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耿靖,陳亮,許紅陽,陳靜瑜(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無錫市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江蘇無錫 214023)
呼吸系統(tǒng)疾病是我國常見多發(fā)病,發(fā)病率近年來日益增高。 肺移植是治療終末期肺病的有效方法[1-2],但術后面臨缺血/再灌注損傷、感染、急性排異等諸多并發(fā)癥的困擾。肺移植術后患者脫機拔管后面臨再次插管風險甚高,目前亟需尋求相對有效、安全的機械通氣脫機后序貫治療方法。近年來,研究表明經(jīng)鼻高流量吸氧(high-flow nasal cannulae,HFNC)這項新型氧療技術可以顯著改善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存率[3-4]。本研究通過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3月在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無錫市人民醫(yī)院行肺移植手術患者術后脫機拔管序貫氧療的臨床資料,評價HFNC降低術后再插管率的可行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1 入組標準:① 患者肺移植術后24小時以內(nèi),鼻導管吸氧,氧濃度為41%條件下,持續(xù)吸氧超過30分鐘,測動脈血氣,氧合指數(shù)≤250 mmHg(1 mmHg=0.133 kPa); ② 呼吸頻率≥30次/分鐘。排除標準:① 意識不清需緊急氣管插管者;② 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需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者;③ 除急性呼吸衰竭外存在1個以上臟器功能衰竭患者;④ 出現(xiàn)術后急性移植排異者。
1.1.2 研究對象:納入2016年10月-2017年3月在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無錫市人民醫(yī)院行肺移植術后脫機拔管再次發(fā)生呼吸衰竭的患者共18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齡24~56歲。原發(fā)病為慢性阻塞性肺病5例,特發(fā)性肺纖維化7例,肺動脈高壓6例,以上患者均在體外膜肺 氧 合(extra 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輔助下行肺移植手術,雙肺移植8例,單肺移植10例,其中2例為同一受體同一時期的左、右單肺移植。臨床腦死亡供體17例,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齡19~45歲。術前常規(guī)進行血型及T細胞、B細胞的交叉配型,供、受體匹配相容。術前檢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人 類 免 疫 缺 陷 病 毒(human immonodeficiency virus, HIV)、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及EB病毒均陰性。將以上18例肺移植患者分別納入兩組,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基礎疾病、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并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所有患者脫機拔管需進行30分鐘~1小時自主呼吸實驗(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與氣囊漏氣試驗,SBT均采用壓力支持通氣方法,壓力為7 cmH2O(1 cmH2O=0.098 kPa)?;颊逽BT通過并氣囊漏氣試驗為陰性?;颊叱窓C后發(fā)生呼吸衰竭,對照組采用無創(chuàng)面罩輔助通氣(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NIMV),吸入氧濃度為40%~60%,持續(xù)正壓通氣治療(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5~8 cmH2O,吸氣壓力為(inhale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IPAP) 12~18 cmH2O;觀察組采用HFNC,設置溫度為37℃,吸入氧濃度為40%~60%,吸入氣體流量為40~60 L/min。
1.2.2 觀察指標及評判標準
1.2.2.1 觀察指標:患者再插管率,呼吸頻率(respiratory rate, RR)、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及動脈血氣氧分壓(P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
1.2.2.2 再次插管標準: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持續(xù)低氧不能糾正,呼吸肌疲勞,意識障礙格拉斯哥評分<12分,氣道分泌物增多、排痰困難,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動脈血氣pH≤7.30,或PaCO2進行性升高。
1.2.3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樣本均數(shù)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再插管率比較:觀察組再插管2例(占22.22%),對照組占5例(占55.5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RR、氧合指數(shù)、PO2、PaCO2比較(表1):其中RR、PaCO2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氧合指數(shù)、PO2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1 兩組患者 RR、氧合指數(shù)、PaO2、PaCO2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 RR、氧合指數(shù)、PaO2、PaCO2比較(±s)
注:1 mmHg=0.133 kPa;RR為呼吸頻率;與對照組相比,aP<0.05
對照組 9 24.23±10.34 220±72 60.58±22.56 44.71±18.39觀察組 9 22.36±10.08 254±86a 70.45±20.82a46.85±16.22
對于終末期肺病,肺移植手術是目前唯一有效的積極治療手段[5-6]。在我國,肺移植受體以肺氣腫、肺纖維化及原發(fā)性肺動脈高壓為主,患者病情較國外更加危重,術前長期機械通氣甚至呼吸機依賴,在國外多個移植中心認為是肺移植手術的絕對或相對禁忌證,這些給肺移植手術及術后重癥監(jiān)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管理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感染仍是目前國內(nèi)外肺移植手術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細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其中術后真菌感染發(fā)病率近年來明顯增高,與患者術后抗排異免疫抑制、氣道環(huán)境菌群失衡等因素有關[7]。因此,肺移植受體術后發(fā)生急性呼吸衰竭,二次插管風險較其他移植手術更大,術后脫機拔管序貫支持治療及加強管理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步驟。
HFNC作為一種新的呼吸支持方法,近年在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圍術期呼吸衰竭、急性心力衰竭、睡眠呼吸暫停等各領域得到重視[8-11]。多項研究表明,HFNC可以降低患者呼吸頻率,提供氧療支持,減少插管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的風險,該裝置包括一個混合氧氣與空氣、精確吸氧濃度的混合器、加濕器、加熱導絲以及未完全封閉的鼻導管[12-14]。HFNC可以為患者提供充分加熱、加濕、精確的吸氧濃度及高達60 L/min流速的氧氣支持,能有效減少呼吸道解剖死腔,給予持續(xù)的氣道壓力支持[15-16],與無創(chuàng)呼吸輔助相比,HFNC對于患者舒適耐受方面更具有優(yōu)越性。
通過本研究及討論發(fā)現(xiàn),對于肺移植術后脫機拔管發(fā)生呼吸衰竭的患者,HFNC在改善氧合、降低再插管風險方面要優(yōu)于無創(chuàng)輔助通氣。所以合理應用HFNC可以有效地治療術后呼吸功能衰竭,降低患者的再插管率,從而減少患者ICU住院時間,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減少患者的醫(yī)療費用。但是本研究樣本量較少,HFNC的療效仍然需要大樣本試驗進行研究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