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前班吃到現(xiàn)在,吃了大概有15年的炸土豆。那時候,炸土豆才五毛錢一份。婆婆常常買來獎勵我按時回家,不在路上貪玩。今天,炸土豆已經(jīng)是五塊錢一份了。中國那么多菜式,我最擅長而且最喜歡吃的卻是炸土豆,一定得把土豆切得很小塊才入味,這樣能炸出脆皮。婆婆喜歡放蔥,媽媽喜歡放醋,我喜歡放糖。感覺自己是土豆養(yǎng)大的,怎么也吃不厭。
—Lucinda(讀第19期《中產美食主義》)
中大旁邊的“小古堂”和另外一家舊書店挺好的,可惜不在了?!安柡账埂边€在,像一個老朋友。“孔夫子舊書網(wǎng)”最好,只是不能去“逛”。感謝作者,讓我發(fā)現(xiàn)了“浩天”,又一個充滿驚喜的地方。滿懷期待著下一次與它相遇。
—正凱(讀第19期《獨立書店,尋找“荒地般的自由、寂寞和寬容”》)
生活在皮村里的我們的同齡人每天都經(jīng)歷著從別人眼中的“天堂”到“地獄的”轉變,頑強地生活,讀來感覺莫名的心疼與可怕。自己不由自主會回避這個事實:如果我去北京等大城市,也是這樣的生存狀態(tài),沒有絲毫的歸屬感,每天生活在熱鬧中卻又無比孤獨,每天看著偌大的城市產生深刻的無力感……這也可能是自己一直不愿意去大城市的原因吧,那樣的生存太過辛苦。
—簡佳(讀第19期《皮村,北京的另一面》)
文章舉的例子里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期待文末有另一番風味的總結陳詞。對最終觀點,個人不敢茍同,現(xiàn)在有思想的人很多,講究個人主義的很多,婚姻里所謂的磨合、 妥協(xié)、包容潤滑劑,是建立在三觀相近的基礎上,往往一言不合的,最終走向離婚。中產單身女青年一個人過都很充實,找到對的人是錦上添花,何苦將就活受罪。其實“愛的感覺”,更大一部分是尋三觀相近的、思想層次相近的。
—星*夜(讀第19期《“愛的感覺”,看上去很美》)
電影《小時代》里,郭敬明以物質主義地堆砌奢侈品,用時裝表演走秀,穿著華麗禮服的一般人可以和身份地位懸殊的富人打成一片,假想地類比階層上升。而《小時代4》,在看似愈來愈好的以后到來之前,畫面戛然而止。隱去了大火燒毀的瘡痍,郭敬明向平庸的女孩,依然允諾她們過著“天堂”般生活的幻象,用以退縮停留、逃避現(xiàn)實。這期間,角色/作家與觀眾/讀者,已然經(jīng)歷了從青春年少至進入社會的過程,可影片還是沒能提供繼續(xù)“做夢”的想象性解決方法。
—Vanessa(讀第18期《誰在拋棄郭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