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古鋼琴起源考
——鍵盤與“弦”的結合

2017-09-04 02:25:48馮心韻
劇影月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古鋼琴琴弦鍵盤

■馮心韻

古鋼琴起源考
——鍵盤與“弦”的結合

■馮心韻[1]

人所共知的鋼琴隸屬于鍵盤樂器家族,然而目前對這種家喻戶曉的樂器起源與早期的發(fā)展卻知之者不多。本文作者從探尋西方鍵盤樂器的起源入手,為我們揭示了其早期的發(fā)展脈絡。

樂器學水壓風管琴擊弦古鋼琴撥弦古鋼琴

鋼琴是一種通過手控機械鍵盤敲擊“琴弦”演奏音樂的樂器,在今天可謂人所共知,它屬于鍵盤樂器家族,廣為人知的家族成員還有電子琴和手風琴等。然而在鍵盤樂器家族中,鋼琴是唯一將鍵盤與“弦”結合起來演奏的樂器。那么,鍵盤樂器是如何產生的?鍵盤與“弦”又是從何時結合起來的呢?本文即試圖通過對歷史文獻的梳理,向讀者展示這一進程。

一、最早的鍵盤樂器

西方鍵盤樂器的歷史源遠流長,其緣起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20世紀,西方考古學者通過不懈的努力探尋,從希臘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最早的鍵盤樂器制造的歷史蹤跡。1931年,西方考古學家在埃及亞歷士山大城的廢墟中,發(fā)現(xiàn)了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時期的一個工場遺址,那里有一個土制模型以及一些樂器的殘骸。經研究確定,這是一個為制作一種由水壓控制風箱發(fā)聲的樂器而設計的工場,當時的埃及人把這種樂器稱為“水壓風管琴”,發(fā)明者是亞歷山大城一位名叫克特西比烏斯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是“希臘物理學家和發(fā)明家,埃及亞歷山大古代工程傳統(tǒng)的第一個偉大人物”[2],他撰寫了關于壓縮空氣科學及其應用的第一篇論文,使他獲得了“氣體力學之父”稱號。

“水壓風管琴”[3]不是靠流水沖力自動演奏的樂器,而是以手來控制鍵盤發(fā)聲,因此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臺由人來演奏的鍵盤樂器。文獻資料表明,這是西方音樂歷史記載中最早的鍵盤樂器,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悠久的古老樂器之一;它是現(xiàn)代教堂管風琴的鼻祖,與文藝復興時的管風琴在樂器性能上有很大不同。西方學者根據考古研究復制出了這種靠水壓控制發(fā)聲的樂器:它有一組靠充水保持恒定空氣壓力的容器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由一個鍵盤進行操作控制發(fā)聲,音量其實并不大但音色委婉(下圖1-2是這種古老樂器的文獻資料圖和現(xiàn)代模擬演奏圖)。到了羅馬時代,這種樂器仍繼續(xù)用“水壓”的發(fā)聲、操作系統(tǒng),在制作工藝以及演奏技巧上進步不大。在羅馬帝國,“水壓風管琴”經常出現(xiàn)在劇院、競技賽場等公共娛樂活動場所。琴上的鍵盤均勻,輕輕觸碰即可發(fā)出很大的聲音。在羅馬詩人克勞狄安[4]的作品中明確記載到:“輕輕一觸,聲如雷鳴”[5]。這個說法可能是與當時的里拉琴、阿夫洛斯管相比而言,與后來的教堂管風琴相比可就“小巫見大巫”了。

(圖1)

(圖2)[6]

隨著人類制造工藝水平的不斷進步和擴展,“水壓風管琴”的動力系統(tǒng)在公元2世紀被膨脹的皮包替換。大約在公元6或7世紀時人們開始認識到,供風與用水不僅是壓力有所區(qū)別,而且使這種鍵盤樂器產生了本質的變化:“水”只能提供壓力,而從風箱中出來的空氣進入鍵盤操縱的許多支發(fā)音管,發(fā)音管的開放閉合出現(xiàn)共鳴,使琴的發(fā)聲能夠產生不同的復雜音色,于是,開始出現(xiàn)風管裝置[7],這大大開拓了管風琴的音樂表現(xiàn)力。

