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蕾[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 北京 100089]
蘇軾與朗加納斯的“崇高美”
⊙石 蕾[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 北京 100089]
我國古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作品所體現(xiàn)的“豪放美”與古羅馬時期的朗加納斯的“崇高美”不謀而合。本文擬從朗加納斯的“崇高美”的視角,主要以三首著名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和《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為例,探尋東坡作品的崇高美,感悟經(jīng)典跨越時空的力量,以及對當今文化藝術(shù)的啟示意義,展現(xiàn)不同民族文學間的異曲同工之妙。
蘇軾 朗加納斯 崇高美
“崇高”與“美”是人類追求的永恒主題。古羅馬時期的朗加納斯(Cassius Longinus,213—273)的《論崇高》(On the Sublime)從審美的范疇首次提出了“崇高”的概念,“使人們對文學藝術(shù)的認識的重點由客體的特征,轉(zhuǎn)向主體情感,為歐洲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等文藝思想的產(chǎn)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chǔ)”。在朗加納斯看來,“崇高”是文章風格的審美特質(zhì),“美妙的措辭就是崇高精神特有的光輝”,其含義包括“偉大”“雄渾”“高遠”“壯麗”“豪放”等等。中國古典美學中雖然沒有明確的“崇高”范疇,但朗加納斯的“崇高”與中國古人以“崇高的大美”的趣向是不謀而合的??鬃诱f:“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這里說的是巍峨、博大、壯麗的崇高美。孟子有“養(yǎng)浩然之正氣”“塞于天地之間”,就是說要養(yǎng)凜然正氣而獲得崇高的精神品質(zhì)。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中展示了如“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的豪放的“崇高美”。宋代大文豪蘇軾被學界尊為“豪放派”的開山之祖,他的作品經(jīng)緯縱橫、氣象恢宏、構(gòu)思奇拔、蹊徑獨辟,展現(xiàn)了崇高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風范,體現(xiàn)了朗加納斯的“崇高美”。正如劉辰翁在《辛稼軒詞》中指出的:“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北疚木蛷睦始蛹{斯的“崇高美”的視角,主要以蘇軾三首著名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和《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為例,領(lǐng)略東坡作品的崇高美,感悟經(jīng)典的巨大力量以及對當今文化藝術(shù)的啟示意義。
蘇軾的詩詞體現(xiàn)了朗加納斯所述的“崇高”的特質(zhì)。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肪褪呛芎玫牡浞叮?/p>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大江東去,浪淘盡”表現(xiàn)出空間的廣遠:從天地的盡頭滾滾而來,又向東方的地平線上滾滾而去,氣勢磅礴,雄渾的陽剛之氣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此壯麗的大好河山孕育了“千古風流人物”;于是這滔滔滾滾的江水就不只是空間位置上的流水,同時也是時間意義上的“流水”了;而“千古”也表達了時間上的長遠,“千古風流人物”必是那些永載史冊的有著壯麗人生的英雄豪杰們的光輝形象了。開篇短短十三個字以其大氣磅礴的遒勁彰顯了朗加納斯的“崇高”所包含的全部的“陽剛美”,隨著行文的展開,漸漸勾畫出一幅激昂豪放、橫跨時空的壯麗圖景,真可謂是“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詞人仰慕古人功績的同時感懷自己,“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然而,詞人并沒有停留在今昔對比的感傷中,而是思緒之后的“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釋懷和豁達。這幅壯麗圖景后的“陽剛美”和展現(xiàn)其后的詞人的達觀,經(jīng)由“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在讀者內(nèi)心激起狂喜之后深深定格在世世代代人們的心中。朗加納斯認為,“崇高的語言對聽眾的效果不是說服,而是狂喜。一切使人驚嘆的東西無往而不使僅僅講得有道理、說得悅耳的東西黯然失色”,就是說,奇特的文章遠遠比只有說服力的文章有更大的感染力。正如該詞中的“亂石崩云,驚濤裂岸”一樣,在恰到好處之時,像劍一樣突然出鞘,如同閃電般地把所碰到的一切劈得粉碎,使得詞人的全部力量在這閃耀之中完全顯現(xiàn)出來,達到狂喜、振奮的目的,“不容讀者判斷,就被讀者接受。(于是)崇高的感染力便具有了普遍性”,引起讀者產(chǎn)生了立即的“不可遏止的強烈共鳴”。蘇軾在此借大自然雄奇、壯闊的景象表現(xiàn)內(nèi)心世界的偉岸、豪邁,并強烈地感染了讀者,使其達到驚心動魄的難忘程度;這正是朗加納斯所追求的文學作品的“崇高美”。
