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朝暉
到天水的這兩天,一直在下雨,忽大忽小,似斷又續(xù),給我們的采訪帶來不少困難。我們不禁嘆道:天水果然名副其實,天上的水就這樣淅淅瀝瀝地不停地往下流!我甚至想當然地以為,“天水”這個名字可能來自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名句。
可我們都錯了。
天水的同志說:“哪是呀,今年天一直旱著,就這幾天下了點雨!”
可不是嘛。昨天我們下榻的賓館就在大名鼎鼎的渭河旁,而渭河是干的;今天我們住在秦安縣,聽說秦安縣的領導為了保證我們一行人的用水,很費了一番心思。供應全縣城用水的21口水井,干涸了13口,余下的8口水井水量也很少,根本無法保證縣城3萬多人的用水,只在中午和晚上才定時供應一段時間。
“天水”入渭,渭水東流匯入黃河。天水與黃河有關,“天水”這個名字也并非來自詩人李白的“黃河”名句?!疤焖敝麧h代即有,與李白隔著好幾百年。盡管后來人們考證,李白也是天水人,所謂“天下李姓出天水”也。
我在一本《天水史話》的小書中看到這么兩條記載:一是《水經(jīng)注》上說:“上(圭阝)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風雨隨之,故漢武帝改為天水郡。”一是《秦州志》記載,“郡前有湖,冬夏無增減,故有天水之名?!?/p>
無論天水這個名字怎么來的,但“天水”的確是個非同尋常的好名字,它神奇,超拔,富有詩意,給你諸如純凈、圣潔、豐沛等等美妙的感覺,以及“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動感氣勢。
其實“天水”這個名字還有著更為深刻的意蘊。
秦嶺是長江與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天水大小河流90多條,也分屬這兩大水系。流入黃河的渭河,較大的支流有漳河、榜沙河、葫蘆河、牛頭河等;流入長江的嘉陵江則收編了西漢水、永寧河、紅崖河等。
一塊土地,同屬華夏兩大河流和這兩大河流所代表的文明體系,這并不是自然地理上的無意義的巧合。相反卻對整個華夏文明的走向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時至今日,人們對這種影響有著愈來愈多的認識,天水,一個被歷史的煙霧掩蓋了很久的地方,即將閃射出熠熠光華。
大地灣
大地竟然有灣嗎?
大地又如何有灣呢?
如果有,它在哪里?
一位農(nóng)民伸手指了指一塊黃土斷崖:就在那里。
“那里”在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處的五營鄉(xiāng)邵店村東。
“那里”是清水河南岸一片黃土高坡,上下都是梯田,梯田里長著茂盛的莊稼。
清水河是葫蘆河的支流,葫蘆河是渭河的支流,渭河是黃河的支流。
大地灣是一處距今7800年—4800年的史前遺址。這是個什么概念呢?這么說吧,它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遺址,比廣為人們所知的河南澠池仰韶村和陜西西安的半坡村遺址都要早,也就是說,這里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
過去我們一般都認為,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要靠東一些,天水,實際上已經(jīng)是初期華夏文明的邊緣地帶。華夏文明在中心地帶發(fā)育之后,向四方,包括天水在內(nèi)的中國西部地區(qū)輻射。
大地灣遺址的發(fā)現(xiàn),證明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區(qū)域比以前估計的范圍要大得多。大地灣遺址可能不是它的唯一的中心,但起碼是中心之一。
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說,大地灣遺址是“中國原始社會的小太陽”。
大地灣遺址覆蓋在清水河谷南岸110萬平方米的黃土崖坡上,考古人員幸運地找到了這片遺址的中心建筑。
這是一座大型房址,前后墻各有8根巨大的圓形木質立柱,外表敷有厚厚的泥層;房屋中心還有兩根更高更粗的大型圓木立柱,立柱半徑達半米。房間數(shù)量一共有9間,專家們說,中國皇宮的建制形式可能就來源于此。
更令考古工作者驚嘆的是,地面竟然用原始水泥涂抹過。這種“原始水泥”強度可達現(xiàn)代的100號水泥,處理后的地面光滑如鏡,堅硬如石。
5000年前的水泥,你能夠想象嗎?