(圖3)[8]

西方學者在一座修建于西奧多[9]王朝時代的埃及方形尖塔的拱頂上,發(fā)現(xiàn)了一幅保存完好的浮雕(見上圖),展示了當時管風琴演奏的情形。

古鋼琴最早出現(xiàn)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是誰發(fā)明了鍵盤弦樂器?目前所見文獻資料中沒有任何記載。而用鍵盤控制樂器的想法早在管風琴(遠遠早于古鋼琴的鍵盤樂器)中就已經使用。從中世紀后期開始,隨著教會至高無上權威的逐漸削弱,代表西方世界“第二等級”的貴族勢力逐年上升,世俗娛樂文化步入快步發(fā)展的階段。伴隨著管風琴藝術走下“神壇”,以及“弦”樂器的飛速發(fā)展,歐洲出現(xiàn)了“弦”與鍵盤結合的樂器。到了14-15世紀,一種不同于管風琴的鍵盤樂器在西方出現(xiàn)了:它立足于世俗音樂的土壤,順應著人類的社會變革,成為一個引領西方音樂文化潮流的弦鳴鍵盤樂器家族的成員——古鋼琴。在這種鍵盤樂器的發(fā)展進程中,產生了兩種主要形態(tài):擊弦類鍵盤樂器(Clavichord)和撥弦類鍵盤樂器(Harpsiehord),它們都是現(xiàn)代鋼琴的前身。

二、擊弦古鋼琴

目前,關于擊弦古鋼琴[10]的起源尚無考證資料,但西方學者普遍認為,古希臘的“獨弦琴”[11]是最早的擊弦樂器,擊弦古鋼琴直接來源于它。在波伊提烏[12]所著《算術》和《音樂》書中,曾描述了14世紀前古代擊弦樂器的圖形:

(圖4)[13]

多數(shù)學者認為,擊弦古鋼琴這一名稱來自拉丁語,最早出現(xiàn)在14世紀末?!皳粝夜配撉佟边@個詞前綴的意思是“帶鍵”;后綴來自一種在匈牙利演奏吉卜賽樂曲的揚琴——“欽巴龍”,因此在幾種語言中大鍵琴也被稱為“欽巴龍”。[14]

在15世紀初的西方文獻記載中已多次提到了擊弦古鋼琴這種樂器。如:1404年《戀詩歌手的規(guī)則》中提到了這種鍵盤樂器;《魏瑪奇書》中有擊弦古鋼琴演奏的圖形描繪[15];亨里克斯阿爾諾特樂器制作的手稿對擊弦古鋼琴的結構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描述,詳細敘述了它們的機理,并有附有圖示說明。但是這些早期的樂器已經遺失。現(xiàn)存最早的擊弦古鋼琴是佩薩洛[16]于1537年制造的,現(xiàn)保存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里。

從以上所述中可知,擊弦古鋼琴是最古老的鍵盤弦樂器樂器之一,它從中世紀后期開始出現(xiàn),在文藝復興時期興起。最初,擊弦古鋼琴的形狀是一個僅兩英尺長,沒有琴腿的長方形木匣,可以放在桌子上演奏,也很便于隨身攜帶。后來,經過多年演進,才增加了琴腿,成為現(xiàn)在這種家具的樣式。在制作上,擊弦古鋼琴利用了“獨弦琴”(測弦器)在弦各自不同的點上探測不同長度的弦產生的不同聲音這個原理,使用按鍵,通過包有銅或鐵的木質“榔頭”敲擊琴弦產生聲音;它主要通過包著銅片的楔槌敲擊一根(或一組)琴弦,使其振動而發(fā)出聲音,結合網狀結構增加被擊琴弦的數(shù)目,依據振動的原理通過“橋”將聲音傳送到音板。

