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亞·艾海提 金誠實 郝春陽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2016年,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資助下,我們開啟了《絲綢之路天山廊道文物古跡調(diào)查》研究課題,重點調(diào)查絲綢之路沿線遺址出土玻璃器。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大批金銀珠寶,以及一件異國情調(diào)的凸環(huán)紋玻璃碗。我們最近發(fā)現(xiàn),這件玻璃碗實乃唐武德二年(619年)中亞罽賓國貢品。此外,絲綢之路沿線遺址多次發(fā)現(xiàn)凸環(huán)紋玻璃器,如新疆皮山縣木吉鄉(xiāng)塔古寨遺址、新疆庫木吐拉千佛洞壁畫、韓國漆谷郡松林寺統(tǒng)一新羅時期塔基,以及日本奈良正倉院均有發(fā)現(xiàn),以前一直誤以為是薩珊玻璃器。我們最近對其中兩件凸環(huán)紋玻璃杯作了化學成分檢測,皆為中亞植物灰玻璃。本文將以此為切入點,探討中亞玻璃器如何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塔里木盆地、黃河流域、朝鮮半島和日本正倉院[1]。
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唐長安城興化坊故址發(fā)現(xiàn)一處唐代高等級文物窖藏,在兩個銀罐和四個銀盒內(nèi)藏有大批金銀器、玉器、玻璃、寶石,以及外國金銀幣等上千件文物,今稱“何家村唐代窖藏”。這個唐代寶藏唯有一件玻璃器,出土時放在一個三足提梁銀罐內(nèi),顯得彌足珍貴??趶?4.1、高9.8厘米,淡黃色,透明度較好,直筒形、深腹、平底,器腹外壁有凸環(huán)紋裝飾,器蓋墨書稱之為“琉璃椀”(圖一,1)[2]。目前研究者多以為這件玻璃碗是薩珊玻璃器[3],但是從未對它作過化學成分檢測。
1907年,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M. A.Stein)在新疆和田塔古寨(Tagujai)遺址采集了許多玻璃器殘片,薄厚不一。有的薄如紙片,有的口沿加厚;顏色豐富多彩,有淡黃色、深綠色、彩虹色等。有些碎片帶貼花或纏絲,部分殘片帶手柄或雕花裝飾,斯坦因認為猶如羅馬玻璃器[4]。2017年3月,北京大學林梅村教授到大英博物館庫房調(diào)查新疆古代玻璃器殘片,在斯坦因收集品中發(fā)現(xiàn)1件淡黃色凸環(huán)紋玻璃殘片(圖一,2)[5]。這個玻璃殘片出自新疆和田皮山縣木吉鄉(xiāng)塔古寨遺址,與何家村唐代窖藏玻璃碗的顏色和紋樣相同[6]。
20世紀70年代,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的古玻璃專家羅伯特·布里爾(Robert Brill)到大英博物館檢測了斯坦因收集品中13件玻璃器殘片。恰好包括這件玻璃殘片,檢測結(jié)果為中亞植物灰玻璃(編號8085)[7]。2017年4月,我們到西安考察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凸環(huán)紋玻璃碗,并與陜西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聯(lián)合檢測了它的化學成分,檢測結(jié)果亦為中亞植物灰玻璃[8]。此外,塔里木盆地北緣庫車西北庫木吐拉千佛洞壁畫也發(fā)現(xiàn)凸環(huán)紋玻璃器。1975年,由水常雄在他的《玻璃工藝》一書引用了一張庫木吐拉千佛洞金翅鳥窟壁畫所繪凸環(huán)紋玻璃杯照片(圖一,3)。這幅壁畫的畫面已殘,玻璃碗捧在手中,敞口,圓唇,束頸,腹微鼓,外壁飾纏絲凸環(huán)紋[9]。所謂“金翅鳥窟”,是德國吐魯番考察隊成員勒科克(A. von Le Coq)的石窟編號(今編庫木吐拉千佛洞第23窟)。有學者認為,這幅殘存洞窟壁畫繪于公元8世紀[10]。不過,庫木吐拉千佛洞第23窟壁畫屬于“龜茲風格”,年代當在公元6~7世紀中葉[11]。該洞窟壁畫繪有公元7世紀初流行的凸環(huán)紋玻璃器,有助于證明這一點。
