老齡人是與后輩子女或者孫子女同住(如圖2所示)。
(二)城市既有住區(qū)的適應性
在我國許多大城市中,80年代的建造的住房,迫于住房極度緊缺的壓力。住宅模式單一、建造時間相對較早、建造質量相對較差在建筑能耗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而我國當前,伴隨著家庭趨于小型化、“421”“422”(百位、十位、個位分別代表著祖孫三代人的數量),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趨向于自己負責。傳統(tǒng)家庭“養(yǎng)兒防老”的養(yǎng)老功能正在日漸削弱。在品質難以保證的既有住宅中,普遍缺乏針對老人的考慮,住區(qū)的空間布局也缺少老年設施,“適老化”程度遠遠不夠。如圖3所示。
大連大有恬園小區(qū)二期工程,曾在2001年獲批“國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并以生態(tài)化和產業(yè)化的特點著稱。并在2004年投入使用。該小區(qū)是21世紀的新型小區(qū),提出了低碳住區(qū)、環(huán)保住區(qū)、產業(yè)化住區(qū)、百年住區(qū)、適老住區(qū)五大內涵。然而就外部空間的適老性而言仍然有待改善。
二、老年人生理、心理情況制約下的外部空間環(huán)境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的變遷以及俯瞰生活后的滄桑,老年人相比成年人對生活環(huán)境的要求變得不同。從生理上來看包括聲環(huán)境、光環(huán)境、熱環(huán)境、無障礙環(huán)境以及人體工效環(huán)境五大方面。從心理上來看,老年人對安全感、歸屬感、舒適感、鄰里感這四個方面存在著更多的需求。在老年人的行為當中,以個體形式自我型活動時,需要有具有私密性和防衛(wèi)性符合尺度的安全領域空間;以成組形式集體活動時,距離相對縮小的成組活動領域空間可以彌補視力和聽力的不足;而群體形式的復合式活動,則需要如廣場、草地等開放型交往空間以滿足多樣性的老人活動。如圖4。
在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環(huán)境行為特征的制約和要求下,外部環(huán)境空間需要維持老年人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更大范圍的社會活動,提供康復、文化娛樂以及社交活動的場所,以資解決老年人生理衰退、精神失落孤寂等生活中的障礙。
三、住區(qū)外部空間環(huán)境適老化
(一)外部空間環(huán)境適老化改造需求
1.安全舒適性:安全舒適的室外環(huán)境,一是可以避免身體上不必要的傷害,二是得以緩解老年人在不安全環(huán)境下產生的焦慮、不安情緒。
道路設計需人車分流、組織車輛停放,重點標識道路高度、重點、轉折點的改變。完善步行系統(tǒng)。著重突出步行道的位置和走向,避免步道上出現行人身高范圍內的橫向物。完善步道的夜間照明。利用空間的圍合、分離變化和地面鋪裝材料和色彩的不同來增強老年人的環(huán)境認同感。如圖5a。
2.方便可達性
老年人經?;顒拥膱鏊?,如住宅的出入口、樓梯、電梯等避免出現門檻和階梯,也要有防滑設備等。合理控制坡度來保證老人可以適應的通行方向和速度變化。墻的轉角以及樓梯起止處設立顯著標識。如圖5b。
活動設施的設置和安排,應合理把握空間尺度以維護和鍛煉老年人的獨立生活的能力。
3.清晰識別性
應對老年人記憶力和辨別力的下降,需要顯著的分別環(huán)境中的不同要素,以期對老年人分辨方位有所助益。如圖5c。
如再處理道路方式、材料、選擇顏色以增強背景和主體之間的區(qū)別,建筑出入口、高坡度的危險地段等,安置不同高度的照明燈,避免強光刺目,影響老年人的分辨力。
4.鄰里交往性
熟悉的空間環(huán)境、社會活動的參與助益于老年人形成新的社交網絡,提升鄰里交往的主動性,可以排遣寂寞,消除孤單感。如圖5d。