大地灣人不僅有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還有著驚人的審美能力。這既體現(xiàn)在他們建造的高大、舒適、漂亮的房子上,還體現(xiàn)在他們制造的各種各樣的精美陶器上。
這哪是用來盛飯、用來汲水的實用品啊,它們分別是美妙絕倫的藝術品——造型奇特,色彩神秘,圖案抽象,簡潔、流暢、對稱,有一種不可思議的美感!
有一個人頭形彩陶瓶,高32厘米。人頭形口塑有清秀的五官,整齊的劉海,微微翹起的鼻翼,稍尖的下巴,表情非常生動,整個一個東方美人。紅色的瓶身以優(yōu)美的弧線為輪廓,由深色的弧線三角紋和柳葉紋組成生動流暢的圖案。如此造型優(yōu)美的瓶子,讓人望上一眼一輩子也難以忘懷。
這些披頭散發(fā)、赤裸身體,僅僅圍著一塊動物毛皮用來遮羞的我們的先人啊,這些每天追逐著動物、經(jīng)常食不裹腹的我們的血液源頭啊,你們哪來的這么偉大的藝術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那么簡陋原始的生活狀態(tài)下,卻源源不斷地隨便一弄,就弄出讓你5000年后的子孫崇拜不已的杰出作品?你們隨心所欲、漫不經(jīng)心的制作,竟成了你們的子孫永遠也無法超越的藝術和生命法則,我們怎樣才能得到你們那種規(guī)天則地、游刃有余的生命活力呢?
伏羲伏羲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敝袊讼矚g歷史,喜歡完整,什么事都愛從頭說起,于是,這句話便成了一句口頭禪,甚至成為中國人思維方式的一種表征。
可是細究起來,你知道“三皇五帝”是誰嗎?
如果不是這次到天水參觀了伏羲廟,我也說不上來。按通行說法,“三皇”為伏羲、燧人、神農(nóng);“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關于伏羲名字的含義,有人解釋說:“伏者,別也,變化;戲者,獻也,法也。伏戲始別八卦,以變化天下,天下法則,感伏貢獻,故曰伏戲也。”也有人解釋:“羲”和“曦”相通,表示“日”,而“伏”和“父”音相近,表示男性,所以伏羲是“父羲”,也就是“太陽”的意思。
據(jù)史書自古以來眾辭一致的記載,伏羲生于成紀,也就是今天的天水。中國人以12年為一紀,而伏羲的母親懷孕12年才生下伏羲,因此他的出生地被稱作“成紀”,成紀也就是天水,也理所當然成為“羲皇故里”。endprint
其實,伏羲并不一定確有其人,他只是一種歷史轉折時期或某個民族部落的代表。但史書將伏羲的出生地定在天水,說明華夏文明走出鴻蒙可能肇始于天水。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是呼應了大地灣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
天水的伏羲廟有兩座,一建于金代,已歷時800余年;一建于明代,也有500多年的歷史。我們?nèi)サ拿鞔藦R位于天水市西關,古柏參天,濃蔭蓋地,果真有些與眾不同的肅穆氛圍。大門的牌匾上寫著“與天地準”幾個剛勁有力的大字,走進大廳,立有一碑,正面是當代書法家舒同題寫的“羲皇故里”,背面則是唐代史學家司馬貞在《三皇本紀》中的一段文字:
“太(白皋)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犧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法繩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wǎng)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yǎng)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弦之瑟。”
這段引文較長,但把散落在史籍中的有關伏羲的事跡都說得比較完全了,所以照錄于此??偲饋碚f,伏羲對華夏文明的初成有7大貢獻,所謂始作八卦,總結出對立統(tǒng)一的陰陽八卦思想,構成了中華民族認識世界的獨特思維方式;發(fā)明漁獵工具,開創(chuàng)原始畜牧和漁業(yè);制嫁娶之禮,結束“男子雜游,不媒不聘”的血緣雜婚階段;另外還有造書契,作歷法,改進取火方法,給人類帶來音樂,等等。
