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玥
內(nèi)容摘要:喬伊斯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寫于愛爾蘭社會發(fā)生重大變革的時期,經(jīng)濟蕭條,動蕩不斷,人民生活貧困,整個社會處在一個極度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該小說集描寫愛爾蘭下層人民的日常生活,顯示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理想和希望的破滅,而首都都柏林作為愛爾蘭的社會代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愛爾蘭的社會現(xiàn)狀及愛爾蘭人民的精神狀態(tài)。
關(guān)鍵詞:歸屬感 怯懦性 癱瘓 命運
詹姆斯·喬伊斯,愛爾蘭作家、詩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后現(xiàn)代文學(xué)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及“意識流”思想對世界文壇影響巨大。
《都柏林人》是喬伊斯的早期作品,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以寫實和諷刺的表現(xiàn)手法描繪了二十世紀初期都柏林中下階層的生活,展示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彌漫于整個愛爾蘭社會的麻不仁、死氣沉沉的精神狀態(tài)。這種精神狀態(tài)被喬伊斯定義為“癱瘓”,而喬伊斯用十五個生動細微的故事深入到人內(nèi)心深處,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時愛爾蘭人民內(nèi)心的掙扎與痛苦:生逢不幸卻意識不到自身的不幸,這是一種雖生猶死的精神癱瘓;生逢不幸卻沒有勇氣逃脫,這是由于歸屬感的缺失和內(nèi)心深處的怯懦造成的。本文將從該短篇小說集出發(fā)分別從雖生猶死的癱瘓和歸屬感的缺失與不幸的怯懦性兩個方面探討處于大變革時期的愛爾蘭人民所展現(xiàn)出的形象。
一.雖生猶死的精神癱瘓
喬伊斯在致格蘭特.理查茲的信中說:“我的意圖是一章關(guān)于我國的道德歷史,我選擇了都柏林作為地點,因為這個城00是其社會與人民癱瘓的根源。
在本書的開篇《姐妹們》中的第一段就出現(xiàn)了“癱瘓”這個詞語,由此奠定了全文的麻木混亂的氛圍。當老柯特說出“那樣對孩子們有害,因為他們的心靈很容易受到影響。孩子們看見那種事情時,你知道他就會產(chǎn)生某種效果......”[1]這樣明顯不尊重已經(jīng)死去的神父弗林的話語后,與神父是老朋友的“我”的第一反應(yīng)并不是為其打抱不平,而是怨恨老柯特把“我”當做小孩子。神父弗林“教給了我許多東西”“他教給了我拉丁文的正確發(fā)音、他給我講地下墓道和拿破侖波拿巴的故事,向我解釋不同彌撒儀式和教士穿不同服裝的意義”“他的問題使我明白了教會某些規(guī)章制度是多么復(fù)雜難解,而以前我總覺得他們是最簡單的條例”[2],神父弗林這么做的意義正是希望“我”成為和他一樣的神職人員。可是文中的“我”卻疑問“不知道為什么竟有人有勇氣去承擔它們”[3]?!拔摇边@么做實際上深深辜負了神父弗林對“我”的殷切期盼。在為神父弗林祈禱的時候“我佯裝祈禱,卻心不在焉,因為老太太的喃喃低語使我分心。我注意到她的裙子在后面笨拙地扣住,布鞋的后跟兒踩得歪倒在一邊”[4]。上述幾個事例都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主人公“我”精神世界的癱瘓,對待這樣一位不幸離世的老人雖有傷心卻依然麻木不仁。
