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愛國
(廈門大學 哲學系,福建 廈門 361005)
朱熹論“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由知“當然之理”而知其“所以然之理”
樂愛國
(廈門大學 哲學系,福建 廈門 361005)
對于孔子所謂“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解讀,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朱熹把“四十而不惑”解讀為知事物當然之理,把“五十而知天命”解讀為知事物當然之理之所以然,無疑是一家之言。討論朱熹的解讀,需要對朱熹的“理”包含“當然之理”和“所以然之理”兩個層次以及“即物窮理”包含由知“當然之理”而知其“所以然之理”的過程,有深入的了解;同時,研究朱熹的解讀,又有助于對朱熹的“理”以及“即物窮理”有深入的把握。
朱熹;孔子;不惑;知天命;當然;所以然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對此,馮友蘭早年所撰《新原道》,以所謂“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來解讀。他認為,“三十而立”屬功利境界;“四十而不惑”屬道德境界;“五十而知天命”為認識到超道德價值,有似于所謂“知天”;又經(jīng)由“六十而耳順”,即順天命,而達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屬天地境界。[1]18-20馮友蘭于1982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新編》(修訂本)中又對此作了闡釋,其中對于“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解說,依據(jù)《中庸》所謂“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以為“不惑”為“知人”,“就是對于人之所以為人有所理解,有所體會”;“知天命”就是“知天”。[2]需要指出的是,馮友蘭把“不惑”解讀為“知人”,把“知天命”解讀為“知天”,類似于清代毛奇齡為批評朱熹而撰《四書改錯》中的解讀。朱熹《論語集注》注“四十而不惑”曰:“于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則知之明而無所事守矣。”注“五十而知天命”曰:“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于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知此則知極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盵3]54即把“不惑”解讀為知“事物之所當然”,或稱“當然之理”;把“知天命”解讀為知“事物所以當然之故”,或稱“所以然之理”。由此,不僅可以看出朱熹在工夫論上講由知“當然之理”而知其“所以然之理”的過程,而且也可進一步看出朱熹在本體論上所謂“理”的內(nèi)在復雜層次與結(jié)構(gòu)。
對于孔子所言“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西漢孔安國解“不惑”為“不疑惑”,“知天命”為“知天命之終始”。北宋邢昺疏曰:“‘四十而不惑’者,志強學廣,不疑惑也?!迨烀?,命,天之所稟受者也;孔子四十七學《易》,至五十窮理盡性知天命之終始也?!盵4]所謂“窮理盡性知天命之終始”,即《易傳·說卦》所謂“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装矅⑿蠒m的解讀,影響很大。后來的程頤也作出類似的解讀,說:“圣人言己亦由學而至,所以勉進后人也。立,能自立于斯道也。不惑,則無所疑矣。知天命,窮理盡性也?!盵5]
朱熹對孔子在“三十而立”之后言“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作了解釋,說:“既立矣,加以十年玩索涵養(yǎng)之功,而知見明徹,無所滯礙也。蓋于事物之理,幾微之際,毫厘之辨,無不判然于胸中?!瓱o所疑惑,而充積十年,所知益精,所見益徹,而至于是也。蓋天道運行,賦與萬物,莫非至善無妄之理而不已焉,是則所謂天命者也。物之所得,是之謂性,性之所具,是之謂理,其名雖殊,其實則一而已。故學至于不惑而又進焉,則理無不窮,性無不盡,而有以知此矣。”[6]641在朱熹看來,“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把握“天理”的兩個階段:“四十”把握事物之理,即事物“當然之理”,“五十”把握天所賦予事物之理,即事物“所以然之理”。
朱熹講“理”,有多層含義。他的《大學或問》認為,天下之物,“各有所以然之故,與其所當然之則,所謂理也”[6]512;又認為,天地間的事物,“莫不各有當然之則,而自不容已,是皆得于天之所賦,而非人之所能為也”,所以,要“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見其所當然而不容已,與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6]526-528朱熹門人陳淳曾言:“理有能然,有必然,有當然,有自然處”;還說:“能然、必然者,理在事先;當然者,正就事而直言其理;自然,則貫事理言之也。四者皆不可不兼該,而正就事言者,必見理直截親切,在人道為有力。所以《大學章句》、《或問》論難處,惟專以當然不容已者為言,亦此意。熟則其余自可舉矣?!睂Υ耍祆湔f:“此意甚備?!洞髮W》本亦更有‘所以然’一句,后來看得且要見得所當然是要切處,若果得不容已處,即自可默會矣?!盵7]由此可以看出,在朱熹那里,“理”主要可分為:“當然之理”,即所謂“所當然而不容已”;“所以然之理”,即“其所以然而不可易”。朱熹較為重視“當然之理”,以為把握了“當然之理”,“所以然之理”“自可默會”。當然,朱熹又強調(diào)把握了“當然之理”還要進一步把握其“所以然之理”。