圖一 凸環(huán)紋玻璃器
這里還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研究者經(jīng)常把寧夏北周李賢墓出土凸釘紋玻璃碗(圖二,1)、新疆森木薩姆千佛洞出土貼餅紋高足玻璃杯(圖二,2)的“凸釘”和“貼餅”[12],與何家村唐代窖藏凸環(huán)紋玻璃杯的“凸環(huán)紋”混為一談[13],實際上三者制作工藝不盡相同。大英博物館中東藏品部負責人辛普森(St John Simpson)博士,是當代薩珊玻璃器研究領(lǐng)域權(quán)威人士。他近年連續(xù)發(fā)表兩篇論文,對薩珊玻璃器進行綜合研究。由此可知,波斯本土或周邊地區(qū)從未發(fā)現(xiàn)過任何凸環(huán)紋玻璃器[14],目前經(jīng)成分檢測的2件凸環(huán)紋玻璃器皆為中亞植物灰玻璃,因此,凸環(huán)紋玻璃器當為中亞玻璃的典型器。
唐初朝鮮半島呈高麗、后百濟和新羅三國鼎立之勢。高麗常與百濟聯(lián)合,攻打新羅,因此,新羅屢次向唐求助。公元668年新羅聯(lián)合唐朝滅亡百濟和高麗,不久雙方爆發(fā)戰(zhàn)爭。唐朝迫于西部與吐蕃作戰(zhàn)的壓力,不得不放棄百濟故地,新羅最終獲得平壤以南的朝鮮半島。朝鮮半島由此進入統(tǒng)一新羅時代(668~901年),東北亞也隨之進入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的新時期。于是,新羅使者和僧侶頻繁活動于絲綢之路沿線諸國,許多西方金銀器和玻璃器隨之傳入朝鮮半島。
圖二
圖三 韓國漆谷郡統(tǒng)一新羅松林寺塔基出土中亞風格凸環(huán)紋綠玻璃杯、高鉛玻璃瓶
1959年,韓國慶尙北道漆谷郡松林寺維修時,在統(tǒng)一新羅時期(約668~901年)五重塔的塔基內(nèi)發(fā)現(xiàn)1件凸環(huán)紋綠色玻璃杯(圖三,右;圖六,1),置于一個高約14.2厘米的金銅殿閣形舍利器內(nèi)(圖六,2),現(xiàn)藏大邱國立博物館。這件玻璃杯高7、口徑8.4厘米,口沿外侈,圓唇,淡綠色透明,外側(cè)有三段十二個凸環(huán)紋裝飾。這件玻璃杯的器型和紋樣與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凸環(huán)紋玻璃碗大同小異,只是顏色不同。新疆和田塔古寨遺址出土綠色玻璃殘片與之顏色相似。據(jù)由水常雄所繪線圖,統(tǒng)一新羅松林寺出土玻璃杯與目前所知凸環(huán)紋玻璃杯不完全相同,底部還有一個圈足[15]。從彩色照片看,這個圈足的顏色與玻璃杯體顏色不同,疑為后配之物。
早在公元7世紀中葉,朝鮮半島就有外交使團出訪中亞粟特王國。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干城遺址粟特宮廷壁畫(Afrasiab城址23地點1號室西壁)繪有兩位高麗客使,袖手而立,腰佩長劍,頭戴鳥羽帽[16]。他們正與突厥、中亞、吐蕃和中國使團一道,向撒馬爾干城火祆教神廟娜娜女神覲獻貢品(圖四,1)。1994年,俄羅斯考古學家馬爾沙克(Boris Marshak)撰文《撒馬爾干阿弗拉西阿卜“客使廳”壁畫的圖像程序》。他認為,這幅公元8世紀粟特宮廷壁畫西壁殘缺主像當為火祆教娜娜女神,表現(xiàn)康國王拂呼縵權(quán)力的各種來源。如西壁用外國使團表示對神祗與正義的保護,北壁展現(xiàn)中國人的力量和生活方式,這是他政治上和商業(yè)上的合作伙伴;南壁表現(xiàn)王朝的祖宗信仰,用新年出行來體現(xiàn);可惜東壁已殘,估計所繪壁畫是天下四方的神祗[17]。
