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鵬飛
[摘要]:隨著新課改革的逐步深入,其效用的明顯在城市學校教育中已嶄露頭角,但其在農村的推行進程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本文就此類問題做一簡單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農村 發(fā)展 思考
【中圖分類號】G423.07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教學方法的不斷革新,新課程改革也從大城市向小縣城乃至農村逐步發(fā)展,它的發(fā)展已成為當前教育教學發(fā)展的一個必然局勢,它以教學方法新穎、教學模式規(guī)范、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而見長,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fā),使教學更直觀、易懂,學習效果更好,效率更高。但其在農村的進展緩慢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一、舊的教育管理模式對新課改的束縛。
新課程改革就是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它需要一種以多元目標為導向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及多標準的教學平價機制。
讓教師全面的了解自己,客觀地自我評價,使他們明確自身的特長,體驗成功,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真正意義上讓他們自然地朝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深挖他們在教學中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積極因素,并將其合理引導,以求人才資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這些要求是與新課程改革對教育管理的基本需求相適應的。然而舊的教育管理模式,是以應試為學校管理導向,以學生的學習成績?yōu)樵u價教學的唯一方式和手段。其教育評價機制乃是“以分為本”,以教學成績?yōu)樵u價教師的唯一準繩。致使老師忽視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創(chuàng)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上的動力作用,而以學生成績單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導致學生單方面發(fā)展,在智能的開啟上,遠遠跟不上新課改的發(fā)展要求。這與新課程改革下要求對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評價方法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二、落后的教學基礎設施導致新課程改革缺乏物質支柱。
由于受地理環(huán)境和資金不足的影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是新課程改革在農村發(fā)展緩慢的又一個重要因素。新課程改革所需的一些設施、設備短缺,硬件設備不到位,軟件設施不齊備,在這樣的條件下要順利推行新課改,也只能是紙上談兵。新課程改革在農村呈舉步唯艱之勢。
三、農村教師信息閉塞,教學觀念陳舊,是新課程改革進展緩慢的關鍵。
1、教師缺乏專業(yè)的技術培訓。
由于農村學校條件差,信息相對閉塞,特別是在邊遠山區(qū),教師師資參差不齊,知識面狹窄,觀念陳舊,不愿接受新的事物的心態(tài)較為嚴重,難以適從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方法以及師生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為此,加強農村教師隊伍的專業(yè)化培訓,是在農村實施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關鍵。
2、教師觀念落后,對新課程改革還不適應。
長期的傳統(tǒng)式教育觀念導致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形成一種定勢,他們的觀念或多或少地停留在舊的教學理念上,不理解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對其內涵更是一知半解。認為新課改標準下的三維教學目標難以實現(xiàn)或認為這是學生本身的原因。另外,一部分教師安于現(xiàn)狀,缺乏進取精神和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從而導致他們對新課改陽奉陰違。這是新課改在農村順利推行的最大障礙。
3、對新課改的盲目仿效,是目前新課改所遇到的根本問題。
新課改為教育教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是一個嶄新的事物它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及滲透力,同時它也有深刻的內涵和廣泛的外延以及難駕馭性,要真正的發(fā)揮它的積極性讓它為新時期的教育事業(yè)領標導航,就必須是在全面掌握其精髓的大前提下將其充分應用于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去,如此以來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及學習效果。農村中小學教師均自覺或不自覺的投身其中。但是他們往往是只學習到了實踐新課改的外延,而未能掌握其真正內涵,便大加效仿,以致于造成了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的極大浪費。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不重實效,生搬硬套新課改所表現(xiàn)的教學模式。
由于農村教師缺乏對新課改的專業(yè)培訓,以致于相當一部分教師盲目套用新的教學模式,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角色的轉變流于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準,走入角色轉變的誤區(qū)。以滿堂問替代滿堂灌、設置活動成了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類似于如此表面上的轉變,不但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阻礙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及學習活動,而許多教師往往樂此不疲。
(2)不敢放手課堂,沒有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師生之間所謂的默契,追求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應該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有條不紊的進行,于是便將課堂問題、學生活動等進行程序化設計,以求能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教師為此所提出的一些質量不高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學生可以不假思索便可從容做答,于是問題本身起不到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作用,更談不上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類似于這些形同虛設的師生互動,占用了學生太多的時間。學生被動回答的問題太多而自己提出的問題太少。這樣一堂課的始終,就是學生緊緊圍繞教師的精心設計在被動的接受老師的教誨。究其根本主要是教師對自己的學生不了解,也可以說是教師不相信自己的學生,不敢放手課堂,也就沒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綜上所述,舊的管理模式不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基礎教育設施落后,教師觀念陳舊,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去、缺乏繼續(xù)學習的意識,對新課改的認識不深刻,只注重對其表象的模仿,模式的盲目套用。筆者認為這些因素則是影響新課改在農村進展緩慢的決定性因素,其解決問題的根本在于加強對教師的專業(yè)化培訓及從根本上轉變教師的觀念。使農村一線教師深刻領會新課改的具體含義,從而有的放矢地穩(wěn)步推進新課改在農村的改革進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