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喬尹
牙醫(yī)候診室里堆滿了兒童玩具。
小女孩趴在父親的肩頭,一頭金發(fā)落在父親的襯衣上,輕盈得仿佛要飄起來。她看著我,眼睛像深海那么藍(lán)。
她忽然問:“爸爸,我們?nèi)ツ棠碳?,好嗎?”年輕的父親答:“好的,我的小跳蚤?!?/p>
“爺爺也在家嗎?”
“在家,寶貝兒。”
“媽媽也跟我們一起去嗎?”
“她會來的,我的小蝦米。”
“我想吃奶奶做的蛋糕,吃完后我會刷牙的?!?/p>
“真乖,我的小雞崽?!?/p>
小女孩安靜了一會兒,忽然又問:“爸爸,我是從哪里來的呀?”
這樣的問題,我也問過。答案不外乎“垃圾堆里撿來的”“石頭里蹦出來的”“胳肢窩里扯出來的”等,都是奇幻怪異而充滿暴力的回答,毫無美感可言。更有甚者:“你剛出生時,胳膊和腿都是分開的,后來用螺絲裝好了,不信,你轉(zhuǎn)一下腳踝和手腕,還會‘嘎吱嘎吱響呢!”同時,說者臉上浮現(xiàn)出一絲詭異的笑。
我們的童年提心吊膽。
我好奇,年輕的法國爸爸會如何回答女兒的問題呢?
那位父親說:“男孩是從白菜地里采的,女孩是從玫瑰花里摘的?!?/p>
小女孩安靜而滿足。父親給予的小小的夢,讓她相信,她如玫瑰般美麗。漫長的人生路,即使布滿玫瑰的刺,也要戴著玫瑰色的眼鏡看這世界。
對女孩而言,贊美永遠(yuǎn)不會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