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力
千年前的龍象之戰(zhàn)
——大唐使者以一人滅一國
文/方力
孔雀帝國崩潰后,印度長期處于分裂混戰(zhàn)之中。唐貞觀年間,古印度的戒日王逐步統(tǒng)一印度北部,并建立戒日帝國。玄奘西行至印度,正是戒日王統(tǒng)治時期,受到了諸多禮遇。然而,隨著戒日王的意外身亡,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了一次不大不小的龍象之戰(zhàn)……
戒日王是坦尼沙國王波羅·瓦爾那的次子。公元612年,坦尼沙和穆里克兩國正式合并,戒日王任國王。歷史上將這一年作為戒日王朝的開端。
公元631年,大唐高僧玄奘游歷至印度,引起了戒日王的注意。戒日王特意于首都為玄奘舉行了無遮大會。公元641年,戒日王數(shù)度向唐朝派去使者,又對玄奘著意殊寵。唐太宗注意到戒日王有“向化之意”。為了進一步鞏固“中印友好關系”,他在公元647年派時任右率府長史的王玄策前往印度訪問。
王玄策的印度之行艱辛異常。從唐朝國都長安到印度,路途至少要花費半年。王玄策帶領他的使節(jié)團隊剛到達印度,就得到驚天噩耗——戒日王溺水而死。戒日王一死,國中大亂。戒日王治下的帝那伏國主阿羅那順發(fā)動政變自立為王。
阿羅那順自知得位不正,擔心周邊國家前來干涉。他懷疑唐、蕃兩方要來干涉自己的內(nèi)政。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派兵襲擊了唐朝使團。王玄策使團一行猝不及防,騎從皆沒,正使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統(tǒng)統(tǒng)被俘。后來,王玄策和蔣師仁逃了出來。
這時,一般人的選擇是從速回到唐境,向太宗匯報一切,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處理這一外交事變。王玄策沒有這么做。他覺得身為大唐使臣被叛臣所虜,是人格和國格的雙重羞辱,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他還覺得如果回到唐朝走外交程序來雪恥,實在太慢了。他和蔣師仁商量——這點小事,不要給國家添麻煩!
王玄策二人經(jīng)歷九死一生,回到了泥婆羅(尼泊爾)。他們以松贊干布及唐太宗的名義向泥婆羅王借兵。泥婆羅王借給了他七千騎兵。王玄策又命蔣師仁入吐蕃,向松贊干布借兵,又借來一千五百兵馬。王玄策同時還檄召各大唐藩屬國,以大唐討逆之名征招人馬,這次又征來一千人。此時,王玄策屬下的部隊將近一萬人,是一支地地道道的聯(lián)合國軍。
王玄策帶領這支部隊殺回印度,以天降雄師之姿所向披靡,從北向南直取阿羅那順所在的都城茶鋪。王玄策用計引阿羅那順上鉤,活捉阿羅那順。阿羅那順妻子據(jù)守的朝乾托衛(wèi)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余眾盡坑殺,遠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余頭匹。天竺震懼”。
王玄策去印度時只有三十人隨行,去泥婆羅僅以身免,他執(zhí)阿羅那順至長安時帶回了牛馬大象等,以及一萬名戰(zhàn)俘,金珠貴物不計其數(shù)。唐朝將印度分為東、西、南、北、中五部天竺。王玄策之師連平了印度中、東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