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得水+黃林納
嵩山擁有很多上古時期的遺跡、傳說,是我國道教文化傳播的重地,是道教的第六小洞天,嵩山的附屬山脈緱山是道教的第三十二福地,嵩山的北翼邙山是道教的第七十福地。歷史上有許多著名道士曾在嵩山修煉,如浮丘公、王子晉、李八百、張道陵、成公興、寇謙之、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吳筠、劉道合、邱處機、王常月等,他們當中有的長期在嵩山修道,有的是先在嵩山修道后成就了一番道業(yè)。后世帝王臣民也多去嵩山尋仙訪道,更為嵩山增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尤其是一代女皇武則天,在身為皇后時,積極參與高宗的崇道活動;在位和執(zhí)政期間,更與中岳嵩山道教結了不解之緣。據史料記載,她先后8次到嵩山,或祭祀封禪,或求神拜佛,或商議軍國大事,或休閑療養(yǎng)、觀光游覽等,并在嵩山留下了許多與道教有關的文物、遺跡以及傳說(圖一)。
一、崇唐觀與《潘尊師碣》
《潘尊師碣》,即《唐默仙中岳體玄先生太中大夫潘尊師碣文并序》,系大周圣歷二年(696)二月由雍州司功王適撰文、弟子司馬承禎書丹刻立在嵩岳逍遙谷崇唐觀中。此碑詳細記述了高宗、武后對潘師正的優(yōu)禮,可以補正史記載之缺。題額為篆書,碑文使用篆、隸、籀三體合一的“金剪刀”書法?!吨兄萁鹗洝芬独m(xù)仙傳》云:“承禎攻篆,創(chuàng)為一體,號金剪刀書?!边@種字體世所少見?!墩f嵩》評:“碣為承禎書無疑,用筆稍肥,然姿致遒媚,文亦清麗可誦?!薄墩Z石》贊,“承禎碑筆法在唐隸中不多得,篆額尤奇?zhèn)??!贝隧傥氖讨两裆写?,通?3行,2200余字,可惜碑已斷折,字跡風化模糊,歷代金石書籍對其多有著錄。
唐初著名道士潘師正,是唐代道教的主流派茅山宗十一代宗師。兩《唐書·隱逸傳》對其均作記載。潘師正,字子真,趙州贊皇人。少年喪母,居住于墓側,以至孝而聞名。大業(yè)中,拜王知遠為師,成為道士,王知遠“盡以道門隱訣及符箓授之”。他在嵩山逍遙谷清修二十多年,清心寡欲,“但服松葉飲水而已”。潘師正之所以在唐代成名,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高宗和武則天的青睞和推崇。據《潘尊師碣》記載,他在嵩山隱居修行期間曾多次受到高宗和武則天的接見。潘師正所傳道教茅山宗,也隨之名噪天下。高宗與道潘師正的對話,也經門徒系統(tǒng)整理,撰寫成《道門經法相承次序》一書,刊刻行傳天下。
據《資治通鑒》記載,永隆元年(679)二月,唐高宗及武則天攜太子李賢幸汝州之溫湯,然后游歷嵩山,參訪道要,到潘師正居住的逍遙谷,他也備受武則天及太子尊重, “上及天后、太子皆拜之”。高宗曾問潘師正:“山中有何所需?”師正對曰:“所須松樹清泉,山中不乏?!备咦谶€下令在逍遙谷原潘師正住所,建造隆唐觀,嶺上別起“精思院”,作為他的住所。改嵩陽觀為奉天宮,并修建花園曲徑直通隆唐觀,還親筆題額,逍遙谷口立門為“仙游”,隆唐觀后苑立門為“尋真”,這兩門的名字,都是潘師正所起。高宗與武則天曾在此居住多日,當時太常奏新造樂曲,帝又令以《祈仙》《望仙》《翹仙》為名,并前后贈詩,凡數十首。
潘師正在嵩山弘傳道教50年,以嵩山為中心,向中原迅速發(fā)展,根深葉茂。他弟子眾多,其中韓法昭、司馬承禎、郭崇真等皆為唐代名道。潘師正的師傅王知遠和弟子司馬承禎皆與武則天有過關聯。茅山宗第十代宗師王知遠晚年遺命子紹業(yè)曰:“爾年六十五見天子,七十見女君?!闭{露中(680)紹業(yè)表其言,高宗召見,嗟賞,追贈遠知太中大夫,謚曰升真先生。武后復召見,皆如其年,又贈金紫光祿大夫。其弟子司馬承禎茅山上清派的第十二代宗師,一直跟隨潘師正在嵩山學道,得受上清經法及符箓、導引、服餌諸術。武則天時期聞其名,將其召至京都,親降手敕,贊美他道行高操。后其還山,武則天委托麟臺監(jiān)李嶠在洛陽之東為其餞行。