朱熹所謂“所以然”,按照唐君毅所說,兼“當然者之所以然”和“實然者之所以然”二義[8],但主要是講“當然者之所以然”。據(jù)《朱子語類》載,問:“《或問》,物有當然之則,亦必有所以然之故,如何?”曰:“如事親當孝,事兄當?shù)苤?,便是當然之則。然事親如何卻須要孝,從兄如何卻須要弟,此即所以然之故。如程子云:‘天所以高,地所以厚?!糁谎蕴熘?,地之厚,則不是論其所以然矣?!盵9]414在朱熹看來,“事親當孝,事兄當?shù)堋薄疤熘?,地之厚”,這是“當然之理”;“事親如何卻須要孝,從兄如何卻須要弟”“天所以高,地所以厚”,這是“所以然之理”。又據(jù)《朱子語類》載,廣曰:“‘所以然而不可易者’,是指理而言;‘所當然而不容已’者,是指人心而言?!痹唬骸跋戮渲皇侵甘露?。凡事固有‘所當然而不容已’者,然又當求其所以然者何故。”[9]414廣曰:“大至于陰陽造化,皆是‘所當然而不容已’者。所謂太極,則是‘所以然而不可易者’?!痹唬骸肮淌?。”[9]415在朱熹看來,“當然之理”只是“指事而言”,就陰陽消長化生萬物而言;“所以然之理”是“指理而言”,就太極而言。
同時,朱熹又認為,“所以然之理”較“當然之理”更高一層。據(jù)《朱子語類》載,郭兄問:“莫不有以知夫所以然之故,與其所當然之則?!痹唬骸八匀恢剩词歉厦嬉粚??!盵10]朱熹還說:“其所以然者,理也。理如此,固不可易。又如人見赤子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此其事‘所當然而不容已’者也。然其所以如此者何故,必有個道理之不可易者?!灾劣谔斓亻g造化,固是陽長則生,陰消則死,然其所以然者是如何?又如天下萬事,一事各有一理,須是一一理會教徹,不成只說道:‘天,吾知其高而已;地,吾知其深而已;萬物萬事,吾知其為萬物萬事而已!’”[9]414-415在朱熹看來,“人見赤子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陽長則生,陰消則死”,乃至天之高,地之深厚,都是“當然之理”;而比“當然之理”更上面一層的是其“所以然者”,即“所以然之理”。因此,朱熹又說:“天下萬物,當然之則,便是理;所以然底,便是原頭處?!盵11]“知事物之當然者,只是某事知得是如此。某事知得是如此,到知其所以然,則又上面見得一截?!盵12]555-556顯然,朱熹講的“所以然之理”,是“當然之理”之所以“當然”之理,是較“當然之理”更上面一層的“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就是說,先要知得“當然之理”,然后進一步知得其之所以“當然”的“所以然之故”。對此,朱熹還說:“大凡為學,須是四方八面都理會教通曉,仍更理會向里來。譬如吃果子一般:先去其皮殼,然后食其肉,又更和那中間核子都咬破,始得。若不咬破,又恐里頭別有多滋味在。若是不去其皮殼,固不可;若只去其皮殼了,不管里面核子,亦不可,恁地則無緣到得極至處?!洞髮W》之道,所以在致知、格物。格物,謂于事物之理各極其至,窮到盡頭。若是里面核子未破,便是未極其至也。如今人于外面天地造化之理都理會得,而中間核子未破,則所理會得者亦未必皆是,終有未極其至處?!盵9]415在朱熹看來,格物窮理,一方面要窮得事物的當然之理,“天地造化之理都理會得”,另一方面還要進一步窮得所以然之理,深入理會“極其至處”,即太極之理。
正是在這一基礎上,朱熹對“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作出解讀。他說:“不惑,是隨事物上見這道理合是如此;知天命,是知這道理所以然。如父子之親,須知其所以親,只緣元是一個人。凡事事物物上,須是見它本原一線來處,便是天命?!盵12]552不惑,是知事物“當然之理”;知天命,是知“當然之理”之所以然。問題是,“五十而知天命”,朱熹《論語集注》注曰:“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于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作如何解釋?朱熹說:“天命是源頭來處。”“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四十時是見得那‘率性之謂道’;五十時是見他‘天命之謂性’?!盵12]553顯然,在朱熹看來,“五十而知天命”中的“天命”,即《中庸》“天命之謂性”的“天命”,即天之所命。朱熹注“天命之謂性”曰:“命,猶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盵3]54這就是程頤所謂“在天為命,在人為性”[13]。
朱熹認為“四十而不惑”為知事物“當然之理”,“五十而知天命”為知其“所以然之理”,知天之所命,與孔安國、邢昺的解讀有相近之處。如前所述,邢昺說:“‘四十而不惑’者,志強學廣,不疑惑也?!迨烀?,命,天之所稟受者也;孔子四十七學《易》,至五十窮理盡性知天命之終始也”;朱熹亦說:“‘四十而不惑’,于事物當然更無所疑?!迨烀?,則窮理盡性,而知極其至矣?!盵12]556當然,朱熹也作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把“四十而不惑”解讀為知事物“當然之理”,而不同于邢昺所謂“志強學廣,不疑惑也”。
