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盛
摘要: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隨著君主專制發(fā)展到巔峰,其腐敗程度比起前朝也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到了晚清時期,腐敗惡性膨脹,深入到國家社會各個領(lǐng)域,嚴重腐蝕和瓦解了國家機器的統(tǒng)治力,成為清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胡林翼是晚清的中興名臣之一,在其家書里,不但有飽含親情的家事,更有國事天下事,且多有論及腐敗之處,涉及到科舉、吏治、軍事、司法等多個領(lǐng)域。從中我們既可以看到這位中興名臣的憂國憂民之心,也可以從另一個視角對當時的腐敗有所了解。
關(guān)鍵詞:胡林翼;家書;晚清;腐敗
腐敗本是一種社會歷史現(xiàn)象,古今中外都難以避免,但是到了一個王朝的末期,腐敗現(xiàn)象通常會變得更加嚴重,成為王朝滅亡的重要誘因。這種歷史興亡的周期現(xiàn)象不例外地出現(xiàn)在晚清。胡林翼作為晚清的能臣干將,“一身藏正氣,兩袖重清風”,不但嚴于律已,而且經(jīng)常在家書中表示對腐敗現(xiàn)象的深惡痛絕,以此勸戒家人不論做人做官都要循規(guī)蹈矩,正直不阿。從這些信中我們既可以看出這位中興名臣的憂國憂民之心,也可以從另一個層面對當時的腐敗有所了解。
一、科場腐敗
科舉考試除了肩負為國家選拔治理人才的功能外,還起著社會階層流通渠道的重要作用,幾乎是封建社會寒門子弟晉身的唯一通道。但從科舉考試誕生的那天起就與腐敗相伴隨,到了清末更是發(fā)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考官收受賄賂、閱卷馬虎草率、判文不按規(guī)定、大員子弟舞弊、場后士子考官彼此往來拜渴饋送等,各種丑陋現(xiàn)象層出不窮。
胡林翼在其家書中多次提到考試制度,認為這種一考定終身的制度必然會滋生弊端,助長腐敗?!拔ㄒ蝗罩涕L,定萬人之高下,滄海遺珠,勢安能免士之懷才而不售者!其狡黠者,不甘岑寂,則更別出奇途,以求遂其富貴功名之欲望,而天下事遂不堪問”。[1](P1014-1015)這是他在道光二年寫給其叔父的家書,胡認為參加科舉考試的人中總會有人以特別的途徑作為自己謀求功名的手段,而這毫無疑問會導致腐敗,使天下的事情變得糟糕。道光十三年,胡林翼在至其弟的信中再次談到了八股取士的弊端,“獨明祖之八股取士,外托代圣立言之美名,陰為消弭梟雄之毒計,戕賊人才,莫此為甚。此其制度之必須變革,誠有不容緩者矣”。[1](P1028-1029)在信中胡林翼不僅痛陳八股取士對人才的戕害,而且認為這種制度必須要變革。正如胡林翼所擔憂的,科舉考試在晚清已成為腐敗的重災區(qū)。據(jù)清實錄記載,道光年間,安徽學政胡開益主考徽州、寧國二府所屬歙縣等處時,經(jīng)常會錄取一些文理平常但家資富足的考生,一時間引發(fā)士林不滿,議論四起。此事雖無確鑿證據(jù),但道光帝在發(fā)給內(nèi)閣的上諭中指出,“即無賄囑情弊,而雇倩槍替,懷挾鈔襲在所不免”。胡開益因此被革去安徽學政一職,赴京以翰林院侍讀、侍講降補。[2](P723)學政不僅是一名官員,更是士林領(lǐng)袖,本應作士子表率,官員楷模,維護科考公平公正,保障寒門學子的權(quán)利,卻也“為五斗米折腰”,甘為富二代的晉身觸犯國法。1865年,福建臺灣鎮(zhèn)總兵曾玉明之子曾云登、曾云書于福建甲子科鄉(xiāng)試中式舉人,后經(jīng)調(diào)查,曾云登等素不能文,乃是因為弟兄號舍相聯(lián),商默舊文獲中。曾玉明因此被革職,他的兩個兒子也被革去功名。[2](P915)