永淳元年(682)正月,潘師正出現將要升天的征兆,高宗急忙趕到嵩山去看望他,不過,當年潘師正并未仙逝。第二年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駕崩。第三年(684)潘師正仙逝。武則天追思不已,遂詔贈太中大夫,謚號“體玄先生”。大周圣歷二年(699)二月,由雍州司功王適撰文,弟子司馬承禎書丹《唐默仙中岳體玄先生太中大夫潘尊師碣》刻立在嵩岳逍遙谷隆唐觀中。
隆唐觀,現名崇唐觀,位于嵩山南麓金壺峰下,調露元年(679)唐高宗為潘師正所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之諱而改名,后又改為仙游觀、承天觀、承天宮等。崇唐觀觀內現存清代建筑老君殿一座,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椽,硬山琉璃瓦頂,殿內磚柱上浮雕人物、禽獸、古塔等圖案。崇唐觀觀內老君造像,青石質,通高2.8米,雕工精細流暢。蓮花須彌座上又有彈琵琶、吹笛、舞蹈等男女樂伎浮雕,座上文字:“大周隆唐觀敬□元始,長壽二年十月五日畢工謹記。”嶺上的精思觀不復存在,僅剩瓦礫遍地。唐孟浩然曾有詩《游精思觀回望白云在后》的詩句,這些都見證了此處在武則天時期的輝煌。2001年9月25日,崇唐觀石刻造像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大周封祀壇
載初元年(690)九月,武則天在洛陽則天樓宣布改唐為周,稱“圣神皇帝”,改元天授,在神都立武氏七廟,降皇帝李旦為皇嗣,改唐太廟為武德廟,從此“大周”取代了“大唐”,歷史上稱為“武周革命”。為了昭告天下其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性,以及向上蒼彰顯其統(tǒng)治的功績,天冊萬歲二年(696)臘月甲戌(初一),73歲的武則天一改過去東岳泰山封禪的傳統(tǒng),從神都洛陽出發(fā)前往中岳嵩山封禪。封禪的地方設置了“三壇”。登封壇,設在嵩山太室之巔峻極峰上,是祭天之所在;封祀壇,設在嵩山少室東麓萬羊崗,是禪地之所在;朝覲壇,是祭天禪地告成后,受朝廷百官與外國使節(jié)朝賀之所在,該壇在今嵩陽書院之前。最終武則天登上嵩山,在祭壇舉行儀式,封埋玉冊,封禪成功。武則天的封禪,等于是她將自己的事業(yè)向昊天上帝作了匯報, 并且得到天帝認可。她所做的一切, 均屬天命所歸。至今嵩山上仍保留有武則天封禪時的遺跡,其中“大周封祀壇”成為中國封禪史上唯一保存至今的封禪建筑遺址(圖二)。壇上現存封祀壇碑一通,唐萬歲登封元年(696)刻立(圖三、圖四)?,F存于登封市西萬羊崗封祀壇南約20米處。該碑在民國時被推到,正面向下,下部沒入土中,碑額題刻篆書“大周封祀壇碑”六字。碑文楷書,首行題曰:“大周封祀壇碑并序”,武三思撰文,薛曜書丹(圖五)。原立于登封壇前由武則天撰寫的《大周升中述志碑》和李嶠撰寫的《大周降禪碑》,立于封祀壇前由薛稷書丹的《大周封中岳碑》,立于朝覲壇前由崔融撰寫的《朝覲壇記碑》等,現均已不存。
為紀念這樁大事的完成,武則天下旨大赦天下,將年號改為“萬歲登封”,將嵩陽縣改為登封縣(現登封市),將陽城縣改為告成縣,以示其封禪“祭天告成”和夙愿大功告成。至今登封市和告成鎮(zhèn)仍沿用著1000多年前武則天御賜的這兩個地名。又因為封禪日為嵩岳神所佑,萬歲通天元年(696),又尊神岳天中王為神岳天中皇帝,神岳天靈妃為神岳天中皇后。自此,中岳神正式成為神帝而被后世崇拜。