擊弦古鋼琴的主要組成部件有:琴碼、弦軸、琴弦、齒軌、楔槌、全弦固定制音結、銷釘、琴鍵、平衡軌等。其中,全弦固定制音結是核心部件,它用布條編織并固定在每一根琴弦上,使得琴槌無論怎樣擊弦,琴弦都不是全部發(fā)音。擊弦古鋼琴的發(fā)音特點也與這個全弦固定制音結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譬如,若要使琴弦發(fā)音,就必須使全弦固定制音結與琴弦之間有隔斷,只有不包含制音結的那段才能發(fā)音,因此,為了完成發(fā)音的過程,就必須借助楔槌這一發(fā)音工具:在楔槌敲擊琴弦的瞬間,它首先會楔入琴弦,使得琴弦的一部分與全弦固定制音結之間被斷開,此時的楔槌同時相當于一個琴碼或品的功能,隨后,楔槌又在卡住琴弦的剎那,槌擊琴弦,使琴弦上與制音結相對的那一段發(fā)生震動,從而發(fā)出琴音,因此,又名“楔槌鍵琴”。

擊弦古鋼琴自身特有的構造以及發(fā)聲原理,使得它具有獨特的音響效果和演奏特色。18世紀以前的擊弦古鋼琴是一種非常安靜的樂器。擊弦古鋼琴琴身較小,觸弦裝置是楔形的金屬槌,以手指觸動鍵盤使楔槌敲擊琴弦而發(fā)出聲響,音量很有限,可以通過手指彈奏鍵盤的力度來控制音量的大小,但控制的范圍很有限,力度范圍基本上是在pp-mp之間;琴鍵窄、重量輕,演奏技術比較容易。但是,擊弦古鋼琴的弱點也很明顯。首先,最初的擊弦古鋼琴琴弦較短,致使音域無法擴充,音域較窄,通常有二十個琴鍵,演奏者幾乎只需用三個手指就可以演奏[17];其次,擊弦古鋼琴在擊弦發(fā)力時,由于著力點和震動點都在小巧的琴碼上,因而琴弦的震動幅度極小,發(fā)出的音量纖細微弱,另外在重擊琴鍵時,由于琴弦震動幅度過大,造成琴弦過大的張力,導致琴弦發(fā)音不準。大約在1400年至1800年間創(chuàng)作的大部分管風琴曲、古鋼琴作品都可以在擊弦古鋼琴上演奏。

三、撥弦古鋼琴

關于“撥弦古鋼琴”最早的歷史痕跡,《新格羅夫》這樣寫道:

已知最早記述大鍵琴可以追溯到1397年,當時一個帕多瓦的法學家寫道,一個確定的名叫赫爾曼波爾的人聲稱發(fā)明了一種樂器叫做“大鍵琴”;并且,已知最早的大鍵琴的陳述是在1425年,德國西北部明登大教堂的一個祭壇雕塑(見下圖)。[18]

(圖5)[19]

撥弦類鍵盤樂器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在15世紀西方各類文獻記載中,這種新興的撥弦類鍵盤樂器已經有諸如“維吉納琴”(英國)、“斯皮耐特琴”(意大利)和“切巴洛”(德國)等多種名稱。[20]

1.“維吉納琴”

在目前所見的各種音樂文獻中,最早見諸記載的是“維吉納琴”。這是一種小型的撥弦古鋼琴,其名稱的由來并不十分清楚[21]??梢源_定的是,這種小型的撥弦古鋼琴是根據多種撥弦樂器演變而來[22],是“弦”樂器與鍵盤結合應用的產物。保存下來最早的“維杰納琴”是1460年制作的。目前所見文獻中,是鮑利里努斯在《音樂的哲學》[23]這部著作中第一個提到“維吉納”這個詞,他寫道:維吉納琴是擊弦古鋼琴的形狀的樂器,有金屬弦,使它具有撥弦古鋼琴的音色。1530年出版的《牛津英語詞典》中再次提到它。這種樂器從16世紀到18世紀在英國和荷蘭非常流行,有多種變體,如:“姆斯拉琴”等。[24]

