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
摘 要:“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文章以一節(jié)高中歷史校本課“朱熹,是圣賢嗎”為例,從于起點尋疑設問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于課前多方搜集可信史料以備課堂探究、于課中依托史料與問題鏈體會實證精神幾方面,研究在歷史校本課程中涵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路徑。
關鍵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史料實證;校本課程;史料;問題鏈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7-0025-02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所養(yǎng)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不可或缺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yǎng)”。作為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并據(jù)此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如何才能涵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yǎng)呢?本文以一節(jié)高中歷史校本課“朱熹,是圣賢嗎”為例,研究在歷史校本課程中涵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路徑。
一、于起點尋疑設問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鑒于校本課程主要由教師和學生自己開發(fā)、自己管理、自己實施,校本課程的設置不應由教師“專斷”,而應取決于師生雙方。同時,鑒于喜歡探索未知、喜歡追隨問題是大多數(shù)人的共性,校本課程的設計應通過尋疑設問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以“朱熹,是圣賢嗎”為例,對了解朱熹的學者而言,這似乎是毋庸置疑、不證自明的。然而,對于高一的學生而言卻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問題。一方面,高一學生尚未學過《宋明理學》一課,對朱熹的認知大多仍然局限于小學、初中語文課本所學,因此在他們的記憶中朱熹是一個詩人。另一方面,當學生借助網絡渠道自主了解朱熹,接觸到的關于朱熹的評價則往往褒貶不一,其中亦不乏種種不堪的流言,如果不加以審辨,朱熹在許多學生眼中自然便淪為了“偽君子”。
二、于課前多方搜集可信史料以備課堂探究
所謂史料,“即‘歷史資料或‘歷史材料,是研究和學習歷史的基本素材。要涵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yǎng),教師要在課前有意識地圍繞探究方向多方選取可信史料,以便學生從中了解史料是認識歷史的唯一橋梁,史料的多種類型以及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以本課為例,從史料性質的角度,教師不僅搜集了關于朱熹的一手史料(如辛棄疾為朱熹撰寫的一段祭文,朱熹撰寫的《朱子家訓》,而且還搜集了關于朱熹的二手史料(如美籍華人學者、朱子學專家陳榮捷撰寫的《朱熹》,學者楊金鑫撰寫的論文《朱熹與福建書院的興盛》等)。從史料形式的角度,教師不僅通過網絡搜集到了關于朱熹的文獻史料、郵票圖片以及廈門大學傅小凡教授為《百家講壇》開設的關于朱熹的系列講座,還通過親自走訪福建三明尤溪朱熹的故里進行實地考察搜集到了與朱熹相關的文物圖片等。
三、于課中依托史料與問題鏈體會實證精神
要涵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yǎng),最關鍵的還在于對課堂教學的精心設計。教師可依托課前多方搜集的史料與精心設計的問題鏈,使學生能通過對史料的辨析與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zhèn)魏蛢r值,能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重構歷史的可靠證據(jù),并能據(jù)此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從而樹立起“疑而后信,考而后信,有充分證據(jù)而后信”的實證精神,最終實現(xiàn)涵養(yǎng)“史料實證”的素養(yǎng)這一終極目標。
以本課為例,在“探究一:同時代人眼中,朱熹,是圣賢嗎?”這一部分中,本文作者依托史料,設置了如下一組問題鏈:
材料一:南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出生于福建。他全面總結了北宋以來的理學成就,建立了龐大而嚴密的理學體系,是理學的集大成者?!鞚h國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第三冊》, 人民出版社,2009。教師設問:據(jù)材料一,朱熹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材料二: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貴者,柔也。——(宋)朱熹著,朱杰人編注:《朱子家訓》,3頁~4頁,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教師設問:據(jù)材料二,朱熹在《朱子家訓》中提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最重要的品格是什么?教師設疑:朱熹既被后人譽為圣賢,也被罵作偽君子。何謂圣賢?何謂偽君子?朱熹為什么會被罵作“偽君子”呢?(播放廈門大學傅小凡教授在百家講壇上講述的《走近朱熹》片段)教師設問:作為負責監(jiān)察百官的監(jiān)察御史的沈繼祖,他對朱熹的彈劾可信嗎?
材料三: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愃肌都谲幭壬曜V》,見傅小凡:百家講壇《走近朱熹·不尋常的少年》。教師設問:根據(jù)材料三——朱熹生前的摯友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朱熹撰寫的這段祭文,你能看出辛棄疾眼中的朱熹是圣賢嗎?從哪里可以看出?教師設問:沈繼祖與辛棄疾,一個是著名的愛國詞人,朱熹生前的摯友;另一個是負責監(jiān)察百官的監(jiān)察御史。他們誰說的更可信呢?我們究竟該相信什么?歷史學中的證據(jù)源于什么?
材料四:七月寧宗即位,詔赴行在奏事。八月差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十月奏事。寧宗之立,皇太后親屬韓侂胄(1207)自謂有功,居中用事。朱子上書直斥左右操權之失?!悩s捷:《朱熹》,9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教師講述:根據(jù)材料四——美籍華人學者、朱子學專家陳榮捷撰寫的《朱熹》一書的敘述,朱熹所以能夠入朝為官,得益于誰的賞識與推薦?而入朝為官后的朱熹上書直斥皇帝左右之人操權的過失,又會直接得罪于誰?
材料五:慶元元年乙卯(1195),朱子年六十六。侂胄誣陷丞相趙汝愚不軌。丞相乃逃永州(今湖南零陵),途中死于衡州。丞相既逐,大權悉歸侂胄?!悩s捷:《朱熹》,10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
材料六:二年丙辰,朝廷攻程朱之學甚急,稱為偽學。選人余嚞上書乞斬朱子。沈繼祖啟奏罷職落祠。十二月果從其請。于是朱子二十余年之祠祿生涯,遂與其政治生涯一同終結?!悩s捷:《朱熹》,10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教師設問:據(jù)材料五、材料六,朱熹政治生涯的結束與哪些事件相關?
材料七:開禧三年丁卯(1207)侂胄伏誅。嘉定二年己巳(1209)詔賜謚曰文,是以世稱文公?!悩s捷:《朱熹》,12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教師設問:據(jù)材料七,嘉定二年朱熹獲得賜謚說明了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朱熹得到宋寧宗的賜謚很可能與什么事件相關?由此可見,朱熹所以遭遇沈繼祖的彈劾,與什么有關?教師設問:讀完這組材料,你更愿意相信沈繼祖對朱熹的彈劾還是更愿意相信辛棄疾對朱熹的贊美?為什么?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史料實證”作為中學生學習歷史的必備能力與素養(yǎng),其在高中歷史校本課程中的滲透,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切實可行。
參考文獻:
[1]陳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與培養(yǎng)[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01).
[2]陳斯風,戚青平.高中綜合文科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建設[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3]柴靜.看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何成剛,彭禹,夏輝輝,沈為慧.智慧課堂:史料教學中的方法與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胡適.胡適文集:第五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