但無論如何,朱熹的解讀,與孔安國、邢昺的解讀一樣,都試圖以人在為學成人中對于事物認知的不斷深入為依據(jù),并且都根據(jù)孔子學《易》而講“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装矅?、邢昺是從“志強學廣,不疑惑”而深入至“窮理盡性知天命之終始”,講的是,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化。朱熹則是從知事物“當然之理”,而深入至“窮理盡性,而知極其至”,以達到知其“所以然之理”,知天之所命,講的是,由知“當然之理”到知其“所以然之理”的深化。
朱熹對“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解讀,旨在講人對于事物之理認知的深化,由知“當然之理”到知其“所以然之理”。清代毛奇齡批評朱熹的解讀,在《四書改錯》說:“若‘不惑’、‘知天命’,則以經(jīng)證經(jīng)。不惑是知人,知天命是知天;不惑是窮理盡性,知天命是至于命;不惑是誠明,知天命是聰明圣知達天德?!仓鴮哟?,必以當然、所以然分別之。實則知當然便應知所以然,無大深淺,豈有十年知當然,又十年知所以然者?”[14]顯然,與朱熹的解讀強調(diào)知“當然之理”與知其“所以然之理”的差別不同,毛奇齡認為,“當然”與“所以然”,“無大深淺”,而強調(diào)知人與知天的差別,講人的認知對象的變化,由知人到知天,把知天與知人分割開來。
孔子講“知者不惑”,又答樊遲問“知”曰:“知人?!薄吨杏埂芬鬃诱f:“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應當說,毛奇齡釋“不惑”為“知人”,釋“知天命”為“知天”,是有一定根據(jù)的。問題是,毛奇齡的這一解讀是否一定與朱熹的解讀相沖突?《中庸》說:“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边@也可以作為毛奇齡把“知天”與“知人”分割開來的依據(jù)。然而,朱熹注曰:“知天知人,知其理也?!盵3]38顯然,在朱熹看來,知天與知人并沒有多大差別,不可分割開來,都是要知得“理”,只是有知“當然之理”與知其“所以然之理”的深淺差異。
朱熹強調(diào)知天與知人的密切關系。他注孟子所謂“知其性,則知天”曰:“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性則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從以出者也。……故能極其心之全體而無不盡者,必其能窮夫理而無不知者也。”[3]356以為知人之性,就能知天之理。朱熹還說:“性,以賦于我之分而言;天,以公共道理而言。天便脫模是一個大底人,人便是一個小底天。吾之仁義禮智,即天之元亨利貞。凡吾之所有者,皆自彼而來也。故知吾性,則自然知天矣?!盵15]并且認為,在“五十而知天命”中,“‘知天命’卻是圣人知其性中四端之所自來”[16]。顯然,在朱熹看來,天與人是統(tǒng)一的,知天與知人亦是統(tǒng)一的,所以“知其性,則知天”,“知天命”就是知人之性來自天之所賦。由此亦可看出朱熹為什么不把“不惑”和“知天命”分別解讀為知人和知天。與此不同,毛奇齡把知天與知人分割開來,實際上是把天與人分割開來,以為不僅要知人,還要知人之外的天。
需要指出的是,毛奇齡強調(diào)知人與知天的差別,把知天與知人分割開來,這就需要把《易傳》“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分成兩截:“窮理盡性”為知人,“至于命”為知天,這就是他所謂“不惑是窮理盡性,知天命是至于命”。這不僅與朱熹所謂“‘五十知天命’,則窮理盡性,而知極其至矣”相沖突,而且也與邢昺所謂“孔子四十七學《易》,至五十窮理盡性知天命之終始也”相沖突。
至于毛奇齡《四書改錯》解“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強調(diào)知人與知天的差別并因而講“不惑是誠明,知天命是聰明圣知達天德”,后來的戴大昌所撰《駁四書改錯》指出:“毛氏謂‘以經(jīng)證經(jīng)’,既將‘不惑’、‘知天命’分屬知人與知天矣,又謂‘不惑是誠明,知天德(命)是聰明圣知達天德’。夫‘自誠明,謂之性’,乃不思不勉、生知安行之圣人,固即所謂‘聰明圣知達天德’者,有何可分為四十、五十乎?且夫子不以生知自居,故自言進德之序,豈四十不惑而可以自誠明屬生知者釋之乎?”[17]在毛奇齡看來,“不惑”是知人,是“自誠明”,“知天命”是知天,是“聰明圣知達天德”;而在戴大昌看來,“自誠明”和“聰明圣知達天德”都是就生而知之的圣人而言,而不可分作“四十而不惑”和“五十而知天命”,況且,孔子不以生而知之的圣人自居,因而不可能說自己四十而“自誠明”,五十而“聰明圣知達天德”。
后來的劉寶楠撰《論語正義》,注“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指出:“夫子言‘天生德于予’,天之所生,是為天命矣。惟知天命,故又言‘知我者其天’,明天心與己心得相通也。孟子言‘天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誰?’亦孟子知天命生德當在我也。是故知有仁、義、禮、智之道,奉而行之,此君子之知天命也。知己有得于仁、義、禮、智之道,而因推而行之,此圣人之知天命也?!盵18]可見,劉寶楠將天與人統(tǒng)一起來,講“天心與己心得相通”,并將知人與知天命統(tǒng)一起來,由此講“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完全不同于毛奇齡以知人與知天相分離的解讀,而較為接近于孔安國、邢昺的解讀。
