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國作為憲政國家,在政治分工方面,分權思想一直處于指導地位。光榮革命過后,分權思想的關注點經歷了從國體到政體的轉變。關注這個問題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于英國歷史和分權思想的認識和理解。
關鍵詞:英國;分權思想;國體;政體
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幾百年的風雨洗禮中屹立不倒。在朝代更迭之際,流血的革命讓英國人深深的恐懼。最終他們清楚的認識到,各階級必須進行妥協(xié),王權必須得到限制,并且做出更大的讓步。光榮革命后,英國逐漸探索出政府權力運作的一整套體系,分權思想在其中發(fā)揮了指導作用。
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理論,分權思想對于各個國家的政治分工的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并且不限于資本主義國家。翻開有關英國政治變革的歷史,筆者認識到,權力分立學說所解決的問題經歷了一個由國體問題到政體問題的過程。這就是本文將要探究的主題。
國體與政體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簡而言之,國體決定政體。但國體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所處地位,而政體是一個國家政府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關注的是領導階級權力的運作方式。多個國家可以有相同的國體,不同的政體。一個國家在國體確定的情況下,可以在不同的政體中做出選擇。英國和美國的國體都是資產階級專政,但英國國體是君主立憲制,美國國體是民主共和制。
關于對國家統(tǒng)治話語權的爭論在英國發(fā)展的歷史中從未停止,在權力分立學說提出期間,英國各階級力量對比不斷發(fā)生變化,資產階級力量從興起到壯大,并推翻王權,中間經歷王朝復辟的曲折,最終資產階級和王權進行了妥協(xié)。十七世紀初,英國農村的社會經濟結構已經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資產階級新貴族出現(xiàn)。在斯圖亞特王朝時期,國王加強了封建統(tǒng)治,提倡“王權神授說”,多次解散議會,大肆迫害清教徒,千方百計搜刮民財,激起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滿。議會中反映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代表逐漸形成了與封建專制王權對立的反對派。這就是?;逝珊透锩僧a生的開端。
第一次內戰(zhàn)期間,?;蕜萘κ艿搅顺林氐拇驌簦锩嚑I內各階級、各政治集團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反映小資產階級利益的平等派主張取消一切封建特權,廢除王權,實行普選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第二次內戰(zhàn)過后,克倫威爾建立英吉利共和國,英國成為沒有國王和上院的共和國??藗愅栯S后宣布就任護國公,實際上就是軍事獨裁專制。由于克倫威爾進行軍事獨裁,造成其死后英國政局動蕩,人民革命運動高漲。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擔心革命會使其利益受損,故與斯圖亞特王朝妥協(xié),這就是王朝復辟事件,說明此時資產階級實力遠不如封建勢力。
這期間,查理一世作為封建階級的代表,頒布了《對十九條建議的答復》,這份文件提出了劃分政府職能的思想,提倡君主、貴族與平民的聯(lián)合組成政府,以避免任何一個階級越權,防止政治秩序的混亂,這種思想體現(xiàn)了分權的特征。?;逝傻拇怼闋査购秃諣柪铡獜娬{君主的執(zhí)行權,保障法律的至高無上。可以說在這一階段,皇權和資產階級貴族的斗爭越演越烈,分權思想關注點一直是國家階級權力的分工。因此,分權學說所解決的主要是國體問題。
在內戰(zhàn)不斷的激化過程中,學者也認識到了立法機關也要受到限制。即法律不僅要以一般性術語表述,而且立法機關一定要限于制定法律并且其自身不插手具體案件。所以查爾斯·戴利森在其《為保王黨人的辯護》中認為,要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政府制度,就必須將不同的政府職能置于不同且分立的機構中,以使“每個機構都是有限的,并保持在它自己的范圍之內”。英國在1653年《政府文書》——英格蘭第一個成文憲法,建立了一個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他們相互具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各自有自己恰當的職能。
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力量發(fā)動了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tǒng)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俗稱“光榮革命”。這場不流血的革命創(chuàng)造了一份重要的法律文件——《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所擁有的權力高于王權的原則,君主立憲制政體產生。光榮革命把近100年來困擾英國不休的主權問題解決了:既然議會創(chuàng)造了國王,主權當然在議會。光榮革命是資產階級和國王之間力量妥協(xié)的產物,社會各基層力量對比趨于穩(wěn)定,最終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國體不再是經常變化,得到了最終確定,所以分權學說研究的重點從是否要反對、限制王權,轉變到在已有的權力劃分下,如何調整各種權力的運作,以及如何制約權力上來了??梢哉f,光榮革命是權力分立思想的關注點從國體到政體轉變的一個界限。
借助英國權力分立思想關注點的變化這一切入點,我們可能更容易理解英國歷史的發(fā)展和憲政探索之路。階級的最終勝出是決定國體的根源所在,階級對國家權力機關運行模式的構建決定了政體。人性本惡的理論讓我們知道,權力必須要受到限制,分權的目的在于避免獨裁者的產生。英國史學家艾頓勛爵(Lord Acton)有一句名言:“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地腐化”更讓我們意識到了對權力監(jiān)督的重要性。分權思想起源并流行于英美國家,并對其他現(xiàn)代文明國家的發(fā)展產生推進。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對廣大讀者有所啟發(fā)。
參考文獻
[1]胡琦.論英國內戰(zhàn)時期的混合君主制理論[J].貴州社會科學,2013,(04):101-103.
[2][英]M·J·C·維爾:《憲政與分權》,蘇力譯,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第42頁。
[3]陳勝才,康云峰.西方分權學說之理論基礎探析[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9,(01):106-109.
作者簡介
劉中奇(1992-),男,河北滄州人,西北政法大學憲法與行政法專業(yè)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