(圖6)[25]

綜合以上資料中的描述,典型的維吉納琴是長方形的,有一套和鍵盤平行的琴弦。弗蘭德式維吉納琴的鍵盤位于琴身的左側或右側,也有的鍵盤位于琴身的中間,而雙維吉納琴則有2副鍵盤。

2.“斯皮耐特琴”

“斯皮耐特琴”與“維吉納琴”都是小型的撥弦古鋼琴。艾杜安奴班基耶里[26]1608年在博洛尼亞寫道:

小型撥弦琴是發(fā)明者的名字命名威尼斯人喬瓦尼斯皮內蒂大師;我看到一個樂器,包含這個題詞:約翰內斯斯皮提圖斯韋內圖斯費齊德。公元1503年。[27]

喬瓦尼斯皮內蒂[28]是16世紀早期的威尼斯鋼琴制造商。因為他被認為是這種小型撥弦古鋼琴的發(fā)明者,所以用他的姓“斯皮乃特”作為這種小型撥弦古鋼琴的名稱[29]。后來,這種說法雖然經常受到質疑[30],然而,還是未曾改變。因此,“斯皮耐特琴”主要在意大利制造?!熬S杰納”的基本形狀的矩形,而“斯皮乃特”更多的是三角形。這時,還出現(xiàn)了一些被稱為“母親和孩子”或“雙”維杰納的小型的撥弦古鋼琴[31],在一部由當代杰出學者廣泛調查后寫出的著作中提到。

3.“切巴洛琴”

在15世紀,“切巴洛琴”進入撥弦古鋼琴的鼎盛時期,它既有彈撥樂器的明亮音色,而且泛音豐富,因此,人們把它形容為“有鍵盤的彈撥樂器”[32];它成翼狀結構。在大約1440年由亨利茲沃勒[33]創(chuàng)作的一個拉丁文器樂作品手稿上,包括三種類型的“機械插孔”[34]的詳細圖解,可以將其看做是粗略(或早期)的鋼琴機制。

(圖7)[35]

(圖8)[36]

綜上所述,古鋼琴(特別是撥弦古鋼琴)這類樂器首先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撥弦古鋼琴是單排琴鍵,聲音高雅;由于機械輕巧,很容易損壞,所以意大利人將撥弦古鋼琴的機械安裝在一個羽翅狀的盒子里保護起來。到了16世紀,意大利的樂器制作者為了使大鍵琴更輕巧,降低了弦的張力。制作出一種稱為“奧塔維諾”的大鍵琴,這種樂器在古佛蘭德斯國家并沒有流行開來,很快被人們遺忘。16世紀還出現(xiàn)了一種有非同尋常鍵盤布局的“折疊式大鍵琴”,它可以折疊起來適用于旅行演出的需要。同時,還出現(xiàn)了“立式大鍵琴”、“踏板大鍵琴”[37]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到了巴羅克時期,意大利撥弦古鋼琴的琴盒裝飾得越來越精美,制作得像非常精致的裝飾性家俱。

到了18世紀,英國的撥弦古鋼琴制作出現(xiàn)了以柯克曼和舒迪為代表的兩種區(qū)別很大的風格[38],他們生產的撥弦古鋼琴不僅音量大、力度層次復雜,而且以外觀上擁有大量裝飾和鑲嵌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必須承認,英國大鍵琴像巨大的家具,在木材的質感、黃銅和精細木工的裝襯下非常華麗……并且這種建造永遠持續(xù)下去。[39]