如前所述,西漢孔安國注“五十而知天命”為“知天命之終始”。東漢鄭玄注“六十而耳順”曰:“耳順,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也。”對此,南北朝的皇侃疏曰:“云‘六十而耳順’者,順,謂不逆也。人年六十,識智廣博,凡厥萬事,不得悉須觀見,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于耳,故曰‘耳順’也。”[19]問題是,孔子言“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為什么至六十才能“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唐代韓愈注“五十而知天命”曰:“天命深微至賾,非原始要終一端而已。仲尼五十學《易》,‘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故曰‘知天命’?!庇肿ⅰ傲槨痹唬骸岸敒椤疇枴?,猶言‘如此’也。既知天命,又如此順天也。”[20]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天,這樣能夠說得通,但問題是,“六十而耳順”的“耳”為“爾”,需要有文獻依據(jù),至今未果。
朱熹注“六十而耳順”另辟蹊徑,曰:“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盵3]54依《中庸》所謂“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而把“六十而耳順”解讀為“不思而得”,并且注“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曰:隨其心之所欲,而自不過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盵3]54朱熹還說:“四十時是見得那‘率性之謂道’,五十時是見他‘天命之謂性’,到六十時是見得那道理爛熟后,不待思量,過耳便曉。”[12]553“不惑是事上知,知天命是理上知,耳順是事理皆通,入耳無不順?!盵12]558應當說,朱熹無論是對“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解讀,還是對于“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解讀,即使在今天看來,都有其合理而深刻之處,且與前人有所不同,有所發(fā)明,并由此而發(fā)展了儒學。
馮友蘭并沒有依據(jù)朱熹的注釋,而是將“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解讀為知人、知天,這與毛奇齡《四書改錯》中的解讀有相似之處,同時也與對“六十而耳順”的解讀有關。清代阮元撰《四庫未收書目提要》,在為宋代俞玉所撰《書齋夜話》做提要時,引該書“經(jīng)傳之文……‘耳’即‘而已’,‘爾’即‘如是’”一條,案曰:“凡云‘而已’者,急言之曰‘耳’,古音在第一部;凡云‘如此’者,急言之曰‘爾’,古音在第十五部。如《世說》‘聊復爾耳’,謂且如此而已是也。二字音義絕然不同?!盵21]在這里,阮元強調(diào)“耳”與“爾”不可混同。但是,他所謂“凡云‘而已’者,急言之曰‘耳’”之說,則為今人所采用。馮友蘭《新原道》說:“‘六十而耳順’。此句前人皆望文生義,不得其解?!础选?,猶‘諸’即‘之乎’或‘之于’。徐言之曰而已,急言之曰耳。此句或原作‘六十耳順’,即‘六十而已順’。后人不知‘耳’即‘而已’。見上下諸句中間皆有‘而’字,于此亦加一‘而’字,遂成為‘而耳順’。后人解釋者,皆以耳為耳目之耳,于是此句遂費解(此沈有鼎先生說)。六十而已順。此句蒙上文而言,順是順天命,順天命有似于我們于《新原人》中所謂事天?!盵1]19-20馮友蘭晚年的《中國哲學史新編》(修訂本)明確把“四十而不惑”解讀為“知人”,把“五十而知天命”解說為“知天”,同時還把“六十而耳順”解讀為“順天命”。這就能夠說得通了。問題是,阮元引《書齋夜話》一條,原文為:“經(jīng)傳之文,結(jié)以‘與’字即是‘歟’字,‘耳’即‘而已’,‘爾’即‘如是’,‘諸’即‘之乎’兩聲合為一聲,蓋省文也?!彼?,他所謂“凡云‘而已’者,急言之曰‘耳’”,概是就句子結(jié)尾的虛詞而言,與“六十而耳順”之“耳”,恐不可相提并論。而且,對于阮元之說,今人多有批評,錢鐘書《管錐篇》稱之“失當逞肊矣”[22]。因此,“六十而耳順”的“耳”即“而已”之說法,尚待進一步論證。
另一方面,漢儒的解讀受到重視。楊伯峻《論語譯注》注“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曰:“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了;五十歲,懂得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的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盵23]顯然,這一在當代影響很大的解讀是依據(jù)漢代孔安國、鄭玄的注釋。