外部空間布局的元素上可以考慮采用具有歷史或傳統(tǒng)符號,以及可以喚醒老年人曾經回憶的富有年代感的情景設計。交往空間盡可能的靈活多變、提供的休息、娛樂等各種功能空間要充分滿足老年人特長展現的需要。
(一)大有恬園外部空間環(huán)境的適老化改造
1.安全設計改造:在外部的空間環(huán)境中,消除老年人的障礙感。
步行系統(tǒng):基于老年人的步態(tài)特征(如圖6)在步道方面,與路旁景觀結合,設計蜿蜒變化的道路。為路線較長的道路設置觀景、聊天的場所,形成“步行—休憩”的整體空間。也借以消弱大連的強風干擾。設置空間過渡區(qū)域,如座椅、景觀、或路地面形式、顏色的改變暗示區(qū)域的變化,提升老年人步行的積極性和趣味性。減少地面高差的變化、設置平緩的坡道,地面設置良好的排水系統(tǒng)避免雨天打滑。endprint
臺階與坡道:首先注重材料的防滑性,避免選擇光滑、磨光的地面材料。地面高度的微小變化包括地面裂縫、凹凸不平等問題需要及時避免。坡道上設置扶手、欄桿超過10米的部分增設休息平臺或蛇形坡道。高差過大時需要設置升降機。如圖7所示。
戶外照明:更好亮度的照明可以增強老年人對戶外空間深度以及高差的辨別和感知能力。避免向上和發(fā)散的照明設施引發(fā)的眩光。設置不同高度的照明配置,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辨別能力。
2.便利性設計改造
住宅出入口:應對高度相似的住宅內單元樓,每棟住宅樓的入口安全性和易識別行都非常重要。通常會對雨棚的標識作用加以利用,結合夜間照明并擴大出入口面積,如圖8。
外部空間環(huán)境的識別性改造:創(chuàng)造多個空間層次,樹立標志物等,在建筑細部對空間的材料質感、色彩和種類對道路形式進行處理。如圖8。為方便老人確認,標志物應選用暖色調,且上面的文字應大且與底面顏色對比強烈(圖9)。
標識引導系統(tǒng):為考慮到老人視力下降的因素,在道路分叉、轉折以及終點處,應該設置導向性的標志。增加老年人在道路交叉口的辨識能力(圖10)。
3.舒適性設計改造
綠化空間:綠化設計應豐富多樣化,既不乏觀賞性,又具有親近感。對綠化空間進行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安排。同根據活動的動靜區(qū)分,對空間進行半開敞圍合。還可以在有足夠日照的空地,為老人提供屬于自己的小園地。
戶外地面:滿足老年人跳舞、練功等動態(tài)活動,在平整的鋪裝之外應當注意防滑性。也應當利用地面色彩變化與功能圖示來提高老年人對其感知程度。
4.交往空間改造
楊.蓋爾在他的《交往與空間》中曾指出,“活動”是吸引和促進交往的積極因素。而老年人在戶外多數是選擇靜態(tài)的活動。注重營造細部處理精良、交往環(huán)境宜人的外部環(huán)境。比如結合中心廣場、組團綠地等公共活動空間設置還能為老人帶來流暢生動的視覺感受,車來人往、兒童嬉戲、優(yōu)美景色等,增強坐息空間的趣味性及場所感。
結語
我國有著悠久的敬老傳統(tǒng),結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為特征以及我國當前復雜的社會、經濟、文化等特殊情況,創(chuàng)建適合老年人生活、養(yǎng)老的居住環(huán)境是當前必須面對的課題。大連.大有恬園住區(qū),是我國21世紀關于住宅可持續(xù)與品質化提升的一個典型案例。通過技術手段,來實現環(huán)境共生型建筑。然而,該小區(qū)雖獲評“國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但是在老年化的大環(huán)境下,距離適老化的品質小區(qū)仍有一段距離。
本文以擬改造例證,對住宅的適老化改造進行了一點總結和探索。希望能在安全舒適、便捷可達、清晰識別、方便交往等戶外環(huán)境空間需求等方面的手法得到進一步的研究和推進,也為大連,乃至我國的既有住區(qū)建設,提供一點有益的啟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