然而,《新唐書·西域傳·康國》記載:“高宗永徽時(650~655年),以其地(指康國)為康居都督府,即授其王拂呼縵為都督。”[18]那么,粟特王拂呼縵在位年代實乃公元7世紀中葉,而非公元8世紀。據(jù)日本學者岡本孝考證,康國王拂呼縵之前有粟特王屈術(shù)支(626~637年),其后則有粟特王篤婆缽提(696~697年),那么,粟特王拂呼縵在位年代當在638~695年(貞觀十二年至證圣元年)[19]。
關(guān)于粟特宮廷壁畫所繪“中國使團”,研究者有不同解讀。蘇聯(lián)學者別連尼茨基(Aleksandr Belenitsky)最早提出“唐朝代表團”之說;另一蘇聯(lián)學者阿爾巴烏姆(L.I.Al'baum)則認為是中國或“東突厥斯坦”使團。由于這些使者身著唐裝,敦煌研究院前院長段文杰同意唐朝使團之說[20]。問題是,中外文獻從未提到唐朝向中亞粟特王國遣使貢獻。我們注意到,這些身著漢服的客使,頭戴襥頭,以葡萄為貢品,當為吐魯番盆地的麴氏高昌王國使團(圖五)[21]。這個西域小國為漢族地方割據(jù)政權(quán),隋末唐初為西突厥汗國的附庸國,貞觀十四年(640年)滅于唐朝[22]。既然如此,那么,高麗使團出訪中亞粟特當不晚于7世紀中葉。統(tǒng)一新羅松林寺出土凸環(huán)紋綠玻璃杯也許是這個高麗使團從中亞帶回朝鮮半島的。這是第一種可能性。
圖四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松林寺統(tǒng)一新羅塔基出土凸環(huán)紋綠色玻璃杯內(nèi)還有一件綠色玻璃舍利瓶,高6.3、腹徑3.1厘米,經(jīng)成分檢測為中國產(chǎn)高鉛玻璃(圖三,左;圖六,2、3)[23]。這件玻璃瓶與西安隋李靜訓墓出土高鉛玻璃盒(圖六,4)材質(zhì)和顏色相同,應(yīng)當出自中國工匠之手[24],那么,這件凸環(huán)紋玻璃杯也許是隨中國高鉛玻璃瓶一起從中國傳入朝鮮半島的[25]。這是中亞凸環(huán)紋玻璃杯如何傳入朝鮮半島的第二種可能性。
1971年,陜西乾陵發(fā)掘唐章懷太子墓時,在墓道東壁發(fā)現(xiàn)一幅《客使圖》壁畫,通高185、長247厘米,描繪唐朝鴻臚寺官員接待外國使節(jié)的場景?!杜f唐書·章懷太子傳》記載:“文明元年(684年),則天臨朝,令左金吾將軍丘神勣往巴州檢校賢宅,以備外虞。神勣遂閉于別室,逼令自殺,年三十二?!盵26]故知這幅壁畫繪于公元684年。據(jù)研究者考證,這幅壁畫按照貢使國家所在方向作畫,西域諸國畫在墓道西壁,遼東高麗諸國畫在墓道東壁。后者由南至北第二人,頭戴羽毛帽,有二鳥羽向上直立,身著大紅領(lǐng)長白袍,腳穿黃靴;拱手躬身,畢恭畢敬(圖四,2)?!缎绿茣|夷傳》記載:新羅“王服五采,以白羅制冠,革帶皆金扣。大臣青羅冠,次絳羅,珥兩鳥羽,金銀雜扣,衫筒袖,褲大口,白韋帶,黃革履”[27]。那么,這兩位頭戴羽毛帽的外國客使當為684年來自朝鮮半島的新羅國使節(jié)[28]。
由于這件玻璃杯未經(jīng)成分檢測,目前尚不清楚它究竟是中亞產(chǎn)品,還是中國或朝鮮半島的仿制品。據(jù)美國東方古玻璃專家布萊爾(Dorothy Blair)調(diào)查,朝鮮境內(nèi)出土過環(huán)紋玻璃殘片,所以他提出這種環(huán)紋玻璃可能是朝鮮本國生產(chǎn)的[29]。王義康不同意這個說法,他認為:“唐代前期,溝通中西方貿(mào)易的粟特商人,足跡己至亞洲大陸的東端—中國遼東地區(qū)。史書記載,宋慶禮任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都督時,曾經(jīng)‘招輯商胡,為立店肆’。薩珊風格的環(huán)紋玻璃器在中國北部境內(nèi)流傳的線路呈現(xiàn)由西向東的趨勢,與粟特人的活動蹤跡是一致的。朝鮮半島發(fā)現(xiàn)的環(huán)紋玻璃與日本的情況類似,應(yīng)是經(jīng)過中國大陸輸入?!盵30]
圖五 撒馬爾干城粟特宮廷壁畫所繪突厥汗國使團和高昌王國使團
圖六