三、《升仙太子碑并序》
萬歲登封元年(696),武則天封禪成功后,其晉封神仙“王子晉為升仙太子,別為立廟”。圣歷二年(699)二月,武則天幸嵩山,返回途中,經途緱氏,正值升仙太子廟竣工之時。武則天謁升仙太子廟,并親撰文和手書《升仙太子碑并序》。《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二記載,“二月,己丑,太后幸嵩山,過緱氏,謁升仙太子廟。壬辰,太后不豫,遣給事中欒城閻朝隱禱少室山。朝隱自為犧牲,沐浴伏俎上,請代太后命。太后疾小愈,厚賞之。丁酉,自緱氏還”,回到洛陽。新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也有相同的記載。她當時在偃師緱氏山升仙太子廟駐留了八九天,由于身體偶感不適,留宿養(yǎng)疴,也是這段時間撰寫并手書此碑。
緱氏山,周時又稱“撫父堆”,位于古緱山鎮(zhèn)東南約6公里,在今河南洛陽東南40公里處偃師市府店鎮(zhèn)南,距離嵩山不遠。而由洛陽到嵩山,必經緱氏鎮(zhèn)。這里地勢高敞,土壤深厚,景色秀麗,據《山海經》記載:“緱山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泉水出焉,上有飲鶴池?!笨梢姶说睾偷澜毯苡芯壏?。雖然是座不起眼的小山,但在這里卻出了位神仙,即是周靈王的太子晉,又稱子喬。據《列仙傳》記載,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他愛好吹笙,喜歡吹鳳凰鳴叫的聲音。有一次,他在河南的伊水和洛水漫游時,遇見道士浮丘公,就跟他上了嵩山。在嵩山,他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后來,家人桓良終于在山里找到了他。他對桓良說:“請轉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那天在緱氏山上等我?!钡搅似咴缕呷漳翘?,人們來到緱氏山上,果然看見子喬騎著一只白鶴停在山頭。他只是遠遠地看著人們,并不靠近大家。他舉手向人們致謝意。幾天后,他才騎鶴飛走。后人為了紀念他,就在緱氏山為他立了祠廟。但廟祠后來屢廢屢興,武則天決定予以重修?!渡商颖⑿颉分姓f:“變維城之往廟,建儲后之新詞”,“乃為子晉重立廟焉,仍改號為升仙太子廟”。唐代文學家陳子昂有篇名為《貝冥君古墳記銘序》的文章,記載武則天到緱氏尋仙訪道,為太子晉建廟的始末,“神功元年,龍集丁酉,我有周金革道息,寶鼎功成,朝廷大寧,天下無事。皇帝受紫陽之道,延訪玉京?!虻呛钍仙剑偈?,尋古靈跡,擬刻真容。得王子晉遺虛,在永水之層曲?!?/p>
武則天親撰《升仙太子碑》,碑文語勢暢達,氣象恢宏,多道教僻語典故。語句儷偶甚工,情韻無窮,讀起來令人回腸蕩氣。主要講述世界萬物由氣而生,世界上有無所不能的神仙;以及升仙太子晉身世高貴及其修道成仙的經歷;大周國受命于天,歌頌武周盛世國泰民安的景象。同時也表達了她對“黃庭仙室,丹闕靈臺;銀宮雪合,玉樹花開”,“金漿玉液,霧宮霞館;瑤草扶疏,珠林璀璨”和“出入太素,馳驅上清”這種神仙世界的憧憬與向往;還描繪了在她的治理下,武周社會呈現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邊疆寧靜,各民族和睦相處,天下歌舞升平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歌頌了自己的豐功偉績,字里行間傾注了鮮明的慕仙情節(jié)和很強的政治意圖。