此外,近年來,臺灣學者程石泉所著《論語讀訓》(原名《論語讀訓解故》),載陳鐵凡《敦煌論語校讀記·敦煌論語集解》殘卷S.4696作“六十如順”,并引陳君按:“此又如、而通用之一例?!蓖瑫r又據(jù)于省吾《雙劍誃論語新證》所謂“六十而耳順”之“耳”字乃衍文,提出:“‘六十而順’乃一通行語句?!盵24]這一說法,經(jīng)電視名嘴傳播,在大陸不脛而走。但是,據(jù)1982年臺灣影印出版的《敦煌寶藏》(第37冊)所載,斯四六九六號為“六十如耳□”[25],而非程石泉《論語讀訓》所載“六十如順”。1992年大陸出版的《英藏敦煌文獻》(第六卷)載S.4696(見圖1)。[26]顯然,程石泉《論語讀訓》所載“六十如順”有誤。其實,也有臺灣學者對程石泉的說法提出批評。蔡仁厚贊同朱熹對“六十而耳順”的解讀,并且認為“‘五十而知天命’表示天人上下通而為一,‘六十而耳順’則表示物我內(nèi)外通而為一”,反對將“六十而耳順”之“耳”視作衍字而改為“六十而順”。[27]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對于孔子所謂“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以及“六十而耳順”的解讀,歷來是眾所紛紜、莫衷一是。朱熹的解讀無疑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家之言,但是在當代,朱熹的解讀卻一直被忽視,甚至逐漸被淡忘。究其原因,這并不是由于朱熹的解讀缺乏合理性和深刻性,不具現(xiàn)代性,更多的是由于朱熹學說的復雜性所致。
圖1 《英藏敦煌文獻》S.4696
按照朱熹的解讀,“四十而不惑”是知事物當然之理;“五十而知天命”是知事物當然之理之所以然;“六十而耳順”是“不思而得”;“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是“不勉而中”。可見,朱熹的解讀涉及其學說的兩大概念:“理”與“誠”。因此,要理解朱熹對于“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解讀,就要對朱熹的“理”有深入的把握。
如前所述,朱熹的“理”有多層含義,主要有“當然之理”與“所以然之理”兩個層次。然而,現(xiàn)代對于朱熹的“理”的闡釋,較多地只是講“所以然之理”,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理氣關系以及朱熹所謂“理一分殊”,忽略了對朱熹所謂“當然之理”及其與“所以然之理”的相互關系的闡述,因而也就無法理解朱熹把“四十而不惑”解讀為知事物當然之理,把“五十而知天命”解讀為知事物當然之理之所以然。
由于對朱熹“理”的闡釋,大都只是講“所以然之理”,因此,對于朱熹“格物致知”的闡釋,也多把“即物窮理”的“理”只是理解為“所以然之理”,并且只是注重于“理”與“物”的關系。朱熹解“格物致知”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3]7《易傳》講“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朱熹講“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表明“即物而窮其理”,不只是在“即物”中而獲知“理”,而且還包括從“已知之理”到“求至乎其極”的窮究過程,其中也應當包含了由知“當然之理”而知其“所以然之理”的過程。這樣也就不難理解朱熹對于“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解讀。
由此可見,討論朱熹對于“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解讀,需要對朱熹的“理”包含“當然之理”和“所以然之理”兩個層次以及“即物窮理”包含由知“當然之理”而知其“所以然之理”的過程,有深入的了解。一些學者忽視朱熹的解讀,或許就在于對此不甚了解。同時,研究朱熹對于“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解讀,又有助于對朱熹的“理”以及“即物窮理”有深入的把握。本文對于朱熹解讀的討論,其目的正在于此。
[1] 馮友蘭.新原道[M]//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5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M]//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8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64.
[3]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 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M]//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2461.
[5] 程顥,程頤.河南程氏經(jīng)說:卷六[M]//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1135.
[6] 朱熹.四書或問[M]//朱杰人.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7] 朱熹.答陳安卿(三)[M]//朱杰人.朱子全書:第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2736-2737.
[8]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205.
[9] 黎靖德.朱子語類(二):卷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0] 黎靖德.朱子語類(二):卷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6:383.
[11] 黎靖德.朱子語類(七):卷一百一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6:2825.
