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轎子出現(xiàn)于魏晉時期,是在輦車的基礎上發(fā)明的,輦車去輪子就成了轎子,即古人所說的“人荷而行”。到唐宋時,乘轎出行已很普遍。南宋詩人楊萬里有一年陰歷三月三日坐轎子給曾祖楊邦乂上墳,就曾賦詩:“暖轎行春底見春,遮欄春色不教親。急呼青繖小涼轎,又被春光著莫人?!边@首詩中還透露出宋代已出現(xiàn)了“暖轎”和“涼轎”等不同功能的轎子,前者是帷幔遮蔽,可防寒,冬天多用;后者用紗作幃,透氣涼快,夏天多用。
轎子在宋朝時亦稱“檐子”,一般由2人、4人、8人抬著,8人抬的大型轎子,即所謂的“八抬大轎”,上檔次,坐的人有面子。宋代有錢的官宦之家大多備有“私家轎”,民間則一般租借“共享轎”。租轎分兩種情形,一是連抬轎子的轎夫一起租用;一是只租轎子,自己找人抬,使用臨時轎夫。這種類似今天共享單車的“共享轎”很有市場,專門出租轎子的“轎行”或“轎鋪”很多,為規(guī)范市場秩序,一般都訂有“行規(guī)”。
古代娶親租用轎子興起于北宋,娶親用轎子也被稱為“花檐子”,明清時稱“花轎”。宋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民俗》 “娶婦”條記載:“至迎娶日,兒家以車子或花檐子發(fā)迎客引至女家門,女家管待迎客,與之彩段,作樂催妝上車檐……”司馬光 《書儀·婚儀上》 則稱:“今婦幸有氈車可乘,而世俗重檐子,輕氈車。”新婦為什么愛坐花轎,原因之一是有人會“暈車”,“乘之即嘔吐”。
一直到民國時期,民間都喜歡租借轎子出行。1919年2月《申報》 曾刊載,當時蘇州城有方便乘坐的“藤轎”1200乘,租用時以一里為站,每站60文,而講究一點的“呢轎”租費為每里3角。
(選自《北京晚報》2017年6月15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