由此可見,晚清時期的科考作弊之風幾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從主考官員到普通考生,從士林領(lǐng)袖到武職大員,均免不了以各種各樣的形式竄通作弊,各取所需。盡管朝廷對于科場作弊的打擊從不心慈手軟,但日趨腐朽沒落的封建統(tǒng)治者已經(jīng)無力維系科舉考試的公平公正。難怪詩人龔自珍會發(fā)出“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呼喚。清末新政時科舉考試的廢除,固然有引進西學,適應新形勢需要的因素,但科考腐敗本身的積重難返也是不可忽略的內(nèi)因。
二、吏治腐敗
官吏是國家的治理者,故治國治民應先治官。胡林翼的家書中多次提到吏治腐敗的問題?!爸哆儊碛^于書,嗟貪虐之風實有不可遏止之勢,倚仗盛勢,魚肉鄉(xiāng)愚,稍有人心,為之發(fā)指。而猾宦豪紳,方且倚若腹心,用為牙爪,擇肥而噬,唯利是圖,天下滔滔,習非成是,風谷頹壞至此,殊有釀成禍亂之懼”。[1](P1018)在這封致其叔父的家書里,胡林翼對官員胥吏與劣紳相互勾結(jié)壓榨百姓的現(xiàn)象深為憂慮,認為這會引起社會的動蕩,導致民變。此信寫于道光四年(1824年),胡林翼時年僅12歲。一個12歲的少年能對吏治民情有這樣的認識和感慨,并對時局做出預測,初步顯示出他的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少時的勤于觀察和思考也為他日后從政打下了一定的基礎(chǔ)。
隨著胡林翼的官越做越大,對官場弊病掌握得也越深入細致。咸豐七年(1857年),胡林翼已是湖北巡撫,膺封圻重任,在給其弟的家書中談到漕糧征集的流弊,“猾胥蠹役從中欺侵,各州縣雖勒折浮收,間有所得,半皆耗于上下冗費之中,而國家維正之供,往往征不足數(shù),漕政因之益壞,幾有不可挽回之勢”。[1](P1078)糧食的征集是國之大計,本就關(guān)乎民生和政權(quán)的穩(wěn)定,更何況此時正值內(nèi)憂外患時期,清政府為了應付內(nèi)外戰(zhàn)爭財政異常緊張,各級官員胥吏對此竟視若無睹,置大義于不顧,唯利是圖,欺下瞞上,使漕糧征集成為當時腐敗的一個重災區(qū),吏治的敗壞由此也可見一斑。同年十二月,胡林翼上折參劾署荊門州知州方某,在征收漕米時,于每石定價之外,聽任糧差勒收,總計不下數(shù)萬串。另外,荊門州歷年有陳欠錢漕,經(jīng)主管道員毛鴻賓奏請緩交,方某竟膽大妄為,私收陳欠,并將其中飽私囊。他最終被被革職提審,按律嚴辦。[3](P398-399)
“方今天下之亂,不在強敵而在人心。不患愚民之難治,而在士大夫之好利忘義而莫之懲”。[4](P95)官員貪污好利卻可以不受處罰,沒有了制度的約束腐敗就像決堤的洪水一發(fā)不可收拾。“國家之敗,皆由官邪”,吏治的腐化墮落嚴重激化了社會矛盾,加深了民族危機,為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敲響了喪鐘。
三、軍事腐敗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后,胡林翼奉命進入湖北與太平軍作戰(zhàn)。咸豐五年,胡林翼上疏參劾署理湖北提督訥欽,稱他違例向地方官索要行裝費。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本省官兵受命在省內(nèi)布防,是不準支給行裝費用的。訥欽不但無視軍規(guī),兵不滿千而索費過萬金,甚至縱容士兵打傷地方差役多人,志在得財而不在殺賊。胡林翼也因此而感嘆道,“湖北兵勇,不可復用”。[3](P23)咸豐六年,官軍收復武漢,胡因軍功被實授湖北巡撫。隨著軍旅經(jīng)驗的增加和地位的提升,他對軍事腐敗的認識也逐漸從微觀到宏觀,從細節(jié)到全局,越來越清晰深刻。在給皇帝的上疏中,胡林翼提到,“湖北軍務不飭已久,無論賊之多寡強弱,聞警先驚,接仗即潰,上下相蒙,恬不知恥。誤于使貪使詐,實為貪詐所使。川、楚、河南勇目,招合無賴投效,以一報十,冒領(lǐng)口糧,交綏即敗,又雇之他。帑項之艱,徒飽無賴欲壑。近年募勇之大患,綠營則怯懦若性,正額虛浮,軍政營制,蕩然無存,此為兵事急應整頓之要”。[5](P13-14)寫這封奏疏時,胡林翼到湖北已有一段時間,故對此間軍務之弊有切身的感受和準確的把握,軍中上下相蒙,虛報冒領(lǐng),士卒怯陣,戰(zhàn)力孱弱,從川楚等省招來的新兵好似無賴一般,不堪大用。難怪在湖北戰(zhàn)事艱難之際胡林翼要舍近求遠,派人去故鄉(xiāng)湖南招募士兵以解前線燃眉之急。endprint