那么蘇軾的作品是如何展現(xiàn)朗加納斯的“崇高美”的呢?崇高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是朗加納斯理論體系的核心?!皞ゴ笮撵`的回聲,就是偉大精神力量的顯現(xiàn)?!边@偉大的心靈包括“莊嚴偉大的思想”和“強烈而激動的情感”。
首先,朗加納斯認為作家只有具備了偉大的人格,才能形成崇高的風格,“崇高的談吐往往出自胸襟曠達、志氣遠大的人”。與我們常說的“文如其人”如出一轍。蘇軾一生顛沛流離,飽嘗人間疾苦,雖然才華出眾,但是仕宦很不得志,屢次被貶,發(fā)配遠方,還曾被下過大獄,幾乎被處死,可他總能在憂愁、患難和挫折之中保持自身的堅守,將儒家的理想與佛、道的修養(yǎng)調(diào)和、貫通。我們可以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窺見蘇軾“莊嚴偉大的思想”。
朗加納斯認為,作者的熱情灌注于作品之中,作品才能產(chǎn)生巨大的魅力。只有崇高的感情才會產(chǎn)生這樣的效果?!皼]有任何東西像真情流露得當那樣能夠?qū)е鲁绺摺保@便是“偉大的心靈”的另一面——“強烈而激動的情感”,也可以說是朗加納斯文藝思想的另一個重要觀點:“藝術(shù)作品應當有強烈的感染效果?!币驗橹挥袕娏叶拥某绺咔楦胁拍苓_到感染讀者的目的。下面我們就結(jié)合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來體會。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的這首詞充滿了哀婉凄涼的憂郁感傷之情,平實的語言間強烈的真情起到了動人心魄的藝術(shù)感染效果。寫這首詞時,曾陪伴他走過很多風雨歷程的結(jié)發(fā)妻子也是紅顏知己已去世十年了——“生死兩茫茫”,即使“不思量”,妻子的音容笑貌對蘇軾而言依然“自難忘”。想到亡妻獨自在距離自己千里之外的孤墳里長眠,詞人就倍感傷懷,真的是“無處話凄涼”。一個“孤”字體現(xiàn)了詞人對亡妻的掛念和體貼,也表達出對愛妻的深深愛戀和懷念之情?!翱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妻子去世后,蘇軾的仕途很不得意,長期顛沛流離,生活的疾苦使他灰塵滿面、兩鬢如霜,因此即使與妻子真的重逢了,妻子恐怕也認不出他了。這一句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揉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感情表達得深婉而真摯。上闕的這三句話真可謂是字字含淚。下闋詞人在夢境中回到了故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應該是妻子生前的情景,生動地描繪出了恩愛夫妻溫馨生活的畫面。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過多的渲染,僅用短短六個字就把真切而強烈的感情融入看似極其平常的生活場景中,使我們不難想象從前這對夫妻相親相愛的情景。經(jīng)歷了十年死別和無限思念之苦,見面之后卻“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真是“情到深處情轉(zhuǎn)無,思到深處自無語”,其間飽含了多少說不盡、道不完的情感;“無言勝似”有言,比千言萬語更能表現(xiàn)出深沉的感情?!傲系媚昴昴c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冷月清光,灑滿亡妻長眠的松岡,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肝腸寸斷!正是這種強烈而真實的情感引起了讀者的共鳴而達到激奮的精神狀態(tài)。這首詞反映了蘇軾對亡妻的愛慕和思念,古往今來的讀者無不為這人間真情所打動,質(zhì)樸的語言產(chǎn)生了如此強烈的感染效果。
上述兩首詞分別從“莊嚴偉大的思想”和“強烈而激動的情感”兩個方面彰顯出蘇軾具有“偉大的心靈”,因而能寫出“崇高”的作品;然而“智”與“情”往往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果沒有壯志躊躇的強烈情感,東坡筆下怎能有如此浩氣磅礴的“大江東去”(《念奴嬌·赤壁懷古》);如果沒有對人間至純至真的愛情的理性認識和哲學思考,怎會有“縱使相逢應不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的溫柔纏綿?
