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越來越多人都談設計,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但有用的被認可的設計卻并沒有多少。原研哉說過一句話設計不僅為日常用品提供了新的可能,其中也蘊藏了一種生活態(tài)度。就是這種態(tài)度也讓我考慮到今后的學習中怎樣才能以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其中。
我認為所有的設計都(應該)是以人為本的。設計作品和藝術作品最大的區(qū)別,就是設計作品是為他人需求回饋社會而作,藝術作品是為表達自我而作。人,是他人。簡單說,尊重他人,不以自我的需求去想象他人的需求。而是經過對使用者的深入調研后去思考他人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這學期我在臺灣當交換生,這邊有些設計不得不說做到真的到位,不會過多的浪費不必要的資源,切身實地為設計而設計。最近有門藝政策展的課,就是交我們怎么做策展人,怎樣切實得為藝術家考慮,怎樣切身實際的為前來欣賞的觀眾打算。首先布置一個展館要對藝術家的作品及其背景有所了解,然后找到適合的族群為這群族群設計適合他們觀看的參觀模式。比如說上次我們我做了一個適合幼兒的展館里面所有的布展氛圍都很溫馨,包括展品的擺放位置都以寶寶的角度去展現(xiàn)的,以他們最便利的方式去觀,另外我們還設置了母嬰室 解決了一些媽媽們會遇到的突發(fā)狀況能第一時間很好的去處理。所以說這是一個很適合baby的展,也讓我深刻體會到設計師面對不同的人群怎樣相應做出合理的設計,以人為本為大眾服務。弗洛伊德曾經說過關注不同受教育者和不同階段的心理需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這方面也體現(xiàn)在設計當中,做出的產品要時刻為人們的需求做出相應的改變,不好看的產品必然也不是什么好產品,設計出的產品連最基礎的審美這一關都沒過,怎么提及它的功效呢?
現(xiàn)在設計有兩種狀態(tài)1.設計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內容是思想,設計首先需要清晰的頭腦和清晰的思路,明白當下的現(xiàn)狀并且找到相應得解決辦法,然后用一種適當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就以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牛皮癬”時間為例,曾經政府就花費150w人民幣鏟除了650多萬個口想糖。為什么會造成滿大街的口香糖?如果設置出一個合理的裝置是不是就可以解決這些不好的現(xiàn)狀?一個口香糖的盒子里面都能裝滿口香糖么,還不如利用剩余空間在中間放上隔板,背后開一個孔專門放置丟棄的口香糖。這樣想吐有沒紙的時候吐到背面的空間離不就好了。2、“以人為本“人本”首先是一種哲學理念,基于人類對自身的探索。文藝復興和歐洲思想運動中先后出的思想家現(xiàn)弗洛伊德等人的影響使得人文主義、人道主義、人本主義,以及后來產生的存在主義和現(xiàn)象哲學根基是一脈相承的,都具有提倡個性解放,追求實現(xiàn)人生幸福、自由平等,崇尚理性等特點。故此,理論上,以人為本的設計應該是基于上述哲學內涵,并且用合適的手段,通過特定的載體表現(xiàn)出來,成為形式和內容完美統(tǒng)一的作品。回到設計的實用層面,比較具體的影響還是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對人心理需要的描述,越能滿足使用者心理需要的設計,即通俗意義上越“人性化”的設計。同時,設計與工匠不同,不能滿足于滿足可知的需求,還應該致力于發(fā)現(xiàn)和引導潛在需求。套用弗洛伊德大師的理論,舉個大白話例子:1、“自我”的需求:滿足產品的基本使用功能——這是個手表2、“本我”的需求:滿足產品的外觀、社會定位等需求——這是個有設計師限量版有天王級同款的手表3、“超我”的需求:滿足產品內涵道德屬性——這是個綠色環(huán)保,有慈善意義,在各種環(huán)境下與自然完美和諧的手表“以人為本”的完美設計,意味著設計師需要對使用者心理深刻地理解,準確地把握,清晰地表達,同時個人也具有完善的道德美感,也就是不僅滿足“自我”“本我”,也滿足“超我”。這要求放在哲學學生那兒也高的嚇死人了……但在實際的設計商業(yè)化過程中,能做到1、2就已經很不錯了,精明的商人對3也是沒什么要求的??傊?,說的很對,設計師要先觀察,體驗,再去畫圖做設計。要時刻保持一切從實踐出發(fā),拒絕那些華而不實成本又高又不綠色環(huán)保的東西。說到以人為本的關懷,往往立馬就會聯(lián)系到人體工程學。例如,人體工程學鍵盤、鼠標、椅子、筆等等。這只是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關懷的一個方面,體感舒適的方面。這樣的設計首先是以人的使用為出發(fā)點而設計的,然后在此基礎之上考慮到了人對體感舒適的追求。就像我之前坐的過一把椅子,它的靠背就依人體工程學理論,怎樣才能更舒適,當然是在媽媽的懷抱里最舒適,這個椅子的靠背就像媽媽的手臂抱著你一樣的舒適,讓人盡情享受她的溫暖緩解疲勞不愿離開。人在使用的過程中產生愉悅的情感。這就是以人為本的關懷了。以人為本”其實不難理解,就是字面意思,即以人為根本。這個詞放到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義,可以是一種政治理念,也可以是一種哲學范疇的意義。但是與設計相結合起來,就會更加的貼近生活。
最近剛看完一個臺灣當代應屆畢業(yè)生的展覽,為社會而設計這種理念貫穿這整個展覽。很多的出發(fā)點都是以綠色環(huán)保為主,用大自然給的自然合理利用制作出可持續(xù)性的設計。就比如其中一組利用臺灣各個地區(qū)的石頭經過打磨等各種處理制作出的色粉筆,都是來源于大自然,32種大地灰色很好的告訴我們可以少用化學染料,化學色彩天然的顏色也很美。另一組也取材也是通過自然,選取了7條不同的河流研制出來的墨水,清晰流暢不堵筆尖,這說明天然的東西本身就很美好,不需要添加劑一樣能發(fā)揮它的作用。這就是自然對社會最后的饋贈了,在我們擁有這么好的資源的同時,是不是也要合理的善待他。對那么“以人為本的設計”就是“以人為出發(fā)點的設計”。設計師開始反思設計的價值,在此展覽中展出一系列專替世界上金字塔底端的平窮人口所作的相關設計。人們在了解自己所身處的社會遇到的問題后,透過設計思考或跨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找出解決方案,或是讓社會更美好。在社會設計的概念下,其實人人都可以是設計師,是每個人都可以投入的當中。
劉黛瑤(1993.05.06—),女,漢族,籍貫:甘肅蘭州人,齊魯工業(yè)大學藝術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yè):裝飾藝術設計
(齊魯工業(yè)大學藝術學院 山東省濟南市 25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