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麗
[歷代名醫(yī)] 古代要是有諾貝爾獎 能不能頒給他
文/張麗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頒給了屠呦呦,她成為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她獲得了中國醫(y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y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如果說屠呦呦的成功也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之上,那這位巨人的名字應該叫葛洪。
葛洪,字稚川,號抱樸子,人稱“葛仙翁”,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醫(yī)藥學家、化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他的醫(yī)學著作《肘后備急方》,書名看似晦澀難懂,實則簡單有趣,“掛在手肘后頭隨時可以拿出查閱的應急書”。書中收集了大量急用方劑,方劑中的藥材簡單易尋,打破了以前救急藥方不易懂、藥難尋、價錢貴的弊病。在書中,他還強調灸法,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清晰明確地注名了灸的使用方法,不懂得針灸的人也能使用。
葛洪也是我國最早觀察和記載結核病的科學家。在《肘后備急方》里面,記述了一種叫“尸注”的病,這種病會互相傳染,病情十分不易控制。染上這種病的人也說不清自己哪兒不舒服,只覺得怕冷發(fā)燒,渾身疲乏,精神恍惚,身體一天天消瘦,時間長了還會喪命。這種病,就是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結核病,可以感染人身上的許多器官,如肺結核、骨關節(jié)結核、腦膜結核、腸和腹膜結核等等。
葛洪隱居羅浮山之前,曾在浙江一帶生活了近10年。有一年,這里發(fā)生了瘧疾,病人畏寒、發(fā)熱、多汗,周期性發(fā)作,然后接連死去,各種辦法都嘗試過,卻無濟于事。葛洪尋方采藥時發(fā)現(xiàn),有一個村子里的居民很少感染這種病,即使得了,十有八九也會“不藥而愈”。他仔細觀察了村民的生活作息,發(fā)現(xiàn)他們無論做飯、飲用還是洗涮,用的都是村邊小河里的水,河岸邊長滿了蒿草,也就是青蒿。為了確認自己的想法,他翻閱了大量的書籍,發(fā)現(xiàn)東漢時期成書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提到青蒿,但不是用于治療瘧疾,而是“主治疥瘙痂癢惡瘡,殺虱”。雖沒有明確說可以治療瘧疾,但他決定一試。再有村民感染上瘧疾時,葛洪就會采集一把青蒿,用二升水浸漬以后,絞扭,取得藥汁,然后請病人一次服盡。沒想到,用這個方法竟然真的救活了不少染病的百姓。這種方法也被他記載到了《肘后備急方》中。如今,江南有關治瘧的民謠還有“得了瘧疾不用焦,只要紅糖加青蒿”“喝了一碗蒿子湯,保證擺子不上床”“瘧疾骨蒸癆,早點喝青蒿”。但是,由于古代資訊落后,葛洪的這一發(fā)現(xiàn)并沒有被廣泛傳播開來。
正是1700年前葛洪關于青蒿截瘧的記載,給予了屠呦呦教授關鍵性的啟示,從而突破了當時的研究困境。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把葛洪稱為“公元4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家”,并由此認為“整個醫(yī)學、化學源于中國”。習近平主席2015年出訪英國時,在致辭中引用的“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這一名句,也是出自于葛洪的《抱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