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璐依
(長沙理工大學(xué) 湖南 長沙 410000)
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是其文學(xué)批評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影響。“以意逆志”出現(xiàn)在《孟子·萬章上》:
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于王事而不得養(yǎng)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收f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一)”
《中國文學(xué)大辭典》對“以意逆志”的解釋是“詩論術(shù)語,是從作品的實際內(nèi)容去推求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而《四書解讀辭典》中把“以意逆志”的意思解釋為“用自己的意思去揣度別人的想法?!耙砸饽嬷尽钡降子泻蝺?nèi)涵,“意”與“志”的含義十分重要。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的基本方法和原則,卻沒有一個具體解釋?!爸尽钡慕忉專瑢W(xué)者們尚有一個一致的理解,都認為“志”可理解為“作者之志”。然而古今學(xué)者對“意”的理解分歧卻相當(dāng)大。
趙岐是最早解釋“以意逆志”的命題的,他說:“志,詩人志所欲之事。意,學(xué)者之心意也?!饲椴贿h,以己之意逆詩人之志,是為得其實矣?!保ǘ┶w岐把“意”解釋為“學(xué)者之心意”,也就是讀者的心意。之后宋代的朱熹也提出“文,字也;逆,迎也……當(dāng)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保ㄈ┌选耙狻苯忉尀椤白x者之意”是第一種看法。然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解釋為“讀者之意”變數(shù)十分大,以讀者為中心闡釋文本,容易陷入一種“六經(jīng)注我”的境地。
“意,是作者的意旨”是學(xué)界又一種看法。“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是清吳淇的看法。云:“則志,古人之志,而意,古人之意……夫我非古人,而以己意說之,其賢于蒙之見也幾何矣。(四)”實際上,讀者對詩的理解總是帶有自己的觀點和認識的,不可能完全和作者一致,所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因此,以“作者之意求作者之志”的理解并非太科學(xué)。
“意”也被理解為“作品之意”,以作品篇章的意義顯示作者之志。清代語言學(xué)家段玉裁在其《說文解字注》中曰:“意者,文字之義也……詞者,意內(nèi)而言外,從司言。此謂摹繪物狀及發(fā)聲助語之文字也。積文字而為篇章,積詞而為辭。孟子曰‘不以文害辭’,不以詞害辭也”?!霸~”是“意內(nèi)而言外”,因此“文”有其意義,由“文”積成的“辭”也有其意。這樣,三者之間有一個遞進的關(guān)系,便是由文字之義組成篇章之義,由篇章之義顯示作者之意旨。
到了現(xiàn)代,顧易生、蔣凡說:“評說詩歌,自應(yīng)首先探索作家作品的志意,也總受到評說者本人立場觀點方法的制約,因而往往是作家作品之意與評者自己之意的結(jié)合?!薄耙砸饽嬷尽笔敲献俞槍ο糖锩傻摹皵嗾氯×x”提出來的,因而孟子定有尊重原本的意思,解讀原有文本又不可能完全脫離讀者的主體意識。筆者認為,顧易生、蔣凡的觀點是最全面并具有辯證思想的,既有根據(jù)又結(jié)合了傳統(tǒng)的不同解釋。
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常常先要了解詩人與其寫作背景,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在尊重原本的情況下“回到現(xiàn)場”去領(lǐng)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從而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主旨?!包S河之水天上來”,是李白的夢話嗎?“朱門酒肉臭”,肉可以臭,酒怎么會臭呢?“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是作者在苛求“商女”嗎?這是解讀文本時讀者無法脫離的主觀想法。李白向黃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氣勢;“酒肉”借代朱門富戶的奢華生活,不可硬拆來理解;杜牧批評的不是商女,而是譴責(zé)詩中只字未涉的在酒家征酒買笑、尋歡作樂的達官貴人。
在了解字義詞義之后、揣摩情意之后,我們該融入作品中去體會,體會其情趣。如杜牧的《山行》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晚”字用得精妙,首先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其次表明有傍晚才有夕照,晚霞和楓葉相互映照,楓林才格外美麗。再者表達了詩人的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的喜愛。最后因為停車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霜葉紅于二月花”。
我們在尊重文本前提下了解其意思與意境之后,還可以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拆除深度,構(gòu)建深度,也就是超越文本,推出新的合理的解釋,拓寬文本的可解讀性。如陸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理解為“當(dāng)你無路可走的時候,總會有新的希望出現(xiàn)。不要害怕失敗,在困境中保持信心”。
“意”字一字兼三任,是作家之意、作品之意與讀者之意的結(jié)合。以意逆志不僅強調(diào)對文辭的掌握,且要求讀者追尋作者意蘊。即使讀者浮想聯(lián)翩,曲徑探幽,見解千奇百怪,然而終究要回到文本,回歸作者之志。孟子“以意逆志”之“意”對讀者作者作品各不偏廢,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傳統(tǒng)“中和”精神。
[1]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M].新編諸子集成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
[2] 焦循.孟子正義[M].諸子集成本.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
[3] 尚永亮,王蕾.論“以意逆志”說之內(nèi)涵、價值及其對接受主體的遮蔽[J].文藝研究,2004(06)
[4] 范垚.孟子“以意逆志”說及其闡釋的研究[D].蘇州大學(xué),2009
[5] 周才庶.孟子“以意逆志”論的闡釋[J].孔子研究,2009(06)
[6] 楊伯峻.孟子譯注[M].中華書局,2010
[7] 徐桂秋.孟子文藝思想研究[D].遼寧大學(xué),2011
[8] 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卷一).六朝選詩定論緣起·以意逆志節(jié).陳亦橋.論孟子“以意逆志”[J].語文學(xué)刊,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