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蕙利
蘇稽“蹺腳牛肉”
文/王蕙利
從四川樂山市往北10多公里,有個形成于隋朝的古鎮(zhèn),名叫“蘇稽”。小鎮(zhèn)依河而建,一座古石橋橫跨小鎮(zhèn)的中間。蘇稽鎮(zhèn)的規(guī)模不大,卻因地處樂山大佛與峨眉山之間,引得四方游客紛紛在此休憩小駐。但在我看來,蘇稽的魅力不單在于其在旅游版圖上的特殊位置,更讓人留戀的還是那里的美食。米花糖、花生糖、綠豆糕……一款款、一味味,都帶著濃郁的川西南風情。其中,尤以那碗燙得溫潤滑嫩的蹺腳牛肉,最是入口難忘。
徜徉于古鎮(zhèn)縱橫交錯的街巷間,隨處可見掛著“蹺腳牛肉”招牌的店鋪。經(jīng)過一番穿插打量,我終于在一家飯鋪前停下了腳步。小店很小。當街的灶臺上,一口直徑一米二左右的鍋中,不斷翻滾著濃白的牛骨湯。逼仄的店堂內,四五張小方桌旁坐滿了人。“毛肚、腰片、腸兒!”“老板,再加份舌片!”點單、催促之聲更是不絕于耳。到蘇稽之前,我始終有些忐忑,猜想著傳說中的蹺腳牛肉,到底是怎樣一種牛肉。直至看到店內墻上貼的介紹,這才解開了先前的疑惑。
蹺腳牛肉,其實是個統(tǒng)稱,原料除了牛肉外,還包含了肝、肺、肚、腸、筋、腦、血等各種牛下水。因此,蹺腳牛肉也可算是牛雜湯的某種異名。至于其名“蹺腳”的由來,版本有兩個:一說是由于此類鋪子店小客多,不少人便端著碗坐在門檻上吃;二說舊時小店的桌下設有橫木,專供食客蹺腿之用,久而久之,便干脆稱之為“蹺腳牛肉”。不管是哪種版本,反正都是指食客用餐時的姿勢。
等了許久,終于候到一個靠門邊的座位。蹺腳牛肉現(xiàn)吃現(xiàn)燙,坐下剛點好單,鍋邊的師傅即用竹笊籬舀出一碗牛下水,投入沸騰的湯鍋里翻滾幾下,旋即撈入碗中,再澆上鮮燙的牛骨湯,撒上香菜末,只三五分鐘,一碗熱騰騰的蹺腳牛肉便端至桌上了。
端詳著眼前這碗物什,中等大小的碗內,盛著清亮見底的寬湯,在素以紅油重色為主的川味地界上,顯得特為惹眼。湯中粉中泛白的牛下水襯著湯面微黃的油星,青青的香菜末,交相輝映。隨之,一股濃濃的牛肉香伴著熱氣慢悠悠地蕩入口鼻之中,沁入心脾。
先舀一勺湯嘗嘗。湯由多種香料和牛骨久熬而成,看似素雅模樣,入口卻頗為醇厚。但一款純粹走清淡路線的吃食,在蜀地注定是缺乏群眾基礎的。因此,隨湯同時端上來的,還有一個碟子,里面放著烘干舂好的辣椒面。
夾起一片牛肝,蘸上些許辣椒面,放進嘴里,一股五內震蕩風雷急的川辣,瞬間便刺激起味蕾,繼而浸漫到喉嚨。那種辣,沒有嘗過的人是想象不出的。但辣過之后,牛肝的柔嫩油潤裹挾著一股奇香,便在口中彌漫開來,直充盈到五臟六腑,讓人禁不住想去吃第二口,第三口……
蘇稽的美食令人迷戀,就像這碗蹺腳牛肉,雖原始粗獷,算不得精雕細琢,卻以其獨有樸拙本質,讓人戀戀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