《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更清晰地反映了蘇軾的“莊嚴偉大的思想”與“強烈而激動的情感”即“智”與“情”的完美融合。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有別于《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大江大浪和古今對比的時空差距,也不同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的十年光陰蹉跎與生死之界,《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中展示的是天上宮闕與人間悲歡離合的“天地對比”,以及明月與人的“物我同一”?!懊髟隆币恢笔侵袊娜巳诤仙铄湔芩己蛷娏仪楦械囊庀螅辉谏钜粚拥恼芩贾埃瑩湎蜃x者的往往是強烈深沉的情感,比如石曼卿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就是在說“月缺,是因為月如人一樣有情”。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中也是借明月表達自己內(nèi)心澎湃的情感,而在這“強烈而激動的情感”之后卻是其深邃而莊嚴的哲思。詞人飲酒向蒼天發(fā)問:“明月當空照之時能有幾何?”此時“天宮又是何年何月”?丙辰年即為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詞人仕途失意遭壓制之際,任密州知州久未見手足兄弟;在萬家燈火團圓的中秋之夜,寫詞抒發(fā)思念兄弟子游的濃濃親情,歷經(jīng)宦海浮沉,詞人已經(jīng)對人世的浮華心灰意冷,轉(zhuǎn)而向往未知的神話世界中的天宮……但也許是經(jīng)歷了太多的世事滄桑,詞人心中有了膽怯,“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詞人在如此豪邁清雄的“陽剛美”意境中,融進了一曲悠揚縹緲而又凄厲悲涼的旋律,將詞人報國無門、手足分離的失意情感抒發(fā)得淋漓盡致。接下來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化用李白《月下獨酌》中的“我舞影零亂”,詞人的月下舞影再一次將天上、人間聯(lián)系在一起,寫實與寫意很好地融合,揮灑自如。明月“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到“無眠”的“我”;明月是皎潔大度、柔和地照耀大地的,所以“不應有恨”,那又為何是在人離別之時才圓呢?這里的“圓”反襯了人的孤獨與惆悵。這樣,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結(jié)、情感與理智的對峙斗爭似乎達到了無法排解的頂峰;表面看來是骨肉離別的傷感,正如題序中的“兼懷子由”,其實更深的是詞人憂國憂己、壯志未酬的悵然。在經(jīng)歷這強烈的失意情感之后,峰回路轉(zhuǎn),出現(xiàn)了冷靜的哲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说谋瘹g離合正如月的陰晴圓缺一樣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古今亦然。如此豁達、豪邁的胸襟,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之時發(fā)出,是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和總結(jié),也是歷經(jīng)世事滄桑之后的沉淀和平靜。詞人隨即發(fā)出了心中的感慨和祝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打破了時空界限。只要人能長久地安好,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此良辰美景之下,共同賞月抒懷。詞人借明月抒發(fā)了深情和對人生困境深刻的思考,實現(xiàn)了至情入理的升華、深化;于是“莊嚴偉大的思想”與“強烈而激動的情感”完美地體現(xiàn)在這首中秋嘆月的千古絕唱中!
無論是蘇軾的經(jīng)典絕唱還是朗加納斯跨越時空的文藝理論體現(xiàn)的都不僅是美學價值,更是人類精神的執(zhí)著與高貴。它們歷經(jīng)時代考驗,留給我們最深的思考是:“崇高的文學”和“崇高的美”會引導人們在人生求索的路途中追求“崇高的人格美”,實現(xiàn)思想與情感的共同成長。
由于當今社會過于強調(diào)工具理性而導致價值理性的普遍缺失,重提價值理性和“崇高”美的意義就顯得非常必要。蘇軾作品和朗加納斯美學理論體現(xiàn)的經(jīng)典意義不僅僅表明了一種價值理性,更可以用來指引大眾文學的發(fā)展方向。
[1]馬新國主編.西方文論史(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蔣凡,郁源主編.中國古代文論教程[M].北京:中華書局,2005.
[3]劉寶楠.論語正義[M].上海:上海書店,1986.
[4]朱志榮.中西美學之間[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
[5]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伍蠡甫.西方文論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7]胡經(jīng)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8]章安祺編訂.繆靈珠美學譯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9]周汝昌等.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10]葉嘉瑩.北宋名家詞選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1]張萍、劉世生.試論朗吉努斯的美學理論對現(xiàn)代文學文體學的影響[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24):92-95.
作 者:
石 蕾,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博士研究生,首都醫(yī)科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編 輯:
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