軍隊是國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嚴重侵蝕了軍隊的紀律和戰(zhàn)斗力,自毀長城,自掘墳墓,加速了自身的滅亡。
四、司法腐敗
胡林翼久為地方官,有豐富的司法實踐經(jīng)驗,在其家書中也有多處提到辦案之道與詞訟之事,從這些內(nèi)容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出胡林翼本人的官品作風,也可以對當時的司法腐敗有一定的認識。
在道光二十七年十一月的一封家書里,胡林翼提到,“此間人士,雖甚樸愿,而性好訟,所爭甚微,寧揮霍其辛苦得來之錢,以求最后一勝。差吏因利乘便,多方刁難,非滿其欲壑則案懸而不能結(jié)”。[1](P1038)這是胡林翼寫給其弟的一封信,此時的他剛被委任為貴州安順知府。當?shù)夭粌H寇盜充斥,而且官司繁多,這也給了官員胥吏尋租腐敗的機會。“官不事事,不肖者更與胥吏擇肥而噬,則一人投狀,十家破產(chǎn),欲免訟累,非弊絕風清不可”。[6](P213)。當事人如果不給差吏行賄,滿足其私欲,案子便懸而不結(jié),曠日持久,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傾家蕩產(chǎn),由此可見訴訟之難及司法腐敗之盛。有鑒于此,胡林翼也經(jīng)常在家書里建議家人要胸懷坦蕩,勿因一時意氣而輕涉詞訟之事。
次年,胡林翼的同鄉(xiāng)黃四因惹上官司而寫信求助于他,希望他能代為說情,遭到胡林翼的痛斥?!班l(xiāng)人黃四信來,因事被人索涉,將對簿公庭,懇為一言。兄閱之甚詫,自問生平,最痛恨者厥為關(guān)說,黃四竟敢以此相干,故覆書深責之”。[1](P1040)從胡林翼對這件事情的態(tài)度上,我們既可以看出他本人的正直無私,也可以看出在官司中托人情找關(guān)系之風在當時亦頗為盛行。在這種歪風邪氣之下,民眾有冤難申,公平正義的缺失使得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社會對立情緒劇增,國家穩(wěn)定的根基被逐漸腐蝕,各種起義頻繁爆發(fā)也就不足為奇了。
“嗟夫,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由是觀之,清朝的敗亡,既非肇于洪楊,亦非終于孫黃,乃是自身使然。馬克思主義認為,內(nèi)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根本,外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條件,外因要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鄧小平也反復告誡,“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chǎn)黨內(nèi)部”。[7](P380)前車之覆,后車之鑒,但愿后人哀而鑒之,勿使后人復哀后人。
參考文獻:
[1]胡林翼.胡林翼集第2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9.
[2]胡林翼.胡林翼集第1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9.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endprint
北方文學·上旬2017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