該碑陰刻文分為三截:上為武則天的雜言詩《游仙篇》及諸臣題名,為薛曜所書;中為鐘紹京等人銜名和神龍二年題記(706)及銜名,為薛稷和鐘紹京所書;下為相王李旦的題記及從臣題名等。其中《游仙篇》為:“仙儲本性諒難求,圣跡奇術秘玄猷。愿允丹誠賜靈藥,方期久視御隆周?!北磉_了武則天希望得到神仙所賜仙藥,長生不老,以及大周國長久昌盛的愿望。
此碑(圖六)至今保留在洛陽偃師市府店緱山上,碑高6.7、寬1.55、厚0.55米,盤龍首,龜跌。碑額有“升仙太子之碑”六字(圖七),為武則天親書鳥篆飛白體,書藝高妙,較為少見。碑文33行,每行66字,為武則天親筆書寫。行書和草書相間,接近章草書體,運筆流暢,意態(tài)豪縱,文中并有武則天新創(chuàng)之字。清人葉昌熾《語石》認為:“女子書丹,當以武瞾《升仙太子碑》為首,書體從章草出,世莫能知矣?!睔v代書法愛好者都視《升仙太子碑》為書法藝術珍品??梢哉f,升仙太子碑具有很高的文物與藝術價值。
武則天為什么極力推崇升仙太子?與李唐王朝為自己攀附道教始祖李耳作為祖先一樣,武則天建立了大周王朝,也要為自己找到一個神仙依靠?!对托兆搿飞嫌涊d:“武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為氏”,周平王名宜臼,西周周幽王之子,是東周第一代國王。其兒子由于出生時掌紋天然形成一個“武”字,遂以武為名,后來他的子孫,以武為氏。武則天一直以周氏后裔自居,而升仙太子晉為周靈王太子,他和武則天同樣為周氏后裔。所以武則天推崇升仙太子,不僅是推崇道教,攀附神仙思想,更有著神化武周政權的意圖。如今升仙太子廟早已廢毀,瓦礫散落于田野,唯有此碑,歷千百年風霜雪雨,矗立至今,是中原大地文物寶庫中的珍品。
四、《夏日游石淙詩并序》
在武則天拜謁升仙太子廟,撰寫《升仙太子碑并序》第二年,嵩山封禪后的第四年,即久視元年(700)正月,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在嵩山的石淙河水邊修建了三陽宮,作為武則天在嵩山巡行、休閑、避暑的行宮。四月,武則天即巡幸三陽宮。據《通鑒》記載,久視元年,“正月戊寅作三陽宮于告成之石淙,夏四月幸三陽宮”。五月,武則天在三陽宮生病,吃了道士胡超用三年時間、花巨資所制丹藥,病情大為好轉,于是改元為久視。很多正史文獻都對這件事進行了記載?!冻皟L載》明確記載了,胡超進奉藥于三陽宮:“周圣萬歷年中,洪州有胡超僧出家學道,隱白鶴山,微有法術,自云數百歲。則天使合長生藥,所費巨萬,三年乃成。自進藥于三陽宮,則天服之,以為神妙,望與彭祖同壽,改元為久視元年?!蔽鋭t天服藥后,病情大減,心情舒暢,于是在這年五月十九日,率皇太子顯(唐中宗)、相王旦(唐睿宗)、梁王武三思、張易之、張宗昌,以及狄仁杰、姚元崇、李嶠、蘇味道等君臣17人,到不遠處的石淙河游玩,并設宴于一巨石之上,飲酒賦詩,周圍仕女起舞,鼓樂相助,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石淙會飲”(圖八)。
石淙河在登封市告成鎮(zhèn)東約3公里處。發(fā)源于嵩山東麓倒拜溝的九龍?zhí)?,東南流經馮溝、龍尾、龍頭、馬跑、盧店、曹村,到西劉碑再轉入西南流,又經告成入潁河。此水在西劉碑至告成段叫平洛澗,兩崖石壁高聳,險峻如削,怪古嶙峋多姿,大小別致。澗中有巨石,幽洞曲徑,清流拍岸,淙淙有聲,故名“石淙”。石淙河匯聚成潭,中有一潭,形如車廂,稱“車廂潭”。潭中有一大石塊浮在水中,高出水面3米有余,頂平如案l0余平方米,可容十多人在其上飲酒賦詩。
武則天所作詩為《夏日游石淙詩并序》:“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嶠金巒鎮(zhèn)紫微。均露均霜標勝壤,交風交雨列皇畿。萬仞高崖藏日色,千尋幽澗浴云衣。且駐歡筵嘗仁智,雕鞍薄晚雜塵飛?!蓖豕撼嫉热艘蚕嗬^作詩,共17首。武則天的詩雖是描寫嵩山風光,但字里行間透露出對于神仙的渴望與道教的推崇。其群臣所作16首詩也是迎合武則天對于嵩山景色的喜愛和對于道家的推崇。武則天將這些出身不同、政見不一的宰相權臣聚集在此,宴飲賦詩,抒發(fā)求仙慕道之心意,歌詠武周王朝國泰民安之盛世。