一項早期大鍵琴的領先制造商如何分別制作,并且大鍵琴如何隨時間演化保持不同民族傳統(tǒng)的權威調查中,英國撥弦古鋼琴作品被描述為“大鍵琴制作藝術的巔峰之作”[40]。巴洛克音樂大師亨德爾的許多鍵盤音樂就是為這種英國古鋼琴創(chuàng)作的作品。有些學者認為亨德爾不是英國作曲家。但他后來畢竟在英國生活和從事作曲,并成了英國公民。而且,他最優(yōu)秀的作品清唱劇“彌賽亞”也是用英語寫作的,為那個時代所有英國的音樂民眾所崇拜。因此,筆者認為,他的創(chuàng)作不可能沒有受到英國民眾音樂趣味的影響,還是應當能夠代表英國音樂風格的。

注釋:

[1]作者簡介:馮心韻(1989年-),女,南京人,碩士,南京藝術學院影視學院教師。

[2]克特西比烏斯(Ctesibius or Ktesibios or Tesibius;公元前285-前222年)是希臘發(fā)明家和數(shù)學家,使他獲得了“氣體力學之父”("father of pneumatics")稱號。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Ctesibius條目。

[3]這種以水壓控制風箱(Wasserorgel)的樂器名為“hydraulus”(文獻中將它譯為“水壓風管琴”)。發(fā)明及考古證據來自維基網站上的西班牙文獻。

[4]克勞迪斯克勞迪亞努斯(Claudius Claudianus),公元四世紀時羅馬的最后一位詩人,通常英文稱為克勞迪安(Claudian,公元370-404年),是與米蘭(Mediolanum)皇帝霍諾里厄斯(Honorius)相關的拉丁詩人。見:吉安比焦康特,拉丁文學:歷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1994年,最初出版于1987年,意大利語),第658頁。

[5]原文:“l(fā)et him thunder forth as he presses out mighty roarings with a light touch.”見:Paneg.Manlio Theodoro,320–22。

[6]圖1:文獻資料中的水壓風管琴;圖2:復制的水壓風管琴。

[7]唐邁克爾蘭德爾(主編,1986年),“風琴”,第385和583頁;新哈佛音樂詞典,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

[8]圖:西奧多王朝時代埃及方形尖塔拱頂浮雕上管風琴演奏的情形,“膨脹的皮包”清晰可見。

[9]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拉丁語:Flavius Theodosius Augustus,弗拉菲烏斯狄奧多西奧古斯;公元347年1月11日-公元395年1月17日),也被稱為狄奧多西大帝,是羅馬帝國從379年到395年的皇帝。

[10]這種古鋼琴也稱為“翼琴”(Clavichord,又音譯為“克拉維科德”)。

[11]“獨弦琴”(Monochord)是一種古老的單弦鍵盤弦樂器,那時是為測量和示范樂音而由古希臘科學家、哲學家和音樂家畢達哥拉斯設計的。

[12]安尼圖斯曼里烏斯賽維里努斯波伊提烏,通常稱為波埃圖斯(Boethius,公元480-524年),六世紀初的哲學家。

[13]圖1:14世紀前的古代弦樂器,來自波伊提烏(M.Severinus Boethius)的書《算術》(De Arithmetica)、《音樂》(De Musica)。見:伯納德布勞克利(1998年),《擊弦古鋼琴》,劍橋大學出版社。

[14]詳見:盧希杰恩斯(1951年),“踏板擊弦古鋼琴和其它管風琴等樂器的練習”,《皇家音樂協(xié)會學報》,第77期,1950至1951年,牛津大學出版社。

[15]《戀詩歌手的規(guī)則》(Der Minne Regel)。見:W.茨因(W.Srsching)第16頁;《魏瑪奇書》(Weimar Wunderbuch,約1440年左右)是德國音樂家菲爾東的論著;亨里克斯阿爾諾特(Henricus Arnault)關于樂器制作的手稿寫作于1440年。

