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娥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信息全球化的發(fā)展,人們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普及社會信息技術的一種重要手段,它的地位也顯得越來越重要。而初中階段的信息教育作為學生信息教育的基礎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信息化技術和應用能力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新課標對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要求的提高,如何提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就成了當前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從初中教學現(xiàn)狀入手,提出提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幾大對策,希望能給大家一個參考。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34
在信息全球化發(fā)展迅猛的今天,初中生的信息技術教育顯得非常重要。初中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關鍵時期,學生能否掌握好信息技術的能力全在于此。由于信息技術教育的發(fā)展歷史相對較短,教師們對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實踐還處在摸索磨合階段,因此,探討如何通過有效的課堂實踐,培養(yǎng)好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成為教師的共同奮斗目標。在此情況下,筆者就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結合當前的教學現(xiàn)狀,提出提升信息技術教育有效性的幾大對策。
一、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現(xiàn)狀
在信息全球化發(fā)展的今天,要實現(xiàn)素質教育,其中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要實現(xiàn)新課標下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與時俱進的人才。在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將課本知識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相結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與操作的能力。同時,利用先進的教學技術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在掌握好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的同時,充分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從而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在初中,信息技術教育只是一門副科,并沒有納入中考的考試范圍,這就造成了學校和教師對其重視程度不夠。最重要的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由于師資力量不夠雄厚,受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的影響,學生的學習只是停留在簡單的電腦操作和維護上,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術教育沒有一個科學的考試體系,并且,就算有考試,但學生的信息技術考試成績也不納入最終的期末考試成績,學生和教師思想上都沒有包袱,因此對這門科目都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久而久之,這門科目就處在可有可無的位置,連教師也認為此科目的存在是多余,教學也就不嚴謹認真,從而導致學生信息技術教育的落后。
二、提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建議
1、構建學習需求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經(jīng)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一個成功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必定是一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課堂教學,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培養(yǎng)起獨立思維、獨立感悟、獨立創(chuàng)新的良好學習習慣,最終能夠提升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想要達到這個教學目標,就要求教師要達到以下兩點要求。第一,在課堂上,教師應當聯(lián)系學生實際,解決學生學習環(huán)境和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信息技術上面的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需求,充分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做到學以致用。第二,在課堂上,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比如動畫、影音、幻燈片、音樂等,營造一個現(xiàn)代化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直觀的認識了解和掌握課堂的主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以帶動學生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掌握好信息技術知識。
2、采用“任務驅動”法教學
“任務驅動”教學,顧名思義,就是要以任務來驅使學生努力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簡單來講,就是要解決信息技術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要實現(xiàn)“任務驅動”教學,首先,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點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設計出科學的,符合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并且切實可行的任務,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養(yǎng)成在任務中獨立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在設計任務時,需要注意任務的可操作性和任務的難度的設置,不能一開始就設置過多而繁重的任務,嚴重打擊學生完成任務的積極性,任務的難度設置要循序漸進。其次,在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應該按照學生任務的完成度進行積極的評價。學生每完成一次任務,都體現(xiàn)出自己特有的思路和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教師應當適時的鼓勵學生不斷創(chuàng)新思路,加強團隊協(xié)作,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還可以更好的激勵學生完成任務,從而讓學生在理解掌握信息技術知識的同時,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3、進行有效評價
進行有效的評價,是學生樹立自信心,認識自我和教師改進教學,提高技術信息教育課堂有效性的途徑之一。信息技術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實踐性決定了教學效果的評價不能局限于理論方面的簡單測試,應該分為理論測試和操作測試兩個方面。針對理論測試方面,注重強調學生能夠熟練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可以考慮采取筆試的方式進行教學效果評價,促進學生努力掌握理論知識。針對操作測試方面,則應注重強調學生是否學以致用,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運用到生活學習實踐中來,同時由于學生思維方式的不一致性,對于用不同方法達到統(tǒng)一效果的學生,應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測試,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用自己獨特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完成測試,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能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例如,在學生進行photoshop制圖時,應該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給予適時的鼓勵,從而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進一步提升了信息技術教學課堂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提升信息技術教育課堂的有效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應當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的提升初中信息技術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圣紅輝. 提高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 2013(18)
[2]王穎.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 2015(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