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呂可丁
開羅人常說,博物館和老街道是最能體現(xiàn)這座城市風物的地方。前者展現(xiàn)的是歷史,后者體現(xiàn)的則是當下。然而,在尋找腳熨店的過程中,你卻能同時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歷史與當下。
吸引眼球的絕活
腳熨店并不好找,它面積狹小而逼仄,不仔細尋找也許就會錯過。盡管如此,各種膚色的游客身影常常絡繹不絕,甚至一些本地的年輕人也會夾雜其中,他們到這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觀看腳熨師傅如何用腳來熨燙衣物。
腳熨,顧名思義,就是用腳來操作熨斗。一塊二三十公斤重的碩大鐵塊,頂部安有木頭做的腳踏板,一端則鑲著半米長的木質(zhì)手柄。它的模樣怪異,以致很難有人能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猜到它的用途。鐵塊在火上燒到一定溫度之后,被師傅以極快的速度拎起,壓在需要熨燙的衣服上。熨衣師傅最常見的姿勢是單腿站立在鋪好衣服的熨衣板旁,把另一條腿高高抬起,腳牢牢踩在熨斗的踏板上,然后低下頭憋住一口氣,壓上全身的重量和衣服的褶皺做起對抗(如圖)。除了用腳控制力度和方向,腳熨師傅還要騰出一只手握住半米長的手柄做輔助。一塊烙鐵的溫度下降之后,需轉(zhuǎn)身從火上取下另一塊備用烙鐵接替,同樣的程序再次上演。對于比較“嬌氣”的衣服,為了避免熨壞,需要事先墊上布,等到合適的溫度。
在逼仄的房間內(nèi),伴著四溢的熱氣和鐵塊微微的摩擦聲,師傅操作得行云流水、舉重若輕,雖然是用腳操作,但卻透出了一絲絲優(yōu)雅的氣息。往往看到這里,參觀者都會輕輕發(fā)出一句贊嘆,贊嘆師傅精湛的技藝和用之不竭的力氣。
老年人的職業(yè)
在開羅,腳熨這份工作還有一個綽號,叫做“老年人的職業(yè)”。因為幾乎所有的腳熨師傅都是頭發(fā)斑白。年輕師傅即使有,也是手持一個小小的蒸汽熨斗,在老師傅身旁打下手。原來腳熨斗和普通熨斗相比很難駕馭,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年輕學徒往往缺乏耐心,很難在幾年內(nèi)就達到駕輕就熟的程度。更何況,科技日益發(fā)達,小巧靈活的蒸汽熨斗比比皆是,習慣了速度和效率的年輕師傅哪里肯把寶貴的時間耗費在腳熨這種費時費力的工作上?
如今腳熨面臨著幾近失傳的命運。腳熨行業(yè)在開羅往往是代代相傳。一個腳熨店鋪以家族命名,一開就是數(shù)十年甚至上百年。在蒸汽熨斗和電熨斗尚未普及的年代,腳熨店是很多人家隔幾天就要光顧的場所。在那時,子承父業(yè),承襲的與其說是一門技藝,不如說是一輩子吃穿不愁的謀生之道。時至今日,腳熨已不再是開羅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如何讓這門獨特的技藝在后代中傳承下去,也成了很多老師傅們頭痛的問題。
工匠精神的體現(xiàn)
哈桑大叔是一家腳熨店的老板,他和熨斗打交道的時間已經(jīng)有五十多年,在他的店鋪里,還擺放著唱片機等上世紀的老物件。在他眼中,蒸汽和電熨斗的流行似乎并沒有對自己的工作構(gòu)成什么阻礙。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不要和我提那些熨斗,那些小玩意兒也能算熨斗?”事實上,在包括哈桑大叔在內(nèi)的很多腳熨師傅看來,體型碩大的腳熨斗才是熨平衣物的最佳選擇,家用熨斗僅僅是繡花枕頭,無法完全恢復一件衣服的最佳狀態(tài)。只有像腳熨這樣,慢慢耗費時間,依靠全身的力氣,才能熨平時間給衣物留下的折痕。盡管生意不如過往,但腳熨店仍然有屬于自己的一批老顧客。腳熨店的收費情況視布料厚度和衣物長短而定,客人將衣服放在師傅桌前,一小時后領取。光顧的客人中大多是老開羅人,他們和師傅們一樣對腳熨有著執(zhí)著的情結(jié)。
近年來由于媒體的報道和傳播,越來越多的埃及人開始了解腳熨這門技藝,既有對生活品質(zhì)和細節(jié)精益求精的中產(chǎn)階級,也有抱著對所謂“工匠精神”的敬仰之情前來體驗的年輕人。談及腳熨的未來,盡管面臨后繼無人的難題,但師傅們也十分樂觀。畢竟,腳熨雖然古老,但卻能撫平時間帶來的折痕,而一件平整完美的大袍,怎能離開一把靈活有效的鐵熨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