[16]德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擊弦古鋼琴,一臺是由多米尼克斯皮瑙恩澤斯(Domenicus Pisaurensis)始建于1543年,現(xiàn)在,它保存在萊比錫樂器博物館(Musikinstrumenten Museum in Leipzig);另一臺由多米尼科達佩薩洛(Domenico da Pesaro,1533-1575,亦名:多米尼克佩薩仁佐斯,Dominicus Pisaurensis)于1543年所制造的擊弦古鋼琴,現(xiàn)收藏于德國萊比錫大學的樂器博物館(席梅爾,Schimmel:第20頁)。見:代白生.鋼琴樂器的演變歷史[J]._音樂之聲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 yinyuesongsong;檢索:2014年1月23日。

[17]那時的擊弦古鋼琴只須用中間三個手指彈奏。上行用三、四指,下行用二、三指。

[18]詳見:《格羅夫音樂和音樂家詞典》,“撥弦古鋼琴”條目,格羅夫音樂和音樂家詞典在線版,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19]圖:已知最早的大鍵琴的形象,來自1425年德國明登大教堂的祭壇。大鍵琴扭轉了原來的方向,不是照片上的位置。第二個天使彈著古代弦樂器。

[20]我國留德學者代白生(現(xiàn)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根據國外相關文獻資料說:在英國,將這種鍵盤樂器稱作“維吉納”(英文名:Virginal;還有“virginale”的拼法);在意大利,這種鍵盤樂器被稱為“斯皮耐特”(Spinett);在德國,將這種鍵盤樂器稱作“切巴洛”(Cembalo)。他說:德語中將這些樂器統(tǒng)稱為Kielinstrumente,其中Kiel就是羽毛管的意思。盡管Cembalo在歐洲各國是最為流行的,也是最主要的一種羽管鍵琴,但不關注這一家族的其他樂器其實是不妥的。見:鋼琴樂器的演變歷史(代白生)_音樂之聲_新浪博客 http:// blog.sina.com.cn/yinyuesongsong

[21]有學者認為,“Virginal”可能源自拉丁文“virga”,意思是“桿”(rod),可能指的是支撐在琴鍵末端的木制插孔,但這種說法并沒有被證實。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這個名稱來自“圣母瑪利亞”。見:埃德溫M.里平與登齊爾賴特,“Virginal”,格羅夫音樂在線,編輯:L.梅西(訪問2008年6月2日)。

[22]這些樂器包括:“杜克”(Docke)、“茨威克”(Zweig)、“魯特”(Rute)等。見:烏爾里希米歇爾斯(主編),樂器,在:德國平裝出版社-阿特拉斯音樂中,第1卷,慕尼黑,1994年版,第36-37頁。

[23]保盧斯鮑利里努斯(Paulus Paulirinus,1413年至1471年)的《音樂的哲學》(Tractatus de musica),大約1460年在布拉格出版。已知唯一的手稿副本保存在克拉科夫的雅蓋隆圖書館,有359頁。其中有十大樂器的描述,包括獨弦琴、維吉納琴、克拉維琴和大鍵琴(Cembalo)。見伯納德布赫:劍橋音樂文本和專論-克拉維琴(1998年)。

[24]《牛津英語詞典》(The OED)中提到姆斯拉琴(muselar)等。據說當時的亨利八世國王購買了五臺這樣的樂器。見:大衛(wèi)克龍比:《鋼琴。進化,設計和性能》,第8頁,倫敦,1995年版。

[25]此圖是保存在柏林16世紀中期樂器博物館的一架威尼斯制作的多邊形“維吉納琴”,由多米尼克斯皮瑙恩澤斯(Dominicus Pisaurensis)制作。

[26]見:休奇澤姆,編輯(1911年),“艾杜安奴班基耶里”,《大英百科全書》(第11版)。劍橋大學出版社。

[27]詳見:詹姆斯,菲利普:《早期的鍵盤樂器》。倫敦,1930年,第23頁(來自互聯(lián)網存檔中,2007年3月16日)。

[28]喬瓦尼斯皮內蒂(Giovanni Spinetti,15世紀或16世紀)是16世紀初的威尼斯鋼琴制造商。見:沃爾夫岡菲費爾:德國詞源詞典,2005年(第8版,德語平裝出版社,國際標準書號:3-423-32511-9),第1326條,文章“斯皮耐特”。

