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本土食品被稱為標準最高的“德國制造”?!皬霓r場到餐桌,保證食品安全”,這是德國政府部門對消費者的承諾。但過去五六年,德國餐桌上還是出現很多安全隱患,如導致數千家農場關閉的二惡英“毒飼料事件”、“問題馬肉丑聞”以及市場上銷售的被有害油脂和細菌污染的嬰兒奶粉、除草劑草甘膦含量嚴重超標的啤酒。今年,德國消費者保護組織“食品觀察”還宣稱,巴伐利亞幾家大型連鎖面包房年檢時居然發(fā)現霉菌和老鼠?!董h(huán)球時報》記者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5月,德國“毒豆芽”導致4000多人感染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約50人不治身亡。疫情蔓延歐洲9國。本來喜歡把豆芽和果蔬一起拌成沙拉的德國人,開始為“哪個地方是毒豆芽的來源”爭吵不休。
談起這次影響歐洲多國的“毒雞蛋”事件,柏林退休教師約翰娜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德國電視里經常播放外國食品怎么不安全,想不到現在連德國也不安全了。她認為,現在德國和歐洲的奸商越來越多,為了牟利以次充好,不再把消費者的健康當回事。在相關報道后面,記者還看到有網民留言戲稱:“德國和歐洲現在每個月都有食品丑聞,我們對不衛(wèi)生食品的免疫能力也提高了!”毫不夸張,出于對食品安全的放心,過去德國人缺少自我防范意識,如買來蔬菜水果不洗直接吃、直接喝自來水、用面包夾生肉糜吃。每當記者提醒德國朋友不要生吃時,都會被頂回來:“德國人幾十年都這么吃。這里不是中國。”
德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專家相對客觀得多。德國消費者保護組織食品專家安內特·萊辛貝格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德國許多食品殘留農藥過量,這不僅有人為的因素,還受工業(yè)化、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比如在食品加工環(huán)節(jié)上,德國一些食品廠家的員工直接用手加工和接觸食品,有的還不戴工作帽。
由于人手不夠,一些人帶病工作。同時,德國檢查人員明顯不足。德國消費者保護組織的一份報告顯示,德國每年只有四成食品企業(yè)接受檢查。目前,德國僅有約3000名食品安全監(jiān)督員負責對餐館、賓館、食堂進行抽查。德國有幾萬家動物飼料企業(yè),而相關監(jiān)管人員不足200人。
談到歐洲食品來源的多樣化,安內特表示:“如果某類食品或農產品單獨從哪國進口,比如土耳其、智利或中國,反而比較容易監(jiān)管,因為出了問題可以直接找到生產商。最難監(jiān)管的就是全球化生產的食品,如德國的草莓酸奶——乳酸菌來自德國北部,又在南方進一步處理,而草莓來自波蘭種植園,其他成分又來自荷蘭,最后總部在杜塞爾多夫的公司又將產地標為巴伐利亞。還有,德國的一些產品還到非洲加工,再轉運回國內,因為非洲的人力成本低?!?/p>
“食品安全已經是歐洲復雜的社會問題?!钡聡亓洲r業(yè)政策專家托比亞斯·帕西爾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歐洲的經濟危機、社會危機,已蔓延到食品領域。許多國際食品造假集團來到歐洲。由于擔心食品安全,歐洲出現有機食品熱。2015年,歐洲有機農產品市場規(guī)模接近300億歐元,其中德國人消費了86億歐元。但在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更多歐洲人還是希望“價廉物美”,問題是“價廉”有了,但犧牲了“物美”。據托比亞斯介紹,100年前,多數歐洲國家的家庭把約半數工資花在購買食品上,但最新的統(tǒng)計是,目前食品消費只占到歐洲家庭支出的10%—20%左右。他認為,這是一種“倒退”,但反映的是歐洲國家貧富不均,特別是貧窮階層增加的現實。
托比亞斯認為,食品安全是全球性問題,歐洲的問題盡管越來越多,但其機制仍是全球最好的。歐洲國家應當堅持不懈地以“零容忍”的態(tài)度和措施對待食品安全問題,加強監(jiān)督抽檢,尤其是全球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