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新
[摘要]本文通過介紹武威市亥母洞寺遺址中出土的西夏文《維摩詰所說經》下卷,以及專家認定其為西夏文泥活字佛經版本,簡要論述了此經的發(fā)現(xiàn)對考證我國泥活字印刷的起源和重要的學術價值。
[關鍵詞]西夏文;泥活字;印刷;佛經
印刷術的發(fā)明,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在印刷術發(fā)明之前,書籍的產生主要通過手寫傳抄,數量極為有限,知識的傳播相當緩慢。印刷術發(fā)明后,使短時間生產成百上千的書籍變?yōu)榭赡?,從而對人類文化的前進與發(fā)展、科學技術的利用與進步,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早在公元8世紀前后,我國人民使用雕版印刷。據有關學者研究。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印刷品,即現(xiàn)存于南朝鮮的《陀羅尼經》,大約于公元704年至751年,是在我國西安翻譯和刻印。到11世紀中葉,我國偉大的發(fā)明家畢昇,又創(chuàng)造了活字印刷術。這兩種印刷術,先后東傳朝鮮和日本,南傳東南亞各國,西經中東而傳至歐洲和非洲各國,為世界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1987年5月武威市新華鄉(xiāng)纏山村信教群眾,在亥母洞寺遺址施工取土中,出土了一大批西夏文物。其中的西夏文泥活字佛經版本《維摩詰所說經》下卷,經著名西夏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武威市博物館文物專家孫壽嶺先生考證研究,是西夏文泥活字版本,也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早的泥活字版本佛經。
據宋《夢溪筆談》沈括《活板》記載:“……慶歷中(1041-1048年),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今堅。先設一鐵板,其上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每鐵范為板,持就之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以上記載,精辟地論述了畢昇發(fā)明活字及活字印刷的過程,是我國勞動人民對世界印刷事業(yè)的重大貢獻。根據畢昇活字印刷的發(fā)明原理,以后人們又創(chuàng)造了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等,以此推動了印刷術的文明發(fā)展。
武威西夏泥活字版本是佛教經卷《維摩詰所說經》下卷,為折疊長卷,共54面。面長28厘米,寬12厘米,每面7行,滿17字,共計6400多字。從文字和經面來看,它具備了泥活字自身獨有的特點:印墨有輕有重,背透深淺不一,墨色深淡不勻,不僅反映在印本正面,而且印本背面也很明顯;字體有的肥大,字面略高,印墨厚重,并有暈染現(xiàn)象,呈黑白斑駁狀。經背透印更為明顯,有的略小,低于平面,背透較淡,行距極不規(guī)則,有寬有窄,字距間空格大小不一,有的大于一個字,有的小于一個字,因字大空格小,字小空格大,因此,整體頁面行格出現(xiàn)豎不成行,橫不成線,且行格斜。還出現(xiàn)各頁墨深重輕淡不一,標題用字混亂,錯排多見,字模放置不平不端,印字半輕半重且歪斜癥狀。在雕版中是不會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的,因此它是活字印刷。同時與木活字也有區(qū)別,具備了泥活字在燒制過程出現(xiàn)的豎不垂直,橫不邊貫,中間斷裂,半隱半現(xiàn),明顯掉邊角,斷筆畫,流釉、形成蠟淚狀,模糊、歪斜自身特點。因此西夏文《維摩詰所說經》被專家認為是泥活字版本。此經首頁的題款有西夏仁宗(1140-1194年)的尊號,依此推算,比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的時間晚100多年。
西夏泥活字佛經的印刷年代,根據一起出土的共存物西夏乾定申年(1224年),乾定酉年(1225年),乾定戌年(1226年)的契約和記帳單等來看,印刷時間不晚于西夏乾定年間。西夏是我國西北地區(qū)以黨項民族為主體建立的國家。在建國的190多年間,深受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不僅使用漢族文字,而且在剛建國不久,就創(chuàng)造了民族的文字,被后人稱其為“西夏文”。西夏人篤信佛教,當時他不僅用漢文和藏文印刷佛經書,而且又用本民族創(chuàng)造的語言文字翻譯印刷了大量的佛經,據史書記載和出土實物來看,用西夏文印刷的佛經種類之多、數量之大。西夏文獻記載:元吳稱帝之后(1038年)起,西夏不僅請一些佛教高僧翻譯佛經,甚至從皇帝到太后親自帶頭譯經,到夏崇宗天祐民安元年(1090年)的50多年時間里,先后有32位高僧,共譯出佛經362帙,812部,3579卷,基本上完成了大藏經的選譯工作,在這樣短的時間內翻譯印刷大量佛經經典,沒有先進的印刷技術是難以完成的。因此,西夏文泥活字版本《維摩詰所說經》的發(fā)現(xiàn),是西夏民族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采用活字印刷佛教的歷史見證,是研究少數民族科技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為確證泥活字制作的根據,武威當代西夏文化考古專家孫壽嶺先生以毛澤東同志“實踐出真知”的理論為指導思想,依“畢昇之法”實踐、燒制了泥活字《維摩詰所說經》(下卷)。這些研究成果邁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國際上為確立中國泥活字印刷的發(fā)明權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佐證,為“活字印刷,源于中國”爭得了話語權,為維護中華民族祖先的榮譽出了一臂之力,做出了重大貢獻。國內外文物專家和西夏文化專家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國內學術界最先肯定了《維摩詰所說經》(下卷)是泥活字版本,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孫壽嶺先生的這一研究成果也給予了極大關注與極高評價。中國社科院西夏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史金波先生撰文稱:“孫壽嶺先生于發(fā)掘、整理、研究、報道武威出土的西夏文泥活字版本《維摩詰所說經》貢獻最大,先生乃近代西夏文泥活字第一人也?!?/p>
西夏文泥活字《維摩詰所說經》是我國早期活字印刷術的極為珍貴的第一手實物史料。此經現(xiàn)藏武威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