佛家崇尚七寶,包括金銀、琉璃(玻璃)、玻璃(水晶或藍寶石)、硨渠、赤珠(紅珊瑚珠)和瑪瑙,屢見于佛塔地宮。佛家所謂“琉璃”通常指人造玻璃[31],那么,韓國漆谷郡松林寺統(tǒng)一新羅塔基出土中亞風格的玻璃杯也許是新羅僧人傳入朝鮮半島的。新羅消滅百濟和高麗后,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并阻止了唐朝東征,新羅人自以為得到佛法保佑,因而奉佛尤甚。有唐一代,新羅不斷有留學生與學問僧入唐。比如新羅高僧義湘(約625~702年),在唐學華嚴宗,一時負有盛名,唐咸亨二年(671年)歸國,華嚴宗因之傳入統(tǒng)一新羅王國[32]。另一新羅名僧慧超(約704~783年),自長安出發(fā),巡游天竺。回長安后,撰寫《往五天竺國傳》,是有關(guān)西域史地的重要著述[33]。如前所述,中亞凸環(huán)紋玻璃器主要流行于公元7世紀,那么,韓國松林寺統(tǒng)一新羅塔基出土凸環(huán)紋玻璃杯的傳播路線還有第三種可能性,也即公元671年由新羅高僧義湘從中國帶回朝鮮半島。
公元7世紀中后期,東北亞政局的政治力量對比發(fā)生變化,出現(xiàn)了唐朝、新羅、日本各據(jù)一方的鼎立局面。新羅主動遣使日本,打破了關(guān)系僵局,使兩國關(guān)系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友好局面。在與唐朝結(jié)束戰(zhàn)爭后,新羅繼續(xù)承認唐朝在東北亞的宗主國地位,奉其正朔,用其年號,積極吸收唐朝文化,兩國關(guān)系逐漸緩和,并最終實現(xiàn)了正?;=y(tǒng)一新羅時期,日本入唐學問僧、留學生通過經(jīng)由新羅回到日本,又把唐朝的文化、制度等傳播到日本列島。通過新羅王國的中介作用,就把公元7世紀后期唐朝、新羅、日本三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34]。奈良正倉院藏凸環(huán)紋藍玻璃杯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傳入日本的。
圖七 奈良正倉院藏中亞風格的凸環(huán)紋藍琉璃杯
圖八 正倉院藏中亞風格的凸環(huán)紋藍琉璃杯和龍紋銀底座線圖
這件中亞風格的玻璃杯,口徑8.6、高11.2厘米,重262.5克。圓唇、侈口、筒形腹、圓底,杯體有21個凸起的圓環(huán)紋裝飾(圖七、八)[35]。正倉院原為奈良時代東大寺用于管理寺院財寶的倉庫,始建于公元8世紀后半葉,現(xiàn)在由日本政府內(nèi)閣府宮內(nèi)廳管理[36]。不過,研究者一致認為這件凸環(huán)紋藍玻璃杯年代較早。1984年,安家瑤撰文:“日本正倉院保存一個七世紀的藍色環(huán)紋高柄杯,足柄是銀制的。朝鮮慶州松林寺磚塔出土1件環(huán)紋玻璃杯,雖然在器形上與何家村窖藏玻璃杯不一樣,但工藝及裝飾手法是類似的,都是吹制成型,并在器壁上用熱玻璃條纏出環(huán)紋做為裝飾。這一批玻璃器可能都是來源于伊朗高原,這樣何家村窖藏的玻璃杯的年代有可能提早到七世紀初?!边@個年代判斷與我們的考證不謀而合。安家瑤還引證小林行雄之說,認為奈良正倉院藏藍玻璃高足杯的化學成分為鈉鈣玻璃[37]。
2005年,干福熹院士引由水常雄之說,也主張這件凸環(huán)紋玻璃杯是公元7世紀中葉薩珊玻璃器[38]。我們查閱了小林行雄日文原書,該書說這件碧琉璃杯(包括銀制杯腳在內(nèi)),通高10.9、口徑9.7厘米(這個數(shù)據(jù)與前引奈良國立博物館編《第六十四回正倉院展》提供的尺寸略有出入)。在《正倉院御物圖錄》中有這樣的記載:這個玻璃器呈紺青色(即琉璃色),形制上與今日的帶腳杯類似。杯的外側(cè)飾以22個環(huán)形裝飾,這種環(huán)形的裝飾物是在杯子制作完成后用與杯子同質(zhì)同色的玻璃貼附而成。該書還引用朝比奈貞一的描述,說此杯顏色為紫紺色或蔚藍色,與日本的標準色中的17-12-4近似。全杯皆可見氣泡而尤以杯口邊緣為多。杯口沿處厚為3~4毫米。杯外側(cè)呈上下三段式附著的22個玻璃凸環(huán)應(yīng)是將粗約3毫米的玻璃棒融成環(huán)形然后融著在杯身上的,可以看見每個玻璃凸環(huán)與杯身的接口處都很明顯。不過,小林行雄在書中只提到這件藍玻璃杯為“堿石灰玻璃”,沒有提供氧化鉀等化學元素含量[39]。由于羅馬、薩珊——伊斯蘭和中亞玻璃器皆為鈣納玻璃(或稱“堿石灰玻璃”),不檢測氧化鉀等具體化學成分則無法知道確切產(chǎn)地。目前研究者將正倉院藏凸環(huán)紋藍玻璃杯斷為公元7世紀中葉是正確的,但是將產(chǎn)地定為薩珊波斯則缺乏證據(jù)。盡管目前尚不清楚這件藍玻璃杯的化學成分,但從藝術(shù)風格看,當出自中亞工匠之手。不過,正如研究者指出的,這個玻璃杯的銀座應(yīng)是唐朝工匠后配的[40]。子曰:“禮失求諸野?!蹦瘟颊齻}院藏中亞風格的藍玻璃杯為我們探討中亞古代玻璃工藝提供了又一實物標本。
