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濃
2016年,被稱為中國無人機產業(yè)“元年”,先是某明星的“無人機鉆石求婚”讓這種小型飛行器賺足了眼球,隨著《爸爸去哪兒》等一批綜藝節(jié)目的熱播,航拍飛行器便更是一路走紅,巴西世界杯直播中處處可以看到無人機采集的圖像畫面,谷歌和臉書也競相收購無人機資產,亞馬遜和順豐等快遞巨頭開始布局無人機快遞投放,當時業(yè)界內外的普遍預期是低空管制即將開放,未來5年將是無人機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期。無人機在火爆的同時,也爆發(fā)了一系列著名事件,如北京首都機場事件、蕭山機場事件、500米高空拍攝戰(zhàn)斗機,以及剛剛過去的無人機擾飛西南機場事件,今年4月份,成都、重慶、昆明等機場全部淪陷,一系列“黑飛”事件導致多次航班延誤、迫降。
諸多負面消息的集中涌現,導致的是嚴厲的監(jiān)管。國家民航局隨后發(fā)布了《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實名制登記管理規(guī)定》,自2017年6月1日起,最大起飛重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無人機開始實施實名登記注冊(不包括航空模型),已購買無人機的個人,須在8月31日之前完成登記注冊,逾期未注冊,其行為將被視為違反法規(guī)的非法行為,會受到處罰。日前,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聯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科技部、公安部、農業(yè)部、國家體育總局、國家能源局、中國民用航空局等部門也聯合發(fā)布了《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tǒng)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7—2018年版)》(以下簡稱《指南》)。
“大鬧天宮”的無人機是何方神圣?與傳統(tǒng)的航模是一回事嗎?根據工信部在《指南》中的官方定義,民間所稱的“無人機”其學名為“無人駕駛航空器”,廣義上指不需要駕駛員登機駕駛的各式遙控或自主智能航空器,分為軍用和民用兩種。針對不同領域,《指南》認為,軍用領域的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tǒng)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已具備一定的技術儲備,國家軍用標準體系已初步建立。而非軍用領域,由于應用廣泛,體積重量及技術構型差異大,分類和分級復雜,管理法規(guī)缺失,標準體系尚未建立,導致產品質量缺乏保證,技術要求難以統(tǒng)一,行業(yè)發(fā)展受限,影響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
無人機名聲最初并不佳,2000年后的第一個十年,無人機開始為世人所知是因為美軍在戰(zhàn)爭中的使用,“無人機打擊”(drone strikes)成為當時的焦點話題,在國際法和道德倫理上引發(fā)激烈的爭議。而無人機在民間的普及,根本原因是近幾年普通人可負擔得起的無人機的迅速發(fā)展。2016年以來,無人機頻繁成為社交媒體的熱詞,據圖片分享網站Instagram自己統(tǒng)計,目前已有超過160萬個帖子標有#drone(原意是嗡嗡聲,現泛指小型無人機),而與無人機有關的視頻觀看在過去六個月中激增了40%。Dronestagram(即Drones和Instagram的合成詞)網站創(chuàng)始人的初衷是想要利用無人機的照片揭露現代戰(zhàn)爭中不為人知的真相,如今已演變?yōu)橐粋€全球性的熱門圖片社交網站,越來越多用戶上傳自己的無人機航拍圖,內容包羅萬象,據福克斯新聞網報道,如今該網站雄心勃勃,旨在打造一個“地球的鳥瞰圖”數據庫。在國內,越來越多的專業(yè)和業(yè)余航拍攝影人也隨時隨地將自己的無人機作品發(fā)布在微信朋友圈,各種無人機相關微信群也是人氣旺盛。
同樣是在工信部的《指南》中,明確了“當前,中國的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tǒng)在全球市場占有較高份額,技術和制造能力位于世界先進水平前列,已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張名片” 。如果對這句話進行具體的解讀,那就是我們國家自己的無人機產品已經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而其中大疆公司的產品占據了市場銷售的絕對地位。在我們對本次專題所涉攝影師的采訪中,無一例外地都在使用大疆的產品。雖然在攝影領域,每一次新技術所帶來的變化,最終都會為攝影的本體帶來巨大變化,但這次無人機對攝影的改變還是有自己獨特的技術路徑與市場策略作為根本條件的,并且有著具體的中國特色。
