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利榮
初識石舍這個村名,我一下子就聯(lián)想到范仲淹《瀟灑桐廬郡十絕》中的第三首:
瀟灑桐廬郡,全家長道情。
不聞歌舞事,繞舍石泉聲。
去了幾次石舍之后,我更強烈地感覺到,范公此詩簡直就是石舍村的真實寫照。
2017年1月8日,小山村迎來大上海兩位藝術(shù)家的畫展攝影展。開幕式上,主持人邀請我說幾句。我便即興誦讀了范公此詩,作為我致辭的引子,以期為這場富含詩意的藝術(shù)展再添一點詩味。范仲淹的詩,自然也引起了藝術(shù)家們的共鳴。
在藝術(shù)家的眼里,石舍其實就是一首詩,一首短小而意味雋永的山水詩,一首古樸而蘊含新意的田園詩。
石舍隱藏在桐廬縣東南面的崇山峻嶺之中。穿過村旁長長的馬嶺隧道,便可到浦江縣境內(nèi)。石舍村靜臥在兩山夾峙處。村旁是一條清澈透明的蘆茨溪,溪水在大巖石和鵝卵石間歡快地流淌著,流到蘆茨灣,注入富春江。
石舍村村口的溪邊有幾株碩大的香樟古樹,枝繁葉茂,亭亭如蓋。樹下正好是一個溪水潭,潭水藍瑩瑩,猶如翡翠,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泳池。溪邊的山坡上錯落著數(shù)幢外觀簡單但內(nèi)飾卻不簡陋的別墅,取名“石舍香樟”。它的創(chuàng)建者是在北京創(chuàng)業(yè)的蘆茨村人,十余年前與北京妻子回老家創(chuàng)辦了“蘆茨土屋”,一炮走紅。土屋成了城里人向往的神秘之地。嘗到甜頭后,夫妻倆又到男主人的外婆家石舍村村口開發(fā)了這一項目。可以說,蘆茨土屋、石舍香樟是桐廬高端民宿的肇始。在一定意義上說,石舍香樟也成了石舍村開發(fā)開放的開端。從那時起,沉寂的小山村成了人來客往的旅游地,開啟了石舍美麗鄉(xiāng)村建設(shè)的新篇章。
石舍自然村是一個百來戶人家的小村落。全村三四百人絕大多數(shù)姓方,是晚唐詩人方干的后裔。因而石舍與方干故里蘆茨村頗有淵源。石舍村的一戶村民家里至今還保存著一套《桐江白云源方氏宗譜》。現(xiàn)任桐廬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方勁松復(fù)印了一套,我曾借來查閱??上е陵P(guān)重要的第一卷中有相當(dāng)一部分留有一個鞋底樣的空白,說是主人家的女兒當(dāng)年拿它剪了貼鞋底。唉,真是可惜!
說到方干,我曾寫過《走近方干的世界》一文概述他的一生。他是桐廬人文史上一個重要人物。但命運對他不公,他因唇缺貌丑,屢試不中。于是一生苦吟,終因詩顯。成為唐朝著名的“睦州詩派”的代表人物。方干被譽“官無一寸祿,名揚千萬里”。范仲淹知睦州(桐廬郡)時曾二訪方干故里,寫詩稱贊方干“幽蘭在深處,終日自清芬”的高風(fēng)亮節(jié)。
石舍的方氏先民大約是宋末元初時遷居至此的。他們當(dāng)初來到這個荒無人煙的深山塢里壘石筑舍、繁衍生息,是需要勇氣的。但正是這一份守拙與勤勞,使這一方小天地漸漸形成一個依山傍水的村落。我驚訝于石舍村村民幾百年前靠賣炭賣柴賣竹木、采茶制茶賣茶葉,竟然能成為富甲一方的財主。那一幢幢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訴說著石舍村先民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
沉寂了數(shù)百年的古老村落終于又煥發(fā)出生機。昔日隱在深山的弊端如今卻成了遠離喧囂的優(yōu)勢。加上20省道從村旁擦肩而過,石舍反而得交通之便。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市民慕名前來石舍,尋找鄉(xiāng)愁,體驗幽趣。浦江、義烏、東陽等地的人們到這里更是便捷,常常引得他們紛紛前來,也漸漸打響了石舍的名氣。前不久熱播的反映義烏商人創(chuàng)業(yè)史的電視劇《雞毛飛上天》,就有不少場景是在石舍拍攝的,也讓石舍的名聲飛上了天。
的確,如今的石舍,仿佛一顆重見天日的璞玉,正散發(fā)耀眼的光芒,吸引城里人紛紛來此,或圍著村子漫游一圈,或在石舍香樟、石舍方戶、木舍等民宿住上幾宿。看日月星辰,聽石泉繞舍,品民風(fēng)敦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