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巖+劉艷華+石沖
[摘要] 目的 探討血清胱抑素(CysC)在糖尿病腎?。―N)早期診斷中的意義。方法 選取該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該院就診的2型尿病患者112例為觀察組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為正常蛋白尿組(UAER<30 mg/24 h)37例、微量蛋白尿組(UAER 30~300 mg/24 h)38例和臨床蛋白尿組(UAER>300 mg/24 h)37例,另外選取同期40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采用乳膠顆粒增強免疫比濁法(PENIA)測定血清胱抑素C(Cys 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并且將4組患者的上述指標對比分析。 結果 血清Cys C在糖尿病組均有明顯升高,并且血清Cys C水平隨著病情的加重而逐漸增高,對照組的血清Cys C水平與正常蛋白尿組、微量蛋白尿組、臨床蛋白尿組的血清Cys C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臨床蛋白尿組的BUN、Scr水平與健康對照組、正常蛋白尿組和微量蛋白尿組BUN、Scr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UN、Scr在正常蛋白尿組與微量蛋白尿組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Scr、BUN水平在糖尿病早期無明顯變化,CysC在糖尿病腎病早期即出現(xiàn)明顯變化,且Cys C水平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密切關聯(lián),其可以作為臨床診斷早期糖尿病腎病的可靠指標,對診斷早期糖尿病腎病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 血清胱抑素C;糖尿病腎??;尿白蛋白排泄率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4(a)-0183-02
糖尿病腎?。―iabetic nephropathy,DN)常見于病史超過10年的糖尿病患者,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其是I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2型糖尿病患者,其嚴重性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有很多國內外的研究顯示,約35%的糖尿病患者隨著病情進展出現(xiàn)糖尿病腎病。根據(jù)我國2003年成人糖尿病腎病的統(tǒng)計,糖尿病腎病的患病率為2.7%,并且近年來糖尿病和糖尿病腎病的發(fā)病率成逐漸升高的趨勢。目前世界公認的糖尿病腎病診斷是基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臨床診斷標準為持續(xù)性微量白蛋白尿,即UAER 30~300 mg/24 h。但國內外很多研究提示,20%~3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UAER正常時就已經出現(xiàn)腎功能的損害。因此,臨床上早期診斷糖尿病腎病,對改善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腎功能及改善患者的預后存在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臨床上采用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來評價腎功能,但這兩項指標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靈敏度和特異度不高。血清胱抑素C(Cys C)是廣泛存在于體內的一種分泌性蛋白質,很多國內外研究表明Cys C能夠反映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的早期改變,是能夠反映腎臟功能損傷的敏感指標。該研究通過對2型糖尿病患者各組的血Cys C水平進行測定,并且與健康對照組血清Cys C水平進行對比分析,探討血清胱抑素(CysC)在糖尿病腎病(DN)早期診斷中的意義,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該院就診的2型尿病患者112例為觀察組患者,患者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1999年糖尿病專家委員會頒布的診斷標準,其中男 64例,女 48例,年齡 43~74歲,平均(61.6±10.9)歲;病程 1~18年,平均(9.1±4.5)年。按著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為正常蛋白尿組(UAER<30 mg/24 h)37例、微量蛋白尿組(UAER 30~300 mg/24 h)38例和臨床蛋白尿組(UAER>300 mg/24 h)37例;排除標準:①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患者;②患各種感染性疾病及其他泌尿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③患有高血壓未能有效控制的患者;④近3個月內使用過腎毒性藥物的患者;⑤臨床資料不全患者。另外選取同期40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 23名,女 17名,年齡 26~68歲,平均(47.1±6.5)歲;對照組均排除患糖尿病、肝腎疾病及其他系統(tǒng)疾病。觀察組和對照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
1.2 觀察指標
清晨采集受試者空腹靜脈血4 mL,2 h內于低溫離心機分離血清,測定CysC水平;留取24 h尿液,檢測UAER。血清CysC水平檢測采用膠乳增強免疫比濁法,CysC的參考范圍為0.00~1.15 mg/L;尿微量白蛋白檢測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
1.3 統(tǒng)計方法
使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4組血清Cys-C、BUN、Scr水平比較,血清Cys C在糖尿病組均有明顯升高,并且血清Cys C水平隨著病情的加重而逐漸增高,對照組的血清Cys C水平與正常蛋白尿組、微量蛋白尿組、臨床蛋白尿組的血清Cys C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臨床蛋白尿組的BUN、Scr水平與健康對照組、正常蛋白尿組和微量蛋白尿組BUN、Scr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UN、Scr在正常蛋白尿組與微量蛋白尿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DN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病變,是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預后較差。因此,如何早期評價糖尿病患者的腎功能,評價腎功能的損傷程度,對協(xié)助患者的早期診治、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以往臨床上常把BUN、Scr作為檢測腎功能的常規(guī)項目,但有很多國內外研究顯示,在早期的腎小球受損,血中BUN、Scr水平無明顯變化,只在腎小球出現(xiàn)嚴重損害時,血中BUN、Scr水平才會明顯增高。且BUN容易受飲食中蛋白的攝入量及機體蛋白質分解量的影響。Scr雖然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評價腎小球濾過率,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為腎小管對Scr的代謝容易受到一些其他因素(如性別、飲食及藥物等)的影響;除此之外,在分析方面,使用 Jaffe 分析法常出現(xiàn)非特異性偏離;因此,對于評價腎小球濾過率,Scr檢測的效果并不理想。
Cys C是由120個氨基酸組成的的低分子量堿性蛋白,其能被腎小球自由濾過且不被腎小管重吸收,腎小管也不分泌Scr,其生成速度及在血液中的濃度均較穩(wěn)定;研究表明,Cys C水平不受非腎臟因素的影響(如性別、年齡、飲食、炎癥、血脂、肝臟疾病等),其水平的高低只取決于腎臟因素,因為腎臟是機體排除血液中Cys C的唯一器官[1];另外,研究表明Cys C檢測對評價糖尿病患者的腎小球濾過率的準確性要高于MDRD[2]。因此與血肌酐相比,胱抑素C是一種更好的GFR內源性標記物,其對于GFR變化的評估較血肌酐更具有優(yōu)勢。該次結果顯示,血清Cys C在糖尿病組均有明顯升高,并且血清Cys C水平隨著病情的加重而逐漸增高(P<0.05);與健康對照組、正常蛋白尿組和微量蛋白尿組相比,臨床蛋白尿組的BUN、Scr水平更高(P<0.05);但正常蛋白尿組與微量蛋白尿組間BUN、Scr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Scr、BUN水平在糖尿病早期無明顯變化,而CysC在糖尿病腎病早期即出現(xiàn)明顯變化,與張肄鵬等[3]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腎病早期即出現(xiàn)明顯變化,且血清胱抑素C水平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密切關聯(lián),其可以作為臨床診斷早期糖尿病腎病的可靠指標,對診斷早期糖尿病腎病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蘇彩芳,高巖.血清胱抑素C測定臨床意義探討[J].中國病案,2006,7(6):47-48.
[2] Hosokawa Y,Yamada Y,Obata Y,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cystatin C and serum adiponectin level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Clin Exp Nephrol,2012,16(3):399-405.
[3] 張肄鵬, 郭強忠, 張澤進. 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中的價值[J].當代醫(yī)學,2010,16(20): 32-33.
(收稿日期:2017-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