[29]“斯皮耐特琴”(Spinett):《邁爾斯大百科全書》(第6版),1905年至1909年,第11卷,第101頁,文章《鋼琴》:“這種克萊恩在表述形式中被稱為小型撥弦琴”(威尼斯的鋼琴制造商喬瓦尼斯皮內蒂,1500年后)。

[30]見:弗里德里希赫茲菲爾德:烏爾斯坦音樂詞典,法蘭克福,柏林,維也納,1973年(第6版),第517頁,文章《斯皮乃特》(“該名稱起源于威尼斯樂器制造商約翰斯皮乃托斯,大約1500年的制造難以置信”)。

[31]見:愛德華科蒂克(2003年),《大鍵琴史》,第61頁,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

[32]“切巴洛琴”(Cembalo)被形容為“有鍵盤的彈撥樂器”(“Zupfinstrument mit Klaviatur”)。

[33]亨利阿諾特德茲沃勒(Henri Arnaut de Zwolle,1400-1466年)是菲利普王朝最好的管風琴演奏者(organist to Philip the Good)。見:約翰科斯特,“亨利茲沃勒的羅-阿爾瑙特”,格羅夫音樂在線,編輯:L.梅西(訪問:2007年9月26日)。

[34]茲沃勒最著名的一篇樂器論文中描述了三種“機械插孔”(action)。見:斯圖爾特鮑倫斯(1995年),《早期鋼琴》,劍橋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頁。

[35]一臺由阿諾德多爾梅奇(Arnold Dolmetsch)于1928年建成的奧塔維諾(ottavino),以1698年喬安妮斯卡爾卡西(Joannes Carcassi)的樂器為藍本制造。

[36]由彼得法比(Pietro Faby)1677年制作的意大利大鍵琴。

[37]關于“奧塔維諾”(Ottavino)、“折疊式大鍵琴“(archicembalo)、“立式大鍵琴”(“Clavicytherium”)和踏板大鍵琴(Pedal Harpsichord)。踏板大鍵琴(Pedal Harpsichord)。見:“由E.鮑爾比格斯在踏板大鍵琴上演奏的巴赫”,Jsbach.org.1995年5月20日。

[38]弗蘭德式(Flemish)維吉納琴、雙維吉納琴(Double Virginals)由來自阿爾薩斯的雅各布柯克曼(Jacob Kirkman,1798年3月4日-1792年6月9日)和伯魯卡特舒迪(Burkat Shudi,1773年3月13日至1773年8月19日,是瑞士籍英國大鍵琴制造商)制作。此后,出現(xiàn)了柯克曼和舒迪鋼琴制作公司。

[39]謝里登杰曼,“大鍵琴裝飾概論”,見:霍華德肖特,編輯,《大鍵琴的歷史》,第4卷,第90頁,彭德拉根出版社,2002年版。

[40]弗蘭克哈伯德(Frank Hubbard)著名的建筑師、學者。見:弗蘭克哈伯德,三個世紀的大鍵琴制作,第二版,劍橋,麻?。汗鸫髮W出版社,1967年版,第116頁。

1.Encyclop dia Britannica: Ctesibius. "Greek physicist and inventor,the first great figure of the ancient engineering tradition of Alexandria,Egypt."

2.Gian Biagio Conte,Latin Literature:A History(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4,originally published 1987 in Italian),p.658.

3.Paneg.Manlio Theodoro,320–22。

4.Randel,Don Michael(Ed.)(1986). "Organ",385&583;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674-61525-5.

5.Brauchli,Bernard(1998),The Clavichor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 0-521-63067-3

6.Jeans,Susi(1951),The Pedal Clavichord and Other Practice Instruments of Organists,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77th Sess.,1950–1951,Oxford University Press,JSTOR Project 766144

7.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article"Harpsichord".On line edition. Copyright 2009,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代白生.鋼琴樂器的演變歷史[J].http: //blog.sina.com.cn/yinyuesongsong

9.Edwin M.Ripin&Denzil Wraight. "Virginal",Grove Music Online,ed.L.Macy (accessed 2 June 2008),grovemusic.com.

