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鄭俠+侯艷
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對于一直尋求文化走出去、希望獲得國際認可的的中國文學界和文化界猶如打了一支強心劑,中國文學尋求世界地位的過程取得了重大的肯定。
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莫言就已經(jīng)躋身國內(nèi)一流的文學家行列,和同時期的賈平凹、路遙、王安憶、陳忠實、劉震云等著名作家享譽國內(nèi)文壇,這次獲得諾貝爾獎,可以說才讓莫言真正在國內(nèi)作家中脫穎而出,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作家。與同時期的作家不同的是,莫言作品如《紅高粱》1990年就已經(jīng)翻譯成法語,并由張藝謀拍攝成電影,引起了西方社會的關注。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截止2016年底,莫言作品被翻譯成了英語、法語、瑞典語、韓語、日語、德語等22種語言。莫言已經(jīng)獲得過的海外文學獎項有10多個,其中包括法國的“Laure Bataillin外國文學獎”(2001年),“法蘭西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2004年),第十三屆意大利“NONION國際文學獎”(2005年),日本的第十七屆“福岡亞洲文化大獎”(2006年),美國的首屆紐曼華語文學獎“(2008年),韓國文壇最高獎“萬海大獎”(2010年)莫言在各國獲獎的過程中與當?shù)氐奈膶W界進行了交流,闡釋自己的文學主張,和譯者保持了良好的溝通和交流,不斷從中國大陸,走向亞洲,歐美文化的核心文學圈,不斷受到關注和接受。
一、莫言作品譯介研究
本文從謝天振在《譯介學》中提到翻譯過程中的譯介主體、譯介內(nèi)容、譯介途徑等方面來探討莫言作品海外傳播的特點。
譯介的主體
莫言的作品具有鮮明中國特點的場景和歷史事件,融合了西方魔幻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的手法而吸引了大批海外漢學家的關注。這些漢學家具有非常高的文學造詣,深厚的中文功底,對譯入語市場有深入的了解和影響力,如莫言作品的英文御用翻譯家葛浩文不僅是著名的翻譯家,更是嚴謹?shù)母咚綕h學家,他的大半生都獻給了中國以及和中國文學作品有關的事情。他的翻譯的態(tài)度精益求精,同時在翻譯意識上關注市場和讀者的歡迎程度,在翻譯過程中對原作進行了符合譯入語讀者審美的改寫,使原作品的節(jié)奏和情節(jié)更容易為讀者所接受。莫言作品的瑞典語翻譯陳安娜,師從瑞典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既是瑞典著名的漢學家也是著名的翻譯家。難能可貴的是在作品外譯的過程中,莫言與作品譯者保持了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即賦予譯者改寫的最大空間,也保證作品精髓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
譯介的內(nèi)容
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的實質(zhì)是處于邊緣地位的中國文學和文化上處于中心地位的西方文學接近和不斷融合的過程。這些文學作品的文學意義遠不及其文化意義對西方讀者的吸引。選擇哪些作家、哪些作品進行翻譯,需要咨詢海外漢學家,調(diào)查海外讀者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改革開放之初“熊貓系列叢書”和“大中華文庫”圖書的出版,就遭遇了銷售的滑鐵盧,根本原因在于沒有了解市場的要求,將關注點放在了中國政府想推介的作品上,翻譯過程中由國內(nèi)的翻譯家翻譯,由于時間和經(jīng)費的壓力,有的作品甚至翻譯的水平不過關,沒有考慮到譯入語國家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接受度。
譯介的途徑
莫言創(chuàng)作的《紅高粱》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紅高粱》,獲得了世界三大電影節(jié)之一的柏林電影節(jié)的金獎,這對于宣傳莫言的作品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報紙和雜志的評論以及這些媒介及時的推廣和傳播也擴大了莫言及其作品的知名度。90年代出版的 “熊貓叢書”和“大中華文庫系列”叢書主要采用了國內(nèi)的出版社出版。而莫言的作品出版直接通過國外漢學家推薦給國外的著名出版社如拱廊、企鵝出版社。這些國際知名的出版社在國外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強大的發(fā)行渠道,保證了莫言作品在海外市場的傳播。隨著中國作品在海外翻譯傳播20多年的發(fā)展,莫言、余華等中國作家已經(jīng)有自己的文學出版經(jīng)紀人,極大地促進了其文學作品在海外推廣的速度。
二、結語
中國在國際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影響不斷擴大,與之相應的文化實力卻有待加強。莫言作品的成功譯介不僅為中國文學作品的傳播也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加強,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經(jīng)驗。
參考文獻:
[1]高方,池莉.更加純粹地從文學出發(fā)[J].中國翻譯,2014(6).
[2]劉佳.從傳播學視角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成功之路[J].媒介文化,2016(14)
[3]宋俐娟.莫言作品譯介途徑研究[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3).
北方文學2017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