伏羲,一個傳說中的虛幻人物,為我們帶來了一個虛幻的動物“龍”,和一個現(xiàn)實的龍的文化;而大地灣現(xiàn)實的原始祖先又給我們帶來了現(xiàn)實的生活方式和虛幻的審美原則,于是,華夏文明的曙光初現(xiàn)了。
秦時明月
一個咸陽農(nóng)民打井,結果挖出了不少陶制的頭和其他肢體物件,這個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嚇得夠嗆。
不久,把這個農(nóng)民嚇得夠嗆的東西,使整個世界大吃一驚:這是一支龐大的部隊,已經(jīng)在地下站立千年。
這就是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死后的衛(wèi)戍部隊:兵馬俑。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焙喡缘臍v史記載,已經(jīng)使我們約略知道了秦王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的事跡,但只有站立在規(guī)模宏大的兵馬俑軍陣前,我們才能強烈地感受到始皇帝“并吞八荒,囊括宇內(nèi)”的雄心和不可戰(zhàn)勝的威嚴。
似乎“咚咚”的戰(zhàn)鼓又在敲起,戰(zhàn)車轔轔輾過,馬蹄踏起遮天蔽日的塵煙。戰(zhàn)馬嘶鳴,殺聲陣陣,戈矛刀劍發(fā)出激烈的撞擊聲,大地微微顫抖,頃刻間,血流成河,只有站立在高高戰(zhàn)車上的秦王嬴政,一邊無表情地觀察著戰(zhàn)場局勢,一邊不停地發(fā)布進攻的命令……
1000多年后,始皇帝這位勇敢而暴戾的君主,用他的一支無生命的陶俑部隊,再次征服了世界。
人們稱始皇帝的陶俑部隊,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一個人在其短暫的一生中,竟然創(chuàng)造了人類產(chǎn)生以來“八大奇跡”中的兩個,他的一生真是讓人震驚的了!
他創(chuàng)造的另一個奇跡,是讓我們?nèi)A夏子孫引以為豪的長城——一座連綿萬里的“偉大的墻”,Great Wall。
美國總統(tǒng)里根到中國訪問時參觀兵馬俑,面對那些表情肅穆凝重的士兵,輕輕說了聲:“解散?!?/p>
是的,該解散了!
皇帝已經(jīng)死去,戰(zhàn)爭已經(jīng)結束,而你們這些忠誠而勇敢的戰(zhàn)士,也該返鄉(xiāng)了。你們不想念早已白發(fā)蒼蒼的父母嗎?你們不想念每天在村頭遙望遠方盼你們歸來的妻兒嗎?還有你的那個千嬌百媚、有著異域血統(tǒng)的剛烈情人,你不想念嗎?
只是千年以后的今天,你們還能找到歸鄉(xiāng)的路嗎?你們還能記起你們的故鄉(xiāng)在哪里嗎?
你們是秦人,你們的故鄉(xiāng)在古秦州,那地方現(xiàn)在叫天水。
從天水市的秦安縣出發(fā),西北行往蘭州,280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7個小時。我們的車子在黃土高原的溝壑峁梁中左盤右旋,似乎總也走不出黃土的迷宮。
過去我只知道陜北在黃土高原上,這次的旅行校正了我那點可憐的地理知識,原來黃土高原從陜北一直向西延伸,到達蘭州附近。這本有著黃金般色澤的土壤所覆蓋的廣大區(qū)域,孕育了一個黃皮膚民族的黃河文明。而秦人,就生在黃土地的西部邊緣上。
行進在這片黃色波浪般起伏不定的土地上,我感到一種來自大地深處的強硬之氣。裸露的黃土以焦干的方式拒絕著植物的生長,間或的小片梯田上的莊稼,只是濃烈的黃色底片上的一點綠色點綴,更顯出黃色的強大、突出、不可改變。
植物生存的艱難,實際上就是人類生存的艱難;而生存的艱難,又造就了生命的韌性與頑強,甚至,造就了生命的強悍、兇蠻、烈性。
僅靠這些,秦人能夠入主中原,并開辟中國的千年基業(yè)嗎?
恐怕有點懸。
那么,處于文化邊緣地帶的秦人,又是何以走到前臺,并最終成為一段偉大歷史的主角的呢?