詩作成之后,武則天命薛曜書丹,讓工匠將其君臣所賦詩句刻在北面臨水的崖壁上,人稱此巖為“摩崖碑”(圖九)。摩崖詩碑依崖就勢,削面磨平題刻。碑高3.65、寬2.4米,為避風雨侵襲,陽光曝曬,當年也曾鑿洞穿木搭棚,至今留有洞跡眼。碑上文字分為三層,上層首行題《夏日游石淙詩并序》及武則天的詩序和詩。二、三層,為參與飲宴的群臣王公各作的七言排律詩《侍游應制》,共16首。宴飲宰臣的作者,按順序排,有皇太子李、右奉裕率兼檢校安北大都護相王旦、太子賓客上柱國梁王三思、內史狄仁杰、奉宸令張易之、麟臺監(jiān)中山縣開國男張昌宗、鸞臺侍郎李嶠、鳳閣侍郎蘇味道、夏官侍郎姚元崇、給事中閻朝隱、鳳閣舍人崔融、奉宸大夫汾陰縣開國男薛曜、守給事中徐彥伯、右玉鈐衛(wèi)郎將左奉宸內供奉楊敬述、司封員外于季子、通事舍人沈儉期。石淙河摩崖題記也一直留存至今,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書法價值,是我國唐代歷史文化遺存的實物見證。
五、武則天金簡
“石淙會飲”之后的不到兩個月,即久視元年(700)七月七日,武則天還在嵩山三陽宮,她讓那個曾進奉給她丹藥的道士胡超在嵩山峻極峰上投下了一枚金簡。在時隔1200多年之后,這枚金簡被河南登封唐莊一個名叫屈西懷的農民撿到。
1982年5月的一天,屈西懷在嵩山太室山主峰峻極峰《大周升中述志碑》遺址北面約七八米處的高崖邊的一塊大石頭下發(fā)現一個金質的長條片,上書有文。之后上交給登封人民政府,并由登封人民政府撥交當時的河南省博物館。金簡呈片狀(圖十),長方形,長36.2、寬8、厚約0.1厘米,重223.5克。金簡整體素面無紋飾,正面鐫刻雙鉤楷書銘文,自右至左豎3行63字,每字直徑約1厘米,文曰:“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岳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這件文物最初被命名為“武則天除罪金簡”,后改名為“武則天金簡”。此物一經問世,即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轟動,這不僅是中國目前發(fā)現的唯一一枚金簡,更是迄今發(fā)現的武則天所遺留的唯一一件與她本人有關的可移動文物。它對于研究唐代歷史、武則天的政治思想、武則天時期的書法、古代投簡制度、古代封禪制度等都有重要價值。因此,武則天金簡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于河南博物院,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鎮(zhèn)院之寶之一。
金簡刻字的意思應是:上言:大周國皇帝武曌信奉道教,羨慕長生,在久視元年(700)七月七日這天,在嵩高山門投擲金簡一枚,乞求三官九府能夠對武曌除罪消災。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將武則天金簡和文獻記載投龍簡相對比,其功能、樣式、目的、運用的方式等基本符合,因此目前大多學者傾向于認為武則天金簡屬于道教投龍簡的一種。
