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齊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中華民族精神回歸也被廣泛提及。其中包括久違的“尚武精神”。尚武精神為中華民族固有,但是宋代以后中國主流文化的精英們卻逐步失去了他。正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與此同時文化精英們的身體素質(zhì)也隨之下降,文弱書生就是他們形象的典型代表。缺乏尚武精神給中國文化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那么,如何換回并弘揚我們的尚武精神呢?
新中國成立之前連年戰(zhàn)爭,使得我們不得不在戰(zhàn)爭實踐中鍛煉尚武精神。當前依靠軍事行動培養(yǎng)整個民族的尚武精神不切實際,我們只能求助于實踐的“形式化軍事”體育。體育運動可以強身健體,一些體育項目也與一定的軍事技能有關(guān)。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民族危機的緩解,今天我們似乎淡忘了中國文化長期缺乏尚武精神這一不足?!叭f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魔咒在學校教育中揮之不去,學校仍普遍存在漠視體育的現(xiàn)象!這是令人特別擔心的。不過當今社會也似乎注意到學校漠視體育的弊端,并力圖加以改變。這似乎讓人們看到了一些希望,但是從尚武或是“形式化軍事”體育角度看,學校開展體育教育的內(nèi)容及指導思想也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下面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加以說明。
足球是令中國人又愛又恨的運動。在國家大力支持下,一些地區(qū)也采取一些推進足球運動的實質(zhì)行動。但是,也發(fā)現(xiàn)一些讓人疑惑的做法。如各地中小學推廣的“足球操?!弊闱虿僭O(shè)置很讓人疑惑,總覺得它哪里不對勁兒。那么表面看也是體育鍛煉的足球操主要問題出在哪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從尚武角度把“形式化軍事”體育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階段是自我鍛煉。自我鍛煉主要是為了強身健體,其中也伴隨著對孩子堅持、毅力的培養(yǎng)。不過良好的體魄只是奠定尚武的基礎(chǔ)。堅持、毅力只是“尚武精神”的一部分。因此把這一階段稱為初級層次。
第二階段:競技對抗。除了擁有強健的體魄外,具備斗爭、對抗心理、意識和思想、策略同樣是一個尚武民族必備的特質(zhì)。對抗性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而且在對抗中更能鍛煉參與者的斗爭意志和心理。這些品質(zhì)更符合“形式化軍事”體育的內(nèi)在要求。對于歷史上長期缺乏尚武精神熏陶的中國人,在學校普遍開展對抗性體育運動更為必要。下面我們舉一個近代教育的例子。
清華學校是中國成立較早的近代學校,對中國近代教育有著獨特引領(lǐng)的作用。受宋以后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清華學校開始也不重視體育。因此當時清華學子與傳統(tǒng)中國讀書人一樣多是弱不禁風,由于體力不支,留學美國以后,中途回國的有,人客死他鄉(xiāng)的也有……
1914年,清華狠抓體育鍛煉,實行“強迫運動”。體育教師馬約翰常對同學說:“要好好鍛煉身體,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勁,要去干!外國人打棒球,你們也去。外國人踢足球,你們也去。不要人家一推你,你就倒;別人一發(fā)狠你就害怕;別人一瞪眼你就哆嗦。”這種精神被總結(jié)為:干到底,絕不松勁。(Fight to the finish, never give in.”)
第一次讀到上文不禁掩卷長思:“別人一發(fā)狠你就害怕;別人一瞪眼你就哆嗦。”這是身體上孱弱的反應,也是精神孱弱的反映。一個人精神的強大同樣也需要強健的體魄去承載,而這些完全可以通過參與對抗性體育運動獲得。細心的人們會發(fā)現(xiàn)馬約翰提到的體育特指“打棒球、踢足球”,這兩項運動都具有高度對抗性。從尚武精神角度,我們還可以把“Fight to the finish, never give in.”翻譯成“戰(zhàn)斗到底,永不放棄”。除此之外,對抗性體育運動還會給我們更多的精神財富,諸如正義感、必勝心、無敵的氣魄、忘我的精神、超人的意志等。這些不正是學校教育所要追求的嗎?
依對抗強度,對抗性體育項目分幾個層次:1. 非面對面對抗,如田徑項目;2. 面對面非貼身對抗,羽毛球、網(wǎng)球等;3.面對面貼身對抗,如籃球、足球等。依對抗強度體育形式也分幾個層次:一般訓練;訓練性比賽;正式比賽;大型比賽等。對抗性程度給學生帶來精神體驗不相同,學生們獲得心理鍛煉也就不同。所以提高對抗性,體育項目和形式也是有選擇的,從這個角度看目前學校體育開展的不足就十分明顯了。
第三階段:集體對抗。除了得到前兩個層次的成果以外,又增加了團結(jié)、協(xié)作。這種團結(jié)協(xié)作對戰(zhàn)爭的勝利至關(guān)重要,因為戰(zhàn)斗,戰(zhàn)爭是高效競爭,更體現(xiàn)或是依賴集體競爭的高效性。在真實斗爭中集體與集體之間的對抗更為普遍,也更為有力量。因此,團結(jié)與協(xié)作精神是尚武精神更高階段的代表。對殘酷的戰(zhàn)爭如此,面對同樣遵循叢林法則的國際競爭也同樣如此。近代以來為了救亡圖存,嚴復先生開出了一系列救國良方,其中他強調(diào)在適者生存的競爭中團結(jié)、協(xié)作的集體尤為重要。于是他提出了“群”的概念。他指出唯有互相協(xié)作,兼顧群己,從而克服一盤散沙似的個人奮斗所存在的缺陷。如今團結(jié)與協(xié)作是我們當前所提倡的美德,我們?nèi)绾潍@得這些美德呢?
團體對抗性體育為我們指出了一條道路。以上文提到的棒球運動為例。作為一種集體性、對抗性很強的球類運動,棒球隊員之間既強調(diào)個人智慧和才能,又必須講究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互相配合。隊員之間分工明確,責任清晰,又必須主動配合,相互服務(wù),必要時為顧全大局,個人要甘于犧牲自我。在棒球運動中人們很自然地通過自己親身實踐和內(nèi)心體驗完成相關(guān)道德修養(yǎng)的自我教育。除棒球外,諸如足球、橄欖球等其他集體對抗運動也同樣會殊途同歸地培養(yǎng)學生團結(jié)協(xié)作為代表的尚武精神。
反觀我們目前的學校體育重點大都只停留在強身健體這一低層次上,反而漠視更高層次的對抗性,特別是集體對抗性體育運動。把集體對抗性的足球運動異化成自我鍛煉的足球操就是以上做法的極端表現(xiàn)。這樣的做法直接剝奪了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實踐和內(nèi)心體驗完成自我精神磨礪的權(quán)利。這與目前學校的道德教育通常以口頭說教進行對比,其效果高下立判。真是“道在邇而求諸遠”,這種現(xiàn)狀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