1921年,天水市附近出土了一件“秦公簋”的青銅器,上面刻有銘文曰:“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yǎng)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臺使主馬于汧、渭之間。馬大番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后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xù)嬴氏祀,號曰秦嬴。”
這篇銘文非常重要,因為它與司馬遷《史記·秦本記》的記載文字相同,證明司馬遷記述秦事的準確性。
這里“非子”是秦的祖先,“犬丘”即現(xiàn)在的天水附近。非子在汧、渭之間為周孝王養(yǎng)馬養(yǎng)得好,被周孝王賜姓“嬴”,并封于秦地。
《漢書·地理志》說:天水、隴西及安定、北地諸郡,“皆迫近戎狄,修習戰(zhàn)備,高尚氣力,以射獵為先”;唐人杜佑也稱河隴“接近胡戎,多尚武節(jié)”,就像唐詩中寫道:“此處寺中無竹樹,家家壁上有弓刀”??梢娗厝嗣耧L強悍。
秦人與羌人為鄰,雙方之間既有戰(zhàn)爭,也有交流。羌人之“羌”,是“西方的牧羊人”的意思,羌人以游牧為生,逐水草而居,他們在黃河九曲之地,培養(yǎng)出了被稱為“河曲馬”的良馬。秦人從羌人那里得到了河曲馬,并運用于軍事,訓練組織了強大的騎兵部隊。
今天,我們從秦始皇的兵馬俑中還可以看到秦人河曲馬部隊的風采。滿身鎧甲的武士坐在高大的馬上,威風凜凜。馬隊排列成整齊的方陣,仿佛在等待著指揮官一聲令下。暴風雨般的馬蹄驟然響起,煙塵飛拂,大地震顫,青銅的戈矛在陽光下閃射出道道寒光。騎兵過處,戰(zhàn)場上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這就是騎兵,一種集速度、力量、高度為一體的令人生畏的力量,就像現(xiàn)代戰(zhàn)場的坦克集團軍,一出現(xiàn),便給對手以致命的打擊。
所以有人說,沒有羌人河曲馬裝備起來的秦國騎兵,就沒有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王朝。
靠騎兵的力量,秦國在夷滅六國的過程中銳不可當,贏得了整個戰(zhàn)爭。
這是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在商周時代,戰(zhàn)爭的主要形式是車戰(zhàn),即以馬、牛牽引的戰(zhàn)車去撞擊持刀執(zhí)弓的敵人,軍事力量的強弱也就往往以擁有多少乘戰(zhàn)車來體現(xiàn)。
盡管以戰(zhàn)車作戰(zhàn)在北方很有威力,但在河網(wǎng)密布、樹木叢生的南方楚地卻很難奏效,而一人一馬的騎戰(zhàn),較車戰(zhàn)迅速、靈活,較步戰(zhàn)兇悍,是古代戰(zhàn)爭中有決定性意義的手段。
秦人取得了勝利,完成了民族統(tǒng)一的偉大事業(yè),并將秦文化帶到了中原。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采取郡縣制……這一切對華夏文明的發(fā)展走向給予了關鍵性影響。
盡管秦人的統(tǒng)治僅僅維持了很短時間,但秦人的文化卻沒有消失,它匯入了華夏文明的長河,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共有部分。
在從秦安到蘭州的途中,我們在路邊突然看到一塊“秦長城遺址”的牌子,忙喊司機停車。據(jù)隨行的甘肅省文物局的專家介紹,這是我國戰(zhàn)國時期秦修的長城,西起臨洮,蜿延東北而去。
秦始皇以修長城的方式阻止游牧民族的侵襲,盡管有一定效果,卻因耗費人力物力巨大,使國庫虧空,民怨沸騰,并最終導致了“萬世之業(yè)”僅二世便告中斷。做了皇帝的秦始皇,完全是農(nóng)民的心態(tài)和思維,想以修院墻的方式保證自己的安全,結果卻適得其反。他成于農(nóng)耕和游牧文明的交流碰撞兼容并蓄,卻毀于農(nóng)民式的封閉和固執(zhí)。
秦時明月,照在萬里長城的巨大身軀上,月光清冷,月兒皎潔;千里明月寄相思,夜深還過女墻東。遠處傳來孟姜女幽咽的哭聲,突然,“轟隆”一聲,長城坍塌了一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