投龍,又稱為投龍簡、投龍璧,是古代封建帝王在舉行黃箓大齋、金箓大齋等之后,為了乞求天地水三官神靈,而舉行的齋醮儀式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具體是把寫有祈請者消罪愿望的簡和玉璧、金龍、金鈕用青絲捆扎起來,根據投放地點的不同,分成三簡,取名為山簡、土簡、水簡。山簡封投于靈山之諸天洞府絕崖之中,奏告天官上元;土簡埋于地里以告地官中元;水簡投于潭洞水府以告水官下元。道教的投龍儀式源于先秦時期的人們對天、地、水等神仙方術的信仰。三國時期已經基本形成,《三國志》卷八《張魯傳》注引《典略》說,張修有“請禱之書,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南北朝劉宋時期已趨成熟。到了唐代,由于道教的地位提高,這種祭天、地、水的投龍儀式,變得十分流行和普遍,并走入宮廷,成為一種國家齋醮祭祀大典,可以說達到了鼎盛時期。國家舉行這種告請三元的投簡活動目的是,祈求天地水神靈保護社稷平安。杜光庭在《天壇王屋山圣跡序》對投龍的作用概括為:“國家保安宗,金箓籍文,設羅天之醮,投金龍玉簡于天下名山洞府?!钡澜陶J為五岳皆有洞府,是投龍的最佳之處,所以規(guī)模最大的投龍儀式常在五岳舉行。史籍、碑刻多有唐代帝王投龍的記載,以武則天、唐玄宗為最。
在唐之前發(fā)現的實物簡大都為木簡,而到了唐代開始出現了金屬制簡,除了武則天金簡外,還有在清道光年間所發(fā)現唐玄宗李隆基向南岳投放的銅簡(圖十一)。這件銅簡的長度與武則天金簡基本相同,但比其略寬,同為素面,但正反刻字,紀年也用太歲紀年,同相令道士投簡。其文字格式與武則天金簡相同,開篇報上自己的名號,然后表白自己“好樂真道”,并書投簡所祈事項,投簡人,標注日期。五代時期北方雖戰(zhàn)亂不息,但偏安江南一隅的吳越國王,由于施行“保境安民,繁榮經濟”的國策,使得吳越國繼續(xù)保持了唐朝以來吳越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唐代皇帝的那種興道之風和科儀制度也被全盤繼承下來。正是基于這種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目前發(fā)現實物投簡最多的主要為吳越王國所投銀簡(圖十二、圖十三、圖十四),堪稱歷代帝王投簡之大宗。
“小使臣胡超”,即史書上記載的道士胡超。據《通鑒》卷206記載:久視元年五月,“太后使洪州僧胡超合長生藥,三年而成,所費巨萬。太后服之,疾小廖。癸丑,赦天下,改元久視?!蓖瑯印冻皟L載》中也有相同的記載:“周圣萬歷年中,洪州有胡超僧出家學道,隱白鶴山,微有法術,自云數百歲。則天使合長生藥,所費巨萬,三年乃成。自進藥于三陽宮,則天服之,以為神妙,望與彭祖同壽,改元為久視元年?!边@些文獻中記載的胡超與金簡上的胡超同名。武則天服用道士胡超的藥后,治好了疾病,并因此大赦天下和更改年號。《舊唐書》的記載也佐證了此次事件:久視元年“五月癸丑,上以所疾康復,大赦天下,改元為久視”。
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資料被發(fā)現,使得我們對于胡超有進一步的了解。胡超又稱為胡惠超,字拔俗,被當時人尊為天師,其道法高深,是享譽唐宋時期的一位高真。據《修真十書玉隆集》卷36記載,胡慧超天師名惠超,字拔俗,不知何許人也,“唐高宗上元間來自廬山,棲於豫章西山之洪井”,即修行在今江西境內。其“美須眉,體貌環(huán)偉,類四十許歲人,身不甚長,然每處稠人中,其首獨出其上,雖至長者,止及其肩,故時稱胡長仙”。“當時人不知其具體年齡,“人問其年幾何,曰五十二歲,逾數十載問之,亦復云然”。并且法力高強,造福當地百姓。武則天聞其名,召其入宮。“不得已而出”,并被武則天委任為其煉丹?!疤鞄熌擞诤檠孪壬艍H煉丹,首尾三年。降詔趣召詣闕,至則館于禁中。天師辭歸,固留不許,天師一朝遁去,上聞嘆恨久之?!焙鄢隉挸傻に?,進獻給武則天,并堅持要回去修煉,武則天再三挽留。最后臨行之時“遣使責贈甚厚”并贈詩一首:“高人葉高志,山服往山家,迢迢聞風月,去去隔煙霞,碧岫窺玄洞,玉灶煉丹砂,今日星津上,延首望靈槎。” 此詩可和《全唐文》武則天詩詞相印證。上還記載,在胡慧超修行之處“梁牌親題大周年號,筆力遒勁”,可見其在大周朝應是榮寵一時的。
