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菊珍
中醫(yī)進補6忌
文/程菊珍
補法是中醫(yī)“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之一,是中醫(yī)的一種主要治法?!秲?nèi)經(jīng)》中的“虛則補之”、“損者益之”,即指用“補法”祛病。具有補氣補陽作用的藥物稱為補益藥;具有補陰精陰液作用的藥物稱為滋補藥。如運用得當,可以提高身體素質(zhì),在防治疾病上收到理想的效果。但是,也有不少人不了解中醫(yī)補益需要辨證分型,不了解補藥的性能,造成濫用補藥,甚為有害。下面,我重點講講中醫(yī)進補中的6忌,供讀者參考。
中醫(yī)用“補”是針對陰、陽、氣、血、臟腑、經(jīng)絡等的不足而補不足,多指虛證。這就需要首先辨清到底是虛是實,是純實無虛,還是純虛無實,還是虛實夾雜,虛在何處。一般來說,新病多實,久病多虛。虛證表現(xiàn)為體質(zhì)虛弱、精神萎靡、身倦乏力、氣短懶言、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淡嫩少苔、脈象無力、若有疼痛,屬于隱痛、喜按。實證多表現(xiàn)為體質(zhì)壯實、精神旺盛、聲高氣粗、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疼痛拒按、舌質(zhì)蒼老、苔黃干燥,脈象實而有力。但虛實又有真假之分,使證與脈之間出現(xiàn)矛盾,虛實難辨?;颊呷绻麑χ嗅t(yī)辨證這一復雜過程不了解,濫用補藥,就不會取得好的效果,有時還會使病情加重。
用攻伐藥,醫(yī)家多慎重,用補益藥,也并非有益無損?!侗静莺氛f得好:“凡藥有利必有害,但知其利,不知其害,如沖鋒于前,不顧其后也。”用補藥必須熟諳其藥性,如人參是貴重的補氣藥,獨參湯、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在治療休克方面頗為有效,但濫用不當,服用過久,可引起興奮、煩躁、失眠等的“人參綜合征”。鹿茸性熱,升陽動血,非虛寒體質(zhì)的人服用后流鼻血屬常見的反應。號稱“國老”的甘草,可引起水腫,有貯鈉排鉀作用。味甘的大棗、甘草等有膩膈之弊,對腹脹、舌苔膩者不宜應用。感冒初起不宜用五味子一類藥,因它妨礙肺氣的宣發(fā)、邪氣的驅(qū)散,致久咳不愈。補血藥中當歸傷脾胃滑腸,補陰藥多滋膩礙胃,補陽藥多溫燥傷陰,補脾胃的藥性多燥,補腎助陽藥可耗傷腎陰,如此等等。只有了解了補藥的益處和弊端,才能恰當應用。
補法首先要通過辨證分型區(qū)分是何種虛,有何種虛,就用何種補法,皆有一定原則。如氣虛當助其氣,血虛當補其血,陰虛當滋陰,陽虛當溫陽。無虛證則不必用補藥。藥物須借脾胃運化之助,方能發(fā)揮功力。無虛用補,不僅不能得藥性之助糾偏扶正,反而會妨礙脾胃等器官的正常功能,常受其害。虛而用補,并不一定非用補藥,有時用飲食調(diào)補也可達到補的目的。
老年人體氣漸衰是自然的趨勢,但有人一見老年患者,便認為當施補藥。其實,有些體虛但患實證的老年人,用補不僅無益,反會使病情發(fā)展或加速衰老。清朝名醫(yī)喻嘉言說:“大凡人非老死,即病死,其無病而虛死者,千不得一?!庇纱丝磥恚瑔慰垦a虛來延緩衰老是毫無道理的。臨床中也常看到,有的老人購服人參、鹿茸,以致面目浮腫、口鼻出血;有些脾虛老人服用何首烏,引起腹瀉加?。挥行┗鹗⒗先朔炻?,造成津少咽干、大便閉澀不通等等。延緩衰老是個復雜的問題,一定要分辨虛實標本、輕重緩急,采取個性化用藥。
乏力是氣虛證的一個表現(xiàn),但不能一見乏力即認為是虛證。有些乏力與睡眠少、操勞過度、精神過度緊張、高血壓、高血糖、高脂血有關(guān)。這些原因不除,乏力也難得糾正。乏力者攝入能量豐富的食物或藥物后,往往自覺強壯有力,這并不一定是好事。乏力癥狀的改善,有時會掩蓋病情的轉(zhuǎn)化。因此,用補之前首先要弄清是否真有虛證。就氣虛證而言,是否氣虛亦不能僅以乏力作為標準,因為有些乏力只是主觀感覺而不是真正氣虛。判斷是否氣虛,用氣短脈弱作為標準較好,因為氣短脈弱比乏力更客觀、更便于察覺。
絕對不可不分時間、地點、對象,千人一方地濫補。一般來說,夏天宜少用補藥,因為補陽藥易助熱生煩躁,暑天多濕,滋陰藥又助濕;春季天氣干燥,人的陽火旺盛,滋補宜用露劑,且量不可過大;冬天則可用滋補膏劑,并可酌情另服膠類藥。善用補劑者,對于一日之中何時用補也很講究,清代的楊瀛洲在300多年前就指出,補腎藥應在早晨服用。醫(yī)學研究也證明,早晨服用補腎藥作用較好。而另外一些藥性滋膩的補藥,如六味地黃丸等,白天服恐影響進食,飯后或晚間服效果較好。從地域來說,雞肉性熱,鴨肉性寒,南方炎熱,故常用水禽鴨鵝為補,北方寒冷則常用雞來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