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陽+黃小杭+林文強
福建省建陽區(qū)莒口鎮(zhèn)小源村的幾十幢古民居,依山而建。村口一片風水林,古樟樹、苦櫧樹交錯而生。村前一渠活水,潺潺流淌;幾尾錦鯉,隨波逐流,繞溪而嬉;一方古井,與天相交;青石小道,青磚土墻,相映成趣;遠望村莊,樹影搖曳,墻檐恍惚;炊煙渺渺,鳥語輕輕……
小源村位于福建省建陽區(qū)莒口鎮(zhèn)東北部,地處西山東麓,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由朱熹幼年老師劉子翚的后裔遷徙到此而建。劉子翚(1101年—1147年),字彥沖,號屏山病翁,宋建州崇安五夫人氏。據(jù)說,小源村之名是劉氏后人為紀念朱熹,取《觀書有感》一詩中的“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源”字而成,頗有文化淵源。村里的古建筑多為明清風格,三三兩兩散落。該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2015年11月被列入第一批福建省級傳統(tǒng)村落名錄。
深山古居引人憶
來到小源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鐫刻石上的紅色大字“源”,蒼勁有力。村口一片風水林,古樟樹、苦櫧樹交錯而生。從古樟約二米的胸徑來看,該有五六百歲了。村前一渠活水流淌,幾尾錦鯉隨波逐流。一方古井,一條青石小道,一道青磚土墻,相映成趣。遠望村莊,樹影搖曳,墻檐恍惚,炊煙裊裊。漫步小源古村,遠離城市喧囂,身心格外放松。
這里不僅有著明清建筑,還有朱熹幼年老師劉子翚所建的屏山書院。
1143年,朱熹秉承先父朱松遺命,遷居崇安五夫(今武夷山市五夫鎮(zhèn)),拜劉子翚為師,于五夫屏山書院苦讀。在劉子翚的教導下,朱熹學有所成,得以聞名。后來劉氏后裔遷居小源村繁衍生息,并在小源村建起了另一座屏山書院,小源便成為了理學世家劉氏的祖居之地。
村頭第一座高大的老房子便是屏山書院,青磚白墻,正門上書“屏山書院”四個大字,門框和門當上有十余個花形門釘,門頭上橫著一塊齊楣磚雕,上雕羊、鹿、麒麟瑞獸之類,其間綴以草木花圖,整個門樓古樸大方、靜穆威儀。走進大門,過天井,不遠處是正對著大門的廂堂,整個太師壁和神案都被漆成紅色,正中掛著書生打扮的劉子翚像,壁頂上高掛著“忠臣儒堂”牌匾。正廳沒有太多的陳設,廂房左側(cè)貼著族規(guī)家訓,右側(cè)立著四塊石碑,有“家祠碑志”“劉氏家祠”“重立碑記”等,勒碑年代為清乾隆、道光年間,字跡清晰可辨。
年過八旬的劉氏族長劉道成拿來了劉氏族譜,翻開卷宗,可以看到宋孝宗御筆行楷:“精忠望族”“理學名家”字樣。卷三、卷四記有入閩始祖三公圖、五夫始祖三公圖、歷代顯宦記、詩歌、坊匾歷代系圖等,為我們展現(xiàn)了劉氏家族的繁榮興盛。
整個書院布局巧妙、錯落有致、功能齊全、高墻大瓦,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風格,歷經(jīng)600余年的風雨屹立至今。如今,書院大部分保存完整,風采不減當年。
誘人年味惹人饞
走過青石小道,看過了古民居,從村落的側(cè)門而出,到了全村最大的院落里。村民聚集在這里,干著逢年過節(jié)必做的事情——打米粿。