在《兩個浪漢》中,兩個游手好閑的流浪漢終日過著困頓的生活、生活的主題之一就是如何搞上各種各樣的女人。愛爾蘭未來的希望——青年人生活混亂與自甘墮落、不思進取,終日沉迷酒色之中。這種種一切都生動地展示了愛爾蘭人民精神世界的混亂與生活狀態(tài)的癱瘓?!端勒摺芬黄形覀兛梢钥吹矫つ砍缪蟮哪懈咭暨_西先生與盲目排外的大學(xué)教師艾弗斯小姐。達西先生“雖是有名的歌唱家,對本國老一輩音樂家卻從來連聽都沒有聽人說起過”在半推半就同意演唱一首具有愛爾蘭古典風(fēng)味民歌時卻“似乎對于歌詞和自己的嗓子都缺乏把握”“不停跑調(diào)還推脫自己因感冒弄壞了嗓子”[5]。和達西先生對本國文化一無所知相比,艾弗斯小姐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民族主義者。她熱愛著自己的土地,極力維護自己的民族。但她過分固執(zhí),完全不愿意接受外來的先進文明[6]。這兩個青年人盲目的崇洋媚外與排他主義正是一種精神禁錮的表現(xiàn),他們的思想也同樣是癱瘓、麻木的。
《泥土》在《都柏林人》整部小說中似乎是較為溫情的一篇,但細細讀來我們卻可以發(fā)現(xiàn)其隱藏在文字背后的陰郁與黑暗。女工瑪利亞在一個和諧友好的工廠里工作,受到同事的喜愛;下班后服務(wù)的家庭把她當作家人,萬圣節(jié)的宴會也邀請她參加;她為自己能夠自食其力感到高興。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社會下層的女工在游戲中卻摸到了死亡的象征——泥土。有了死亡與演這個寫作背景,整個故事的基調(diào)瞬間顛覆為陰郁——這是一個善良勤勞的底層勞動人民死亡前的悼詞!這樣一來前文看似雜亂的情節(jié)安排就立馬有了深刻的寓意:丟掉的糕點暗示瑪利亞一生的貧苦;與紳士無果的相遇暗示瑪利亞一生的地位低下——她始終與中產(chǎn)階級隔著一條隱形的鴻溝,無法逾越(這點也可以從瑪利亞”不明白為什么喬對他回答經(jīng)理的話如此大笑不止”[7]看出,這一點恰恰反映出了她與中產(chǎn)階級主人之間隱約的生活差異。)而在后文中作者也暗暗點明了主題:結(jié)尾的頌歌實則是棺蓋上的最后一抔泥土,喬的眼淚實則是悼念瑪利亞的悲傷與無奈。這樣一個看似溫馨卻暗藏?zé)o奈與悲傷的故事正恰恰反應(yīng)了愛爾蘭當時社會的癱瘓與人民命運的悲慘。
而從該小說集中的女性身上我們也能看到這種雖生猶死的精神癱瘓。
《兩個浪漢》不僅描寫了愛爾蘭青年人混亂無趣的精神世界更包含了對種種女性的間接描寫,展示的是愛爾蘭社會一些無知的女性,她們放縱自己的生活,以為這就是所謂的自由,但實際上卻淪為了男人手中的玩物,對于自己這樣一個悲慘的身份卻又不自知、不自救,這樣的女性形象在另一篇文章《一小片陰云》中的“濃妝艷抹的女人”[8]也有所體現(xiàn),喬伊斯把他們比作“像是受了驚訝的阿塔蘭達公主”[9],這樣一種諷刺手法更具感染力。其實這種種一切關(guān)于女性對自我價值的錯誤認知的刻畫實質(zhì)則是為了表現(xiàn)愛爾蘭人民精神世界的混亂與生活狀態(tài)的癱瘓。
本部小說集的其他文章中,也不乏對不幸女性形象的描寫和對女性命運的思考?!豆ⅰ分械溺犒愐砸粋€附屬品的形象出現(xiàn)——一個男人的附屬品。關(guān)于珀麗的場景描寫一共有四處,其中三處都有關(guān)于珀麗的哭。她從沒想過要親手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是將自己的命運羅盤交與一個不愿負責(zé)而又怯懦的男人手中??梢哉f珀麗是一個美好的少女,她天真爛漫、美麗善良,可這樣一個美好的少女卻不愿掌握自己的命運。作者對她的態(tài)度可能也有一絲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而與此相反的一個女性形象——穆尼太太也出現(xiàn)在這篇文章中。與本篇小說集中出現(xiàn)的女性不同,穆尼太太是一個擁有獨立思想的女性。她在遭遇婚姻不幸之后勇敢的同丈夫離婚,并用自己的獨立與智慧擁有了自己的事業(yè)——“一家提供膳食的公寓”[10]并獨自將自己的一雙兒女撫養(yǎng)長大。可以說,穆尼太太這樣的女性更帶有一種現(xiàn)代獨立女性的色彩。而這種獨立精神是作者喬伊斯所贊揚的,但這種獨立精神在當時的愛爾蘭社會則是少之又少。所以穆尼太太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喬伊斯對未來愛爾蘭女性的一種期許。
二.歸屬感的缺失與不幸的怯懦性