另據《凈明忠考全書》卷一曰:“嘗遇日月二君,授以凈明靈寶忠孝之道,神妙無方,人莫能測?!薄胺矃W凈明弟子,皆尊之曰法師君?!笨芍瑧翘拼澜桃粋€新興教派——凈明派的祖師。
根據目前的典籍記載的事跡上來看,可以基本判定道家典籍上記載的胡慧超和史書上記載的胡超,以及投擲武則天金簡的應是同一人。那么到底哪個名字更為準確呢?目前通過現有的資料分析,關于胡慧超的記載最早應出現于唐末五代杜光庭所撰《仙傳拾遺》,其后《正統(tǒng)道藏》中的《三洞郡仙君》和《修真十書玉隆集》關于胡慧超的內容均出自于和參考杜光庭的《仙傳拾遺》。
而最早出現胡超記載的是唐代張鷟的《朝野僉載》,張鷟(約660-740),在高宗朝為進士,武則天時期曾為御史,他和胡超出現的時代基本相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關于唐代一些內容也取材于《朝野僉載》。其時代稍晚的顏真卿所寫碑文《撫州臨川縣井山華姑仙壇碑銘》上記載:“長壽二年,歲在壬辰,冬十月壬申朔,訪于洪州西山胡天師。天師名超,能役鬼神……”即明確記載為胡超。加之武則天金簡的相佐證,因此,胡超之名更為確切。
通過與武則天相關的這幾件道教實物不難看出,武則天與嵩山道教有著不解之緣。從時間上來看,其最初來嵩山尋仙訪道,是陪高宗前來。高宗身體一直不好,渴望能夠健康長生,加之附會為道教始祖老子的后人,因此對于道教格外重視。高宗病逝之后,武則天獨攬大權,為了給自己的統(tǒng)治尋找依據,她選擇了提升佛教,壓制道教。但當她建立大周國之后,特別是嵩山封禪之后,她認為她的事業(yè)受到了嵩岳神靈的庇佑,因此對于嵩山特別地情有獨鐘。她所撰寫的《升仙太子碑》碑文以及《夏日游石淙詩并序》都是基于對道教哲學的理解;嵩山封禪前的種種天降祥瑞現象和大周的境內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景象,都使她認為她的大周國的建立受命于天。她在道教的眾多神仙中找到一位和她同為周氏后裔的神仙周太子晉,并大力推崇。她晉封他為升仙太子,并為其立廟,親撰書寫《升仙太子碑并序》,這不僅有著推崇道教、攀附神仙之思想,更含有神化武周政權的意圖。特別是嵩山封禪的成功舉行,表明她的功績得到了上天的認可,其大周王朝的正統(tǒng)性也得以昭告天下。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疾病不斷地困擾著她,面對晚年才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大周政權,她不想就這樣還給李唐王朝,或者傳給她的侄子。相對于佛教宣揚的來生轉世,道教的長生升仙更為吸引她,她把更多的希望寄托于道教,迫切地想借助于道教的幫助尋找到延年益壽之仙方。文獻記載,她在嵩山曾有兩次生?。坏谝淮问鞘v二年二月,武則天拜謁升仙太子廟時,后來跟隨她一起出游的遣給事中欒城閻朝隱,以自己作為犧牲祭祀少室山,武則天因此感到病情大好;第二次是久視元年五月,武則天在三陽宮生病時,吃了道士胡超用三年時間、花巨資所制丹藥,病情大輕,心情十分舒暢,不僅改元為久視,還在石淙會飲,不僅她自己作詩推崇道教,其群臣也相應作詩來迎合。不久,又命胡超在峻極峰投下金簡,為其消罪祈福。這些都使她更為熱衷于道教。
所以,用武則天自己所做的《游仙詩》,最能夠表達晚年武則天對于道教的態(tài)度。她希望能夠通過道教的幫助從而能夠“方期久視御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