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悅
貴州省貴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貴州貴陽 550002
腔隙性腦梗塞CT影像診斷及特點解析
唐悅
貴州省貴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貴州貴陽 550002
目的:分析腔隙性腦梗塞CT影像診斷情況及特點,為臨床診療工作提供思路。方法:隨機選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43例腔隙性腦梗塞患者作為主要觀察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患者CT診斷情況進行分析。結果:本組43例患者以單發(fā)病灶為主(58.14%),多發(fā)病灶其次(32.56%),同時有一定比例混合病灶,不同類型病灶CT影像特點存在一定差異;本組43例患者中,主要病變位置在基底節(jié)32例,頂葉、顳葉24例,丘腦12例,腦干4例。結論:CT檢查是腔隙性腦梗塞患者臨床診斷的主要方法,其病灶檢出率比較高,且影像學特征明顯,能夠區(qū)分不同類型及不同位置病灶,有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
腔隙性腦梗塞;CT影像;診斷特點
腔隙性腦梗塞屬于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主要發(fā)病人群為老年人,致殘率和致死率均比較高,對患者生命安全產(chǎn)生嚴重威脅,并長期影響其生活質(zhì)量。在腔隙性腦梗塞發(fā)病初期,及時做出明確診斷,對制定臨床診療措施及方案具有指導意義。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所在醫(yī)院2014年5月-2016年2月43例腔隙性腦梗塞患者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分析CT影像診斷情況及特點,現(xiàn)做如下總結。
隨機選取所在醫(yī)院收治的43例腔隙性腦梗塞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診療標準[1],且患者本人或家屬對臨床診治情況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組43例患者,男22例,女21例,年齡46-80歲,平均年齡(67.58±3.46)歲,病程4-48h,平均病程(25.63±2.47)h。合并癥:高血壓40例,糖尿病27例,肺心病3例。本組患者入院時均合并不同程度惡心、頭暈、肢體麻木等癥狀。
研究內(nèi)容符合所在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相關規(guī)范,病例排除標準為:(1)年齡超過80歲者;(2)合并嚴重感染及其他軀體嚴重疾病者;(3)合并心肺、肝腎功能嚴重損傷者;(4)無法定監(jiān)護人及精神疾病者。
采用西門子兩排螺旋CT掃描機,常規(guī)掃描時患者取仰臥位,主要掃描參數(shù):掃描參數(shù)120KV,150mA,矩陣512*512;螺距為3:1-3.5:1;層厚6mm,層距5mm。兩排螺旋CT掃描要覆蓋病灶,記錄病灶位置、大小等情況。若患者頭顱平掃結果呈陰性,則安排患者在最短時間內(nèi)接受復查,并在復查過程中找出疾病發(fā)生原因。
對本組43例腔隙性腦梗塞患者CT診斷情況進行總結,明確患者病灶類型,包括單發(fā)、多發(fā)及混合病灶。同時,對本組患者CT影像特點、病變位置進行觀察,做好詳細記錄和分析。
本組43例患者中,單發(fā)病灶25例,多發(fā)病灶14例,混合病灶4例,其中單發(fā)病灶所占比例最高,與其他類型相比,差異顯著(P<0.05),結果見表1。
表1 43例患者病灶類型
不同類型病灶CT影像特點存在一定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病灶尺寸、CT 值及影像表現(xiàn)上,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不同類型病灶CT影像學特征分析
本組43例患者中,病灶位置主要分布在基底節(jié)、頂葉(顳葉)、丘腦、腦干,所占比例分別為 74.12%、55.81%、27.91%、9.30%,結果見表3。
表3 43例患者病灶分布情況分析
腔隙性腦梗塞屬于常見腦血管疾病,疾病發(fā)生后,可導致病變區(qū)域逐漸變小,并出現(xiàn)缺血、缺氧表現(xiàn),同時可引發(fā)代謝紊亂及酶功能異常,顯著增加細胞中Na+濃度,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均有顯著影響[2]。腔隙性腦梗塞發(fā)病初期,臨床應及時對患者做出明確診斷,從而制定安全、有效的診療方案,為患者良好預后奠定堅實的基礎。
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多層螺旋CT對患者進行初期診斷,此種檢查方法價格低廉,且對患者腦組織不產(chǎn)生影響和破壞,不僅安全有效,還能清晰顯示出患者的顱腦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病灶,并明確病灶位置、范圍、大小。本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CT進行診斷,結果顯示:本組43例患者以單發(fā)病灶為主,并由不同比例多發(fā)病灶及混合病灶,且三種不同類型病灶CT影像學表現(xiàn)存在較大差異。同時,本組患者主要病變位置在基底節(jié),頂葉、顳葉、丘腦、腦干分別占有一定比例。
上述研究結果與權威文獻[3]報道結果基本一致,充分說明了 CT檢查在腔隙性腦梗塞臨床診斷中的使用價值。本研究結果證實,疾病初期以單發(fā)病灶為主,且主要病變位置在基底節(jié),提示臨床在制定臨床診療方案時,要兼顧上述內(nèi)容,從而使臨床診斷更具針對性和價值性,減少誤診和漏診現(xiàn)象,提高臨床診斷質(zhì)量。
總而言之,CT檢查作為腔隙性腦梗塞患者臨床診斷的主要方法,其不僅具有較高的病灶檢出率,同時影像學特征顯著,可正確區(qū)分不同類型病灶,并發(fā)現(xiàn)不同位置的微小病灶,具有臨床診斷價值,對確定患者病情、判斷患者預后情況均具有顯著影響。
[1]黃成富.腔隙性腦梗塞CT影像診斷及特點探討[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4,07:38-39.
[2]羅青毅,冉強,趙成元,等.腔隙性腦梗死與脫髓鞘改變的臨床-CT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4,12:2138+2142.
[3]時建文,高源,陳爽,等.CT與MRI診斷新鮮腔隙性腦梗塞對比研究[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15,01:37-38+41.
R949.331+.3
A
1672-5018(2017)02-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