愛爾蘭是西歐極少數(shù)經(jīng)濟不發(fā)達的國家之一,大多數(shù)的愛爾蘭人民生活在貧困與麻木之中。由于日復(fù)一日的重復(fù)著貧困乏味的生活,人們靈魂深處埋藏著一種歸屬感的缺失,因此“逃離”是這本書中一個主要的主題。正如《伊芙琳》中所描寫的那樣“如今她和弟弟妹妹們都長大了,她母親也已過世。蒂茜.鄧恩死了,瓦特一家已遷往英格蘭。一切都變了?!盵11]伊芙琳在毫無生氣的家庭中日復(fù)一日地重復(fù)著猶如保姆般的生活,同時還伴隨著父親暴力的威脅,這樣的生活使她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所以她想要逃離這樣一種生活。可是即使當她找到了愛情也一樣不知道自己的歸宿在何處,這正反映了她及所處時代的人們內(nèi)心的迷茫。
而與此同時人們向往自由的思想也被枯燥乏味的生活緊緊束縛住?!兑恍∑瑸踉啤分械闹魅斯″X德勒幻想漫游世界、想要成功,而他也明白自己想要完成自己的理想必須要逃離這個壓抑麻木、死氣沉沉的社會??墒菂s有“一種淡淡的哀愁籠罩著他。他感到與命運抗爭毫無用途,這是千百年來歷史留給他的智慧的重負?!盵12]他失敗了,是他的小家拴住了他,是他不幸的怯懦性拴住了他,使他成了生活的囚徒。他悔恨,他也無奈;他想逃離,卻無法逃離。
也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一種奇怪情感來填滿內(nèi)心歸屬感缺失的空檔----虛榮感。在《賽車以后》中,主人公吉米的滿足感來自于“他的許多朋友都看見他剛和這些大陸來的人待在一起”、“被人們用肘臂輕輕推著,投以羨慕的眼光,真可謂是一件快事”[13]。而在《一小片烏云》中有這樣一段對考萊斯酒店的描寫“人們看完戲后常去那里吃牡蠣喝酒,他還聽說哪里的服務(wù)員講法文和德文”。那里的女人們“濃妝艷抹”、“穿著鮮艷刺目的衣服配著多種多樣的衣飾”、“她們臉上敷著粉,腳剛一著地便提起曳地的長裙,像是受了驚嚇的阿塔蘭達公主?!盵14]不論是吉米還是出入考萊斯酒店的女人們,我們都可以說是極度缺乏自我歸屬感的,他們只能在他人艷羨的眼光下才能安撫空虛浮躁的內(nèi)心。
在《痛苦的事件中》杜菲先生與西尼考太太的相識正是因為兩人共同擁有孤獨的靈魂,兩人歸屬感的缺失,而導(dǎo)致西尼考太太死亡的卻正是杜菲先生不幸的怯懦性。他以所謂的自己獨有的精神生活麻痹自己對西尼考太太的感情,直接導(dǎo)致了西尼考太太生活的墮落,間接導(dǎo)致了其死在冷冰冰的機車車輪下。這給我們讀者留下了一種縈繞不去卻又難以言說的哀傷。杜菲先生與西尼考太太雖不屬于愛爾蘭的底層人民,但其的精神世界是貧瘠的。即使杜菲先生有著自己所謂的精神生活,他仍然孑孑一人生活在幽暗深邃的個人世界里。沒有信仰也沒有陪伴,孤獨就似他看似強大實則脆弱的保護傘,直至他邂逅一位中年婦女——西尼考太太,并決定約她出來。西尼考太太也是一個孤獨的靈魂:丈夫常年離家并失去了與她尋歡作樂的興趣,女兒也有著自己的社交圈。她是一個逐漸陷入黑暗的人,她恐懼孤獨卻又無法逃避孤孤獨可怕的籠罩。這樣兩個孤獨靈魂的乍然碰撞產(chǎn)生了光亮的火花,猶如突然點明的燈光照亮了陰冷黑暗的靈魂深處。隨著他們見面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他們的糾纏越來越深那束光也就越來越亮。西尼考太太渴望光明的溫暖,越來越無法掩飾自己的感情直到“她激動地抓起他的手,緊緊地把它貼在她的臉上”[15]。這樣的舉動使杜菲先生“大為驚訝”——這將他隱藏極深的個人世界暴露在光亮之下,所以他選擇了逃避。因為他骨子里的怯懦,杜菲先生離開了西尼考太太。這是兩個小人物的悲劇,是一個孤獨的人殺死另一個孤獨的人的故事。但這卻給我們生動地展示了愛爾蘭人民內(nèi)心缺乏的歸屬感與不幸的怯懦性。