無人機按機身構造主要分成固定翼、直升機、多旋翼三種,其實質是空中機器人,能夠替代人類完成空中作業(yè),同時與成像設備等部件結合能夠擴展應用場景,實現“無人機 +”。在本專題的開篇,特約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無人機影像工作坊負責人《航拍無人機的發(fā)展史與應用》的長文,對無人機航拍發(fā)展史以及所產生的法律和道德問題做了系統(tǒng)的分析梳理。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攝影師選擇運用無人機(器)進行高空拍攝與攝影創(chuàng)作。吳健1981年進入敦煌研究院工作至今,多年從事敦煌石窟與古絲綢之路遺址的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和視覺研究。絲綢之路歷史悠久,綿延萬里,遺址形式多樣,以往單一的思維模式和常規(guī)的攝影視角很難完整表現遺址的多樣形式與豐富內涵。在無人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吳健近幾年選擇了高空攝影的表現方式。在一定的視覺高度下,他的影像表現出遺址的地理位置、地域特色,并與自然相結合,進一步凸顯絲路遺址的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
在最新的哈蘇與雅昌共同出版的個人攝影集《洪荒大地》中,一直新作不斷的風光攝影師王建軍又增加了幾幅新作,其中就有無人機航拍系列。通覽整部攝影集可以看出一個明顯的變化,近些年在他的風光攝影系列中,無人機航拍的出片率越來越高。作為中國風光攝影的代表性人物,王建軍的選擇也代表著中國風光攝影的一種新角度與方向。在本刊的訪談中,他也坦承相比以往的傳統(tǒng)風光影像,無人機對大地的俯瞰需要攝影師具有更多的想象力。
使用無人機航拍最頻繁的還不是風光攝影,而是新聞和報道攝影領域。2012 年,經國務院批準同意,國家發(fā)改委、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分三批確定的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 縣、區(qū)) 名單。從2013年7月開始,新浪攝影師李頎拯按照這份名單,試圖去記錄這些資源枯竭型地區(qū)的“生態(tài)”變遷。這一次,他選擇的是無人機航拍。他認為“在這個系列中,航拍的視角是無法替代的,它可以非常直觀展示礦區(qū)面積和生態(tài)的失衡。至2016 年4月,他已拍攝完成其中的21個城市(縣、區(qū)),雖然這個數字還不到總量的三分之一,但空中俯視所展現出的圖景,已足夠讓我們驚愕,這種視覺上的震撼是別的視角無法達到的。
除了一些報道攝影師的先知先覺外,各大新聞媒體也意識到集團配備與使用無人機采訪的重要性,2015年6月,新華網新聞無人機編隊宣告成立,各地的新聞媒體也將無人機作為外出采訪的標配。以時事和社會新聞報道為主的《財新周刊》在視覺新聞總監(jiān)郭現中的領導下,短時間內培養(yǎng)了一批熟練掌握無人機航拍的年輕攝影師,屢屢通過無人機航拍突破熱點報道的禁區(qū),使得新聞攝影概念的“現場”在影像意義上變得更加寬廣。在《財新周刊》圖片編輯羅莉蘭的訪談中,她通過圖片編輯的角度列舉了數個典型的采訪案例,告訴我們航拍是如何在當代的攝影報道版面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曾任汕頭市攝影家協會主席的馬卡,早年就職于汕頭經濟特區(qū)宣傳部,他把工作和愛好緊密地結合起來。在近30 年的時間里,有過多次直升機航拍汕頭的機會,留下了許多各個階段城市面貌的老照片,在無人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他依然堅持航拍記錄城市面貌,與原來的老照片一起整理,形成了新舊城市面貌的對比,有幸見證并記錄了汕頭發(fā)展的諸多重要節(jié)點,他的每次無人機升空,都帶著思考拍攝,既為新城區(qū)的日新月異由衷地贊嘆,也為老城區(qū)的日漸衰敗而惋惜。
除了職業(yè)攝影師以及風光、報道攝影領域的使用,無人機航拍最大的群體是攝影愛好者,而這其中不乏對無人機的使用有想法、有創(chuàng)意的攝影人。將自己定位于“自由攝影人”的馬進忠生活于云南西雙版納, 2013年才開始學習攝影創(chuàng)作,而他的攝影之路顯然不同于大多數影友的循序漸進,在試圖通過影像記錄瀾滄江-湄公河這條大河的時候,他選擇了航拍這樣一種脫離常規(guī)視角的方式去解讀這條大河兩岸生活著的人們的故事。無人機的視角使得他得以脫離地面三維空間的具象表達形式,那種“高度”不僅是空間上的距離,更是一種跨越地理、時空、文化形態(tài)之上的記錄維度。在他的照片中,人和河流關系的共生衍變在高空視角下,形成一種“看似遠,實則近”的有趣成像。而他憑借這組作品《生活在瀾滄江-湄公河邊上的人們》,先后入選2016年《日常?遇見》中外青年攝影師聯展及2017年第二屆“故鄉(xiāng)的路”中國少數民族攝影師大賽,并獲2016年韓國東江國際攝影節(jié)國際公開大獎,完成了一個愛好者向職業(yè)攝影人的轉變。