[1]陜西省博物館等. 西安南郊何家村發(fā)現(xiàn)唐代窖藏文物[J].文物,1972(1):30-42.
[2]a.陜西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編. 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01.b.王義康. 正倉院藏西方風格玻璃器研究[J]. 中國歷史文物,2007(6):17-18.c.安家瑤. 玻璃器史話[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26.
[3]M. A. Stein.Ancient Khotan: Detailed Report of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s in Chinese Turkestan[M]. 1907(1): 113, plate. LII.
[4]此圖引自大英博物館官方網(wǎng)站(http:// www.britishmuseum.org/research/collection_online/collection_object details. aspx?objectId=229735&partId=1&searchText=gla ss+stein&page=2)。
[5]林梅村.唐武德二年罽賓國貢品考——兼論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原為大明宮瓊林庫皇家寶藏[J].考古與文物,2017(6).
[6]羅伯特?布里爾著,馬波譯. 拋磚引玉——2005年上海國際玻璃考古“絲綢之路古玻璃”專題研討會開幕詞[C]. 載干福熹主編.絲綢之路上的古代玻璃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30-47;Robert H. Brill and Colleen P. Stapleton. Chemical Analyses of Early GlassesVol.3[M]. New York:Corning Museum of Glass, 2012:167.
[7]盧軒,劉瑞,賀達炘,劉翔. 何家村唐代窖藏寶石和玻璃檢測報告[J].考古與文物,2017(6).
[8](日本)由水常雄著. ガラス工蕓[M]. 東京,1975:117. 勒科克將新疆佛教石窟許多壁畫切割帶回德國,不知是否包括這個中亞凸環(huán)紋玻璃杯壁畫殘片。
[9]趙永.論魏晉至宋元時期佛教遺存中的玻璃器[J].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10):57.
[10]李麗.庫木吐喇石窟概論[C]// 新疆龜茲石窟研究所編.庫木吐喇石窟內(nèi)容總錄.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19-26.
[11]此圖引自關(guān)善明. 中國古代玻璃[M].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304.
[12]安家瑤. 莫高窟壁畫上的玻璃器皿[C]// 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二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432-433.
