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善平
【摘要】目的 分析消化性潰瘍出血給予胃鏡介入治療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72例,將其分為2組:藥物保守治療36例作為對照組,胃鏡介入治療36例作為試驗組。觀察療效,比較治療恢復時間。結果 試驗組治療有效35例(97.2%),高于對照組的29例(80.6%);患者腸道功能恢復、大便潛血轉陰、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相比于藥物保守治療,胃鏡介入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效果突出,有利于縮短恢復時間,推薦優(yōu)先
選用。
【關鍵詞】消化性潰瘍出血;胃鏡;介入治療;大便潛血
【中圖分類號】R57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07..02
Analysis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gastroscope in treating
peptic ulcer hemorrhage
DING Shan-ping
(Jining city in shandong jiaxiang high TuanLi town temple community auspicious city hospital,Shandong Jining 272415,China)
消化性潰瘍主要發(fā)生在胃部和十二指腸,常見并發(fā)癥是上消化道出血,數(shù)據(jù)調(diào)查顯示約有20%的患者首發(fā)癥狀即為消化道出血[1]。該類患者發(fā)病后,癥狀表現(xiàn)和出血量多少有關,其中輕度患者出血量少,主要表現(xiàn)為黑便;重度患者出血量多,容易引起嘔血、循環(huán)障礙。在治療方面,一旦確診應該及時止血處理,避免因循環(huán)衰竭而威脅生命安全?;诖耍疚膶ξ以夯颊?2例進行研究,探討了胃鏡介入治療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72例。將其分成2組:對照組36例,包括男21例(58.3%),女15例(41.7%);年齡21~74歲,平均(48.5±3.7)歲;潰瘍部位:胃潰瘍20例、十二指腸潰瘍14例、吻合口潰瘍2例。試驗組36例,包括男19例(52.8%),女17例(47.2%);年齡22~75歲,平均(49.3±4.2)歲;潰瘍部位:胃潰瘍21例、十二指腸潰瘍12例、吻合口潰瘍3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依據(jù)《現(xiàn)代消化病學》[2],納入標準:(1)經(jīng)電子胃鏡檢查確診;(2)患者伴有黑便,可見嘔吐咖啡樣物質(zhì);(3)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排除胃炎或胃癌患者;(2)排除多發(fā)性潰瘍患者;(3)排除凝血功能障礙患者;(4)排除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實施藥物保守治療,患者入院后開展急救處理,及時止血、抑制胃酸分泌、輸血輸液支持,選用雷米替丁、硫糖鋁、奧美拉唑等藥物。
試驗組實施胃鏡介入治療,首先胃鏡檢查,在鏡下開展止血操作,選擇去甲腎上腺素(濃度為0.2%)對潰瘍組織進行沖洗,徹底清除積血。如果患者出血較輕,可以采用凝血酶600~1200 U進行噴灑止血;如果患者出血嚴重,可以在潰瘍組織下注射去甲腎上腺素(濃度為0.1%);必要時實施電凝止血。確定出血停止后,退出胃鏡器械,常規(guī)使用奧美拉唑,由鄭州永和制藥公司生產(chǎn),批號:H20063609?;颊呤紫褥o脈用藥,每日1次,劑量按照40 mg計算,連續(xù)用藥7天;然后改為口服用藥,劑量按照20 mg計算,連續(xù)用藥21天。
1.4 觀察指標
(1)觀察治療效果,判定標準如下[3]:治愈:出血停止,大便潛血試驗呈現(xiàn)陰性,伴隨癥狀消失;好轉:沒有明顯出血,伴隨癥狀減輕;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或者加重;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2)比較患者的治療恢復時間,以腸道功能恢復、大便潛血轉陰、住院時間為代表,做好準確記錄。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借助于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療效比較
試驗組患者治療有效35例,有效率為97.2%;對照組治療有效29例,有效率為80.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針對消化性潰瘍的研究顯示,主要發(fā)病原因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胃酸分泌過多,二是遭受幽門螺桿菌感染,三是胃腸粘膜受損導致保護作用降低。除此之外,發(fā)病還會受到遺傳、精神、藥物、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4]。在所有消化性潰瘍患者中,并發(fā)出血的比例在15%~25%之間,如果單純是毛細血管破裂,那么滲血和出血量較少;如果是動脈血管破裂,就會造成嚴重的出血征象。考慮到該疾病具有發(fā)病急、進展快、自愈性差的特點,因此確診后應該及時有效處理,避免發(fā)生低血壓休克、循環(huán)衰竭等現(xiàn)象,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從臨床治療的角度來看,常規(guī)方案是藥物治療或外科手術,其中前者主要采用止血藥物、胃腸功能保護藥物,同時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穩(wěn)定各項生命體征。后者能在短時間內(nèi)實現(xiàn)止血效果,但是也會對患者造成損傷,且術后并發(fā)癥較多,延長了恢復時間。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胃鏡介入治療成為一種新型方案,不僅能夠快速止血,而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具體分析來看,其一,介入治療方案多,例如電凝法、熱探針、局部注射等,不同方法的療效相近,均有較高的止血率。其二,通過局部注射去甲腎上腺素的形式進行止血,臨床操作簡單,不會造成胃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有利于在基層醫(yī)院推廣[5]。
本次研究中,以患者分組對照,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有效率達到97.2%,高于對照組的80.6%,且患者的腸道功能恢復、大便潛血轉陰、住院時間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也有部分學者研究稱[6],經(jīng)胃鏡介入治療后,患者有可能復發(fā)出血,原因在于血小板聚集的前提條件是pH值>6.0;一旦pH值<5.0,凝血塊就會消化分解。由此可見,抑制胃酸分泌,適當提高胃液pH值,是止血處理的關鍵,為腸胃功能的恢復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最終降低再出血的發(fā)生風險。
綜上所述,相比于藥物保守治療,胃鏡介入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效果突出,有利于縮短恢復時間,推薦優(yōu)先選用。
參考文獻
[1] 賈淑娟,馮曉宏.胃鏡下卡絡磺鈉氯化鈉注射液沖洗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臨床療效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30):30-31.
[2] 葛 亮,林 賓,羅金麗,等.胃鏡下注射去甲腎上腺素聯(lián)合奧美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12):65-67,72.
[3] 史方義.對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進行胃鏡下綜合治療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6,14(3):164-165.
[4] 朱陸俊.對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進行胃鏡下藥物注射治療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5,13(24):209-210.
[5] 李曉麗.胃鏡治療與內(nèi)科治療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臨床效果比較[J].當代醫(yī)學,2015,(15):55-56.
[6] 陳龍勝,董金山.胃鏡下藥物注射聯(lián)合鈦夾輔助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效果[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2014,(16):14-15.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