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東華
美食家養(yǎng)成記
◎ 劉東華
一幫好友聚餐,話題自然會談到吃,其中一位女士說起在家中入廚的種種不爽。原來,她家公公以“美食家”自居,他曾經(jīng)做過縣城糧食系統(tǒng)的科長,現(xiàn)在退休了,依然把家當(dāng)他的科室,端坐在家里,指揮著兒子兒媳如何做菜。每次動筷之前,公公先把擺放在眼前的菜評論一番,這個如何不好,那個缺了什么。這總能讓當(dāng)兒媳的憤憤然:“既然是美食家,自己做著吃啊,干嗎折騰別人呢!”
這話聽著雖然有兒媳對公公的不恭敬,但也有幾分道理。
我的一位朋友老侯同樣以“美食家”自居,但他喜歡親自操刀,然后約上朋友共同分享美食。
我與老侯算是發(fā)小。當(dāng)老侯還是小侯的時候,他家家境不好,兄弟姐妹多,食不求精,果腹即可。作為家中長子,小侯開始了自己“美食家”的歷練之路。
那時候,本地鄰湖,村邊多水洼、坑塘、灌渠,也就有很多水產(chǎn),包括魚、蝦之類。當(dāng)?shù)厝顺贼~習(xí)慣吃大魚,因為小魚不好打理,或是從魚類的繁殖考慮,人們很少吃小魚。水塘里還有很多泥鰍,但泥鰍多在深泥里,不好抓,也就沒人抓來吃。
小侯那時候很會吃小魚和泥鰍。當(dāng)?shù)赜幸环N形狀和大小如柳葉的小魚,多刺、少肉,在淺水中生活,因其單薄,很少有人喜歡吃。小侯捉到這種小魚也不嫌棄,打理干凈,掛一層面,放鍋里煎熟,做魚湯,味道鮮極了。
如何捉泥鰍?小侯下到塘中,用竹籃裝入半籃黑泥,然后在水中淘洗。黑泥淘凈,通常會有幾條泥鰍在竹籃里翻滾、掙扎。泥鰍不用打理,開膛破肚過于血腥,小侯的吃法是直接上火烤。拿柳條或者竹簽,從泥鰍的口中直接插入,本來扭曲掙扎的泥鰍就成了直挺挺的樣子。不加入任何調(diào)料,烤熟的泥鰍外焦里嫩,肉質(zhì)非常細膩、清新。
現(xiàn)在老侯的拿手美食有一道叫“泥鰍鉆豆腐”,是一例湯。這不是老侯的首創(chuàng),但老侯能把這道湯做到鮮嫩、爽口,香而不膩。人到中年的老侯有了慈悲之心,做這道湯時不再讓泥鰍活著下鍋,而是先把泥鰍打理干凈,在油中煎熟,再放入豆腐。泥鰍金黃,配白豆腐,如金童玉女,而味道如初。
除了水產(chǎn),老侯還擅長做野菜。記得當(dāng)年早春時候青黃不接,等柳樹發(fā)芽了,老侯會采新發(fā)的柳芽做窩窩頭。那時候我們還在上小學(xué),同學(xué)們經(jīng)常拿家里的饅頭跟小侯換窩窩頭吃。
可見,美食家的養(yǎng)成不是一味地嘴刁,而是從溫飽的生活起步,在普通的食材里發(fā)掘出它的真味來。 (摘自《東楚晚報》 圖/筱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