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祥
摘 要:冷場問題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屢見不鮮,是待革除的痹癥。作為教師,要做好教材分析,找準知識的邏輯起點;做好學情分析,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在課堂生成中靈活機動,變不利為有利。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冷場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2-006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2.041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冷場”的情況。就是問題提出后,滿堂茫然,無人應答,影響了整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教師需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思考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一、做好教材分析,找準知識的邏輯起點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jù),教師在授課前一定要認真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要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就必須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教學重、難點。重點、難點是一塊“硬骨頭”,如果不做好充分的準備,對其進行必要的軟化,很難啃動。因此要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清掃外圍據(jù)點,盡最大可能地近距離攻擊。為了順利突破重難點,就必須找準知識的邏輯起點,攻擊從這里開始才能奏效。所謂知識的邏輯起點,就是新知的基礎,學生只有站在這些基礎之上,才能順利向上攀爬。比如:用除法解決問題的基礎就是對除法的熟練計算和理解除法的實質(zhì)意義。對除法的計算必須理解除法的計算意義,(已知兩個因數(shù)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shù),求另一個因數(shù))而除法的實質(zhì)意義就是“平均分”與“包含分”。理解了計算意義,才能正確計算除法,理解了實質(zhì)意義,才能正確分析數(shù)量關系,列出正確算式。
二、 做好學情分析,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
俗話說“預則立,不預則廢?!弊鳛榻處?,首先要了解學生,根據(jù)學生的生理和年齡特點,弄清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教材的編排是循序漸進的,不會出現(xiàn)本末倒置的情況,學生只要對前面的知識理解把握了,學習后面的新知才不會有多大困難。但是數(shù)學知識也是多樣的,前后不一定總有緊密的聯(lián)系,所以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是有階段性的。例如,三年級上冊出現(xiàn)了分數(shù),直到五年級上冊才又一次出現(xiàn),時隔近兩年,學生難免遺忘。因此就出現(xiàn)了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的邏輯起點的不一致。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還記住多少?離新知的大門還有多遠?他們對舊知的理解運用能達到什么水平?這是教師做學情分析時必須要明確的,以便在授新課前予以補充、喚醒與激活。如在教學“年月日”這一課時,可做如下學情分析:
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三年級的小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很多經(jīng)驗,對年和月之間的關系應該都清楚。因為每年都要換一個日歷,而且節(jié)日很多,像勞動節(jié)、兒童節(jié)、圣誕節(jié)等都是小學生耳熟能詳?shù)?,因此都應該知道一年?2個月,但對于月和日之間以及年和日之間的關系就不是很清楚了,對于平年和閏年以及“年月日”的由來更是知之者甚少。
有了這樣的學情分析,教師在預設時就設計了符合學生認知實際的問題讓學生來回答,對于那些學生知識經(jīng)驗中沒有的問題,就預設了一些積極的“冷場”問題,然后由教師來做解說。這樣師生之間就能各抒所懷,順暢交流,避免了消極“冷場”出現(xiàn)。
三、 在課堂生成中靈活機動,變不利為有利
不論教師做的準備多么充分,也無法絕對排除“冷場”情況的出現(xiàn)。因為教師所做的學情分析不一定完全切合學生實際,也無法提前獲悉課堂中學生的臨場發(fā)揮。有時教師認為學生應該知道的,他們卻不知道;教師認為不需要復習的,恰恰是學生所欠缺的。當始料未及的問題出現(xiàn)時,教師千萬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要盲目處理。首先必須根據(jù)課堂實際情況進行冷靜地分析,弄清問題的性質(zhì)。這個問題是否與這節(jié)課的主要學習內(nèi)容聯(lián)系緊密,如果是“天外來客”,完全可以采取“擦邊球”的方法,留待以后解決或讓學生自己課下去研究。如果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必須當堂解決,才能完成教學任務。這時我們就要思考學生的欠缺在哪里,他們不能解決的原因是什么,可以通過小組探討,也可以由淺入深地啟發(fā)誘導。軟化其硬度,剝離其外罩,彰顯其本質(zhì),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最終自然會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對這一特殊情況的處理需要教師敏銳的觀察力與迅速的反應力,因為課堂如流水,可急可緩但不能暫停,不給教師過多的時間去分析思考,必須迅速做出準確的判斷并考慮好應急措施。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教師先用課件演示了動態(tài)剪拼的過程,然后再把靜態(tài)圖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看圖完成下面的填空:
平行四邊形的底=( )
平行四邊形的高=( )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
長方形的面積=( )×( )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 )
本以為經(jīng)過演示后學生應該很容易完成上面的填空,進而理解把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但是出乎意料,當教師巡視時發(fā)現(xiàn)竟然有很多學生不會填。而這個問題卻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必須讓學生理解掌握,是不能繞過去的。因此教師迅速調(diào)整預設方案。采取了三個措施:一是重新動態(tài)演示剪拼過程,并且放慢速度;二是降低題目難度,把第一個和第二個填空改為如下題目:
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 )
平行四邊形的高=長方形的( )
三是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完成。經(jīng)過五分鐘的探究后教師再提問,學生踴躍舉手,回答正確,并說出了自己的思考過程,贏得了全班同學的熱烈掌聲,教學任務圓滿完成。
參考文獻:
[1] 譚高祥.淺析對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冷場”問題的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5(12):40.
[2] 王錦.創(chuàng)設有效的數(shù)學情境,追尋有效的數(shù)學課堂[J].數(shù)理化學習,2015(12):45.
[3] 葛光華.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錯誤資源的有效運用[J].新課程(上),2015(4):143.
[4] 馬利明.一把鑰匙能開萬把鎖嗎?——談課堂教學的“模式化”問題及幾點建議[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7):63-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