自由攝影師冬尼的系列作品《空間城市》,不同于其他人的影像,這組作品并非是無人機一次拍成的。她的這組作品最初萌發(fā)于使用無人機從空中俯瞰整個城市,進而想把那些造型各異的建筑,以更加自由的方式呈現,她將無人機所拍的圖形從建筑結構中抽離出來,在平面空間中進行拉伸,強化視覺縱深感的同時,按照自己的視覺和審美習慣重新排列組合,而她也憑借這組作品獲得2017索尼世界攝影大賽的專業(yè)組建筑類金獎。這并不是中國攝影師第一次憑借無人機的視角斬獲國際性的攝影獎項。早在2014年,南方都市報視覺中心攝影記者陳坤榮的作品《日常運動》就榮獲第57屆世界新聞攝影大賽(荷賽)體育特寫類組照二等獎,這組作品采用低空無人機航拍技術,給司空見慣的日常體育運動賦予了獨特的視覺效果。2016年,中國攝影師陳杰又憑借《天津爆炸》獲得第59屆世界新聞攝影大賽一般新聞類單幅三等獎。短短幾年時間,中國攝影師在無人機航拍方面,已躋身國際一流的影像水準。
“90后”趙子然曾是專職攝影師,曾做過攝影網媒的圖片編輯,憑借敏銳的市場觀察力,2014 年底,他參與創(chuàng)辦了目前國內最大的無人機媒體及服務平臺之一 “航拍中國”(www.theapc.com),2015 年他成為第一批獲得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tǒng)駕駛員合格證的“飛手”。在本刊的關于無人機市場與生態(tài)的對話中,他以一個無人機使用者、從業(yè)者、觀察者的多角色對無人機的生產與應用等領域作出了專業(yè)的分析。
這些典型的無人機航拍案例,涵括了從職業(yè)攝影師到愛好者、從風光人文到報道新聞等領域,無人機已經成為一項巨大的新興產業(yè),也蘊含著巨大商機,在改變許多相關行業(yè)生態(tài)的同時也在改變許多攝影人的職業(yè)路徑。但是,過度地依賴于角度變化所帶來的攝影變化則是危險的,沒有理念與內容的支撐,只是依靠新奇角度的改變,是不現實的,這也是目前大量平庸的無人機航拍作品的現實境遇。
據統(tǒng)計,到 2020 年,全球無人機年銷量有望達到 433 萬架,市場規(guī)模將超過250億美元。無人機技術門檻降低、“無照”無人機數量增多正成為越發(fā)普遍的現象,新現象引發(fā)的新問題也是限制無人機發(fā)展的雙刃劍。正如王建軍在此次專題的訪談中所談到的:“任何新興事物的發(fā)展,一開始可能是無序的,隨之而來的必然是規(guī)范?!?目前世界范圍內的無人機法規(guī)(包括中國),大多是參照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發(fā)布的無人機監(jiān)管提案,美國的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在2012—2013年曾開設“無人機新聞學課程”,但僅僅一年,這一實驗性課程就因為FAA的“禁飛令”而“夭折”。目前我國無人機可依據的最新飛行條例,當屬《中華人民共和國飛行基本規(guī)則》第三十五條規(guī)定:所有飛行必須預先提出申請,經批準后方可實施。開展“低慢小”航空器飛行活動,應當預先向各戰(zhàn)區(qū)空軍或民航空中管制部門提出申請,經批準后方可實施。也就是理論上所有飛行都得申請,不申請就是違規(guī)。具體在北京行政區(qū)域內,高度從地面至無限高,禁止一切飛行活動。直白地說,就是無人機不能離地。盡管工信部的《指南》也給出了時間表,即到2020年基本建立健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tǒng)標準體系,制、修訂300項以上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tǒng)標準,基本實現基礎標準、管理標準和技術標準全覆蓋,行業(yè)應用標準滿足相關行業(yè)應用需求。但是本已“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無人機,在當下卻一頭陷入了無天空可飛的尷尬境地,無人機商用前景將面臨很大不確定性,而無人機航拍這一子領域也會受其影響。
用天空之眼俯瞰地球一直是人類的夢想,史上首次實現航拍的是法國攝影師納達爾(Nadar,1820—1910),他于1858年12月首次在熱氣球上進行嘗試拍攝,拍攝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幅航拍照片。當代無人機的出現,無疑標志著一個新的航拍時代的到來。新規(guī)發(fā)布短短數月,根據中國民航局公布的數據,截至目前在民航局的無人機實名登記系統(tǒng)上注冊登記的民用無人機,已經超過5萬架。這5萬架無人機未來能否在天空有序而自由地飛翔?對此,相關業(yè)界也都莫衷一是,而法規(guī)方面除了禁飛,也沒有指出“飛翔”的具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