院落中,帶有濃烈年味的打米粿正在歡聲笑語中進行著。力氣大的小伙子們用不嫻熟的技術捶打著黏黏的米粿,可是捶爛的米粿只吃軟勁,再大的力氣,沒有默契的配合,也無法將米粿打好。米粿不是被拖拽得老長,就是糯米粒到處飛濺。在長輩的指點下,一人攏米粿,一人掄木錘,慢慢配合默契起來。在嘹亮的號子聲中,一團團軟軟的米粿就這樣打出來了,被放置到一旁鋪滿油的木板上。在一旁早已準備好的婦人,用抹了油的雙手熟練地將餡料塞進米粿中,再捏出一個個扇形。沒等米粿完全做好,迫不及待的孩子們便一哄而上,眨眼的工夫,一鍋米粿就被分食而盡。
來自建陽區(qū)童游街道水東村的趙先生聽聞小源村的美名,帶著家人一起來游玩,剛巧碰上了打米粿。作為地道的建陽人,他不禁手癢,上前露了兩手。
“打米粿用的灰堿,是村對面觀音山上的草燒出來的,打出來的米粿真是香。還有,村口那幾株百年苦櫧樹上長出的果子,可以拿來制作苦櫧糕,把糕切成小片,跟五花肉一起下鍋炒,那味道,想想就流口水了。”村里的支委劉樹友吃著米粿說。
村外有一座古庵,門上楷書“九華庵”,落款為“咸豐十年夏月鼎新重建”,屋頂立柱橫梁上依稀可見“同治”二字。村里的老人說,每年的農(nóng)歷八月十五都會舉辦廟會,屆時周邊村的人們都會相聚于此,連吃三天流水席,熱鬧非凡。
鄉(xiāng)村旅游讓人喜
小源村已經(jīng)在建陽小有名氣,不少市民前來游玩,或追尋理學淵源,或觀賞古建筑之美,或體驗山村農(nóng)家生活。
小源村古民居保護狀況堪憂,部分古屋因長期無人居住,或因?qū)袍E保護認識不足,遭到破壞。然而古村落的保護必然要投入巨資,非一村之力所能及。
對此,小源村形成了由政府引導,企業(yè)參與,村民支持與配合,共同開發(fā)的良好局面。目前,小源村已投入400多萬元建設資金,修繕了屏山書院和小源會場屋面,建起了村口公園、民俗文化廣場、人行步道、觀音山步道及杉木王休閑公園,完成了12公里道路兩側(cè)的綠化,增加衛(wèi)生保潔垃圾點20處。
“以前這里就是一片爛地,大家在這里種菜、養(yǎng)豬,又臟又臭,每次走過,我都要捂著鼻子。公園建好后,臭味沒有了,村口也美麗了,老人有了散步的地方,孩子們也可以在這里嬉戲?!眲溆汛┻^村口的公園,臉上洋溢著笑容。
據(jù)介紹,在鄉(xiāng)村旅游開發(fā)建設中,村民自愿無償拆除豬欄、菜地等10余畝,用于廣場、步道建設及綠化。
“自小源村被列入‘福建省級傳統(tǒng)村落后,我們依托品牌優(yōu)勢,把小源村打造成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基地和休閑旅游農(nóng)事體驗基地,通過大力發(fā)展農(nóng)家休閑旅游產(chǎn)業(yè),帶動古民居旅游業(yè),使小源村的歷史和文化得到妥善保護和合理利用?!避炜阪?zhèn)黨委書記黃洪河表示。
在建陽區(qū)與莒口鎮(zhèn)的支持下,小源村開始發(fā)展觀光休閑農(nóng)業(yè),建造傳統(tǒng)古村落觀光區(qū)、創(chuàng)意農(nóng)業(yè)觀光體驗區(qū)、觀音山生態(tài)觀光體驗區(qū)、竹林生態(tài)保護區(qū)、農(nóng)田觀光區(qū)、農(nóng)家樂等一系列旅游項目。
站在觀音山上遙望小源村,在農(nóng)村休閑觀光游與古村落民俗文化游相互促進的局面下,這座深山里的文化古村正煥發(fā)出活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