[12] 黎靖德.朱子語類(二):卷二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3] 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八[M]//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204.
[14] 毛奇齡.四書改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429-430.
[15] 黎靖德.朱子語類(四):卷六十[M].北京:中華書局,1986:1426.
[16] 黎靖德.朱子語類(一):卷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6:79.
[17] 戴大昌.駁四書改錯:卷十八[M]//《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6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54.
[18] 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45.
[19] 何晏,黃侃.論語集解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5:15.
[20] 韓愈,李翱.論語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1:2.
[21] 阮元.四庫未收書目提要[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40.
[22] 錢鐘書.管錐篇: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323.
[23]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58:13.
[24] 程石泉.論語讀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3.
[25] 黃永武.敦煌寶藏:第37冊[M].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344.
[26]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英藏敦煌文獻:第6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40.
[27] 蔡仁厚.孔子的生命境界[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0:9-11.
Abstract:As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what Confucius called “At forty I had no more doubts, and at fifty I knew the mandate of the heaven”, people have long been unable to decide which is right, to which public opinions are divergent. Zhu Xi interpreted “at forty I had no more doubts” as knowing “ As It Should be”, and “at fifty I knew the mandate of the heaven” as “The Reason Why”, which is undoubtedly the statement of one school.The discussion of Zhu Xi’s interpretation require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following: Zhu Xi’s “Li” contains two levels of “ As It Should be” and “The Reason Why”, and his “investigating things to extend Li” includes the process from knowing “ As It Should be” to “The Reason Why”. A discussion of Zhu Xi’s interpretation will help to deeply grasp his “Li” and “investigating things to extend Li”.
Keywords:Zhu Xi; Confucius; No More Doubts; Knowing the Mandate of the Heaven; As It Should be; The Reason Why
[責任編輯:林麗芳]
ZhuXi’sDiscussionon“AtFortyIhadNoMoreDoubts,andatFiftyIKnewtheMandateofHeaven”:FromKnowing“AsItShouldbe”to“TheReasonWhy”
LE Ai-guo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Fujian, China)
B244.7
A
1674-3199(2017)05-0112-09
2017-07-28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2JZD007)
樂愛國(1955—),男,浙江寧波人,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