10.Ulrich Michels(Hrsg.):Die Kielinstrumente.In:dtv-Atlas zur Musik.Tafeln und Texte.Systematischer Teil,Bd.1,München 1994,S.36-37.

11.Bernard Brauchli:Cambridge Musical Textsand Monographs- TheClavichord (1998)-ISBN 0521630673

12.David Crombie:Piano.Evolution, Design and Performance,London 1995,ISBN 1-871547-99-7,S.8f.

13.Germann,Sheridan(2002)Harpsichord decoration:a conspectus.In Howard Schott,ed.,The Historical Harpsichord,Vol.4. p.90.Pendragon Press.

14.Frank Hubbard(1967),Three Centuries of Harpsichord Making,2nd ed.p.116.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88845-6.An authoritative survey by a leading builder of how early harpsichords were built and how the harpsichord evolved over time in different national traditions.

15.James,Philip:Early Keyboard Instruments.London 1930,S.23.(Memento vom 16.Mrz 2007 im Internet Archive)

16.Wolfgang Pfeifer: Etymologisches Wrterbuch des Deutschen,2005(8.Auflage,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ISBN 3-423-32511-9),S.1326.

17.Chisholm,Hugh,ed.(1911)."Banchieri,Adriano".Encyclop dia Britannica(11th 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Meyers Gro?es Konversationslexikon, 6.Auflage,1905–1909,Band 11,Seite 101, Artikel?Klavier“:?Die kleinen in Tafelform hie?en Spinett(franz.?pinette,nach dem venezianischen Klavierbauer Giovanni Spinetti,um 1500)

19.Friedrich Herzfeld:Ullstein Lexikon der Musik,Frankfurt,Berlin,Wien,1973(6. Auflage),S.517,Artikel Spinett

20.Kottick,Edward(2003,61)A History of the Harpsichord,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53-34166-3.

21.See Stewart Pollens(1995)The Early Piano,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297.

22."Bach on the Pedal Harpsichord by E. Power Biggs at".Jsbach.org.1995-05-20.Retrieved 2013-05-22.

猜你喜歡
古鋼琴琴弦鍵盤
你知道手機撥號鍵盤上為什么要有*和#嗎?
消費電子(2022年6期)2022-08-25 09:44:42
鍵盤貓
阿爸的琴弦
當代音樂(2020年4期)2020-08-14 09:44:29
Cлово месяца
中國(俄文)(2019年6期)2019-11-22 14:41:58
ikbc R300機械鍵盤
電腦報(2019年40期)2019-09-10 07:22:44
VINTAGE樂器聲音的魅力
——以巴洛克時期流行的古鋼琴為例
黃河之聲(2017年21期)2017-01-28 01:23:54
我把雨絲當做琴弦
雨花(2015年12期)2016-01-18 22:35:53
額頭上的琴弦
古鋼琴與巴洛克音樂的融合及發(fā)展
大眾文藝(2014年1期)2014-09-16 10:14:11
鍵盤樂器的起源與發(fā)展( 之三)古鋼琴之
——擊弦古鋼琴(Clavichord)
音樂生活(2014年3期)2014-04-25 09:21:24
牡丹江市| 朝阳县| 平陆县| 鲜城| 迭部县| 文登市| 南皮县| 甘孜县| 安义县| 扶绥县| 泾阳县| 彝良县| 区。| 客服| 新巴尔虎左旗| 德保县| 宜州市| 南部县| 马山县| 盐亭县| 广昌县| 兴化市| 特克斯县| 高雄市| 渝北区| 萝北县| 绥江县| 准格尔旗| 大港区| 云阳县| 大洼县| 营山县| 莎车县| 平江县| 轮台县| 和林格尔县| 贵德县| 赤城县| 巨鹿县| 富川| 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