[13]St John Simpson.Sasanian Glass:An Overview[C].Daniel Keller, Jennifer Price and Caroline Jackson(Ed.). Neighbours and Successors of Rome: Traditions of Glass Production and use in Europe and the Middle East in the Later 1st Millennium AD [M].Oxbow Books, 2014:200-231; St John Simpson.Sasanian Glassware from Mesopotamia,Gilan and the Caucasus[J].Journal of Glass Studies Vol.57, 2015:77-96.
[14]奈良國立博物館編.仏舍利と寶珠[M]. 奈良,2001:34-35(圖版),以及第196頁(文字說明).
[15]此圖2引自(日本)由水常雄著.ガラス工蕓[M]. 東京,1975:117.
[16]此圖引自云翔.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客使圖中“日本使節(jié)”質(zhì)疑[J]. 考古,1984(12):1142(圖一,圖二).據(jù)史書記載,高麗“官之貴者,則青羅為冠,次以緋羅,插二鳥羽,及金銀為飾,衫筒袖,袴大口,白韋帶,黃韋履”(舊唐書?高麗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5319-5320)。
[17]Boris Marshak.Le programme iconographique des peintures de la“Salle des Ambassadeurs”àAfrasiab (Samarkand)[J].Arts Asiatiques XLIX,1994:1-20;榮新江.紀念馬爾沙克:兼談他對粟特研究的貢獻,原刊藝術(shù)史研究第9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451-460(收入榮新江. 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4:425-437)。
[18]新唐書?西域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6244.
[19]岡本孝著,馮繼飲譯.粟特錢幣考[J]. 中國錢幣,1987(1):45.
[20]Aleksandr Belenitsky.Central Asia [M].Cleveland and New York: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8;L.I.Al'baum. Zhivopis' Afrasiaba [M]. Tashkent, 1975;姜伯勤. 敦煌壁畫與粟特壁畫的比較研究(摘要)[J].敦煌研究,1988(2):82.
[21](日本)田邊勝美,前田耕作編.世界美術(shù)大全集?東洋編第15卷?中央アジア[M]. 東京:小學館,1999:213(圖149).
[22]史載貞觀十四年(640年)八月“癸酉,侯君集克高昌”(新唐書?太宗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5:40)。
[23]同[14].
[24]關(guān)于隋李靜訓墓出土高鉛玻璃盒的化學成分,參見建筑材料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中國早期玻璃器檢驗報告[J]. 考古學報,1984(4):456.
[25]干福熹.中國古代玻璃技術(shù)的發(fā)展[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2005:55-56.
[26]舊唐書?章懷太子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2832.
[27]新唐書?新羅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6186.
[28]云翔.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客使圖中“日本使節(jié)”質(zhì)疑[J].考古,1984(12):1142-1144.
[29] Dorothy Blair. A History of Glass in Japan [M]. New York, 1973:339.
[30]王義康. 正倉院藏西方風格玻璃器研究[J].中國歷史文物,2007(6):18.
[31]林梅村.珠寶藝術(shù)與中外文化交流[J].考古與文物,2014(1):91.
[32]a.楊國平. 義湘與海東華嚴[J]. 江淮論壇,2002(5):71-74.b.何勁松.義湘歸國時間及動機考[C]// 韓國傳統(tǒng)文化?文化卷:第二屆韓國傳統(tǒng)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1997:198-204.
[33](日本)桑山正進主編.慧超往五天竺國傳研究[M].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2.
[34]盧泰敦.新羅、唐戰(zhàn)爭與新羅、日本關(guān)系[C]// 歐亞學刊(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2009:279-288.
[35]此圖引自奈良國立博物館編. 第六十四回正倉院展[M].奈良國立博物館,2012:47-48.
[36]韓昇. 正倉院[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7]安家瑤. 中國的早期玻璃器皿[J]. 考古學報,1984(4):420-421.
[38]a.干福熹.中國古代玻璃技術(shù)的發(fā)展[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2005:54-55.b.由水常雄,棚橋淳. 東洋のガラス中國?朝鮮?日本[M].東京:株式會社三彩社,1977.
[39]小林行雄.続古代の技術(shù)[M].東京:塙書房,1962:239(1962年初版,塙選書,1972年重印本).
[40]王義康. 正倉院藏西方風格玻璃器研究[J].中國歷史文物,200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