《何其相似》中的法林頓終日面對著上司奧萊恩先生的非人性的工作壓迫。整日枯燥無味的機械工作也無法改變法林頓貧困的生活。他渴望逃離,渴望自由。所以文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幕:“匆匆跑下?lián)u動的樓梯”。他出了臨街的大門,沿人行道的內(nèi)側(cè),偷偷摸摸地走到接口的拐角,然后竄進了一個門廊?,F(xiàn)在他安全地來到奧尼爾酒店昏暗的私室,激動的面孔帶著濃酒或腐肉的顏色......”“他渴望在酒吧里度過這樣的夜晚,在明亮的煤氣燈下,觥籌交錯,與朋友們開懷暢飲?!钡撬拿\注定是無法改變的,無論他如何渴望自由快樂的生活,他都得回到現(xiàn)實的工作中:“而自己像進來時那樣,悄悄地溜出了酒店的私室?!薄胺诸D走過一幢幢房子來到辦公室的門口”。這樣的生活重重地壓迫著法林頓的神經(jīng),使其原本就空虛的精神世界瀕臨崩潰:“他的身體極想干點什么,想跑出去與人打斗一場。他一生中所有的屈辱都在激怒他......”“他的沖動達到了頂點,似乎非得來一次縱情的發(fā)泄?!薄胺诸D幾乎無法控制自己,恨不得揮拳砸向面前這個矮子的腦袋”[16]。這種看似瘋狂的描寫正是法林頓真實的心靈寫照,也是底層所有受到資本壓迫的勞動人民的真實心理狀態(tài)。在這樣一種瀕臨崩潰的精神狀態(tài)下,法林頓終于發(fā)泄了:“你不該問我這么一個不合適的問題”[17]——這樣一句話使他失去了工作。失業(yè)的法林頓也沒有獲得他想要的自由——他迎來的是雪上加霜的貧困,需要錢滿足的酒癮以及5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這是法林頓發(fā)泄不滿的無辜對象)整篇文章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個自尊心極強卻無法改變艱難現(xiàn)狀的底層小人物,他在實際的世界中無法尋求到一絲絲的歸屬感,他想改變,卻又因為其不幸的怯懦性而甘于現(xiàn)狀,沒有勇氣也沒有能力改變。這與《一小片陰云》中的小錢德勒的故事十分相似。小錢德勒與他的朋友,一個生意成功而且生活自由的朋友,加拉赫在生活上的巨大差異而深感沮喪。他將自己的失敗歸因于婚姻的束縛:暴躁的妻子與哭泣的兒子。這個向往自由向往外面世界的男人無可奈何只能默默留下悔恨的淚水。
《伊芙琳》中的主人公伊芙琳長大后面對母親的死亡、父親的暴力以及感情冷淡的弟弟妹妹使她極度缺乏歸屬感,因此她考慮到了離開。但在離開故鄉(xiāng)時卻又戀戀不舍、不知所措。對伊芙琳來說“去還是留,這是一個問題”[18]。在文章的最后伊芙琳看向自己的愛人“沒有顯示出愛意、也沒有顯示出惜別之情,仿佛是路人似的”,她在此刻產(chǎn)生了幻滅。在男性社會下長大的伊芙琳缺乏自己的思想,不知歸處在何方。也許她會和母親一樣“在平凡的生活中犧牲了一切,結(jié)果竟發(fā)瘋而死”[19],也許她會毅然踏上離家的征程,去遠方尋求自己的歸宿。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唯一確定的就是伊芙琳與她的母親早已淪為男性社會的犧牲品。
三.結(jié)語
喬伊斯通過其辛辣諷刺的手法揭示了處于大變革時期的愛爾蘭人民的精神狀況:由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落后導(dǎo)致了人們的麻木與癱瘓:無知墮落,怯懦盲目。有的人對自身的不幸毫無意識、渾渾噩噩、不思進取;有的人意識到了不幸后卻又沒有勇氣逃脫,讓怯懦性束縛住了他們的一生。而對女性的物化和女性自身對不幸的不自知更展示了愛爾蘭人民對女性地位的態(tài)度和傳統(tǒng)。但盡管如此我們?nèi)匀荒軓淖掷镄虚g體會到作者對其故鄉(xiāng)愛爾蘭的深切關(guān)懷。他一生都在逃離愛爾蘭,但一生卻都在熱愛著愛爾蘭,其作品中也時刻透露出愛爾蘭色彩。
參考文獻
[1][2][3][5[7][8][9][10][11][12][13][14][15][16][17][18][19]詹姆斯·喬伊斯[M].王逢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4.
[4]李雪,宋穎.從《姐妹倆》淺析《都柏林人》的主題[J].芒種,2013,(04):185-186. [2017-09-24].
[6]伍光琴.雖生猶死的精神癱瘓——喬伊斯短篇小說《死者》主題探析[J].荊門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7,(08):32-34. [2017-09-24].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