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雁婷
摘要:文體學是一個外延寬泛、內涵豐富的學科概念[1]。一方面它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前提和理論原則,另一方面它也是文學理論與批評的核心與基點,在文學作品的研究、分析中起著關鍵作用。本文以中國古代文體學為主,輔之以西方文體學相關內容,試圖從體裁、語體、功能三個方面入手,對“文體學”做較為清晰的闡釋。
關鍵詞:文體學;體裁;語體;功能
文體學是一門歷史底蘊深厚的學科,西方的文體學研究可上溯到古希臘、羅馬的修辭學研究,中國的文體學亦是在《文心雕龍》一書中便形成了較為精深的體系,雖因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使得中西學界對“文體學”的理解各有不同,但亦有不少共通之處。近年來在學界的關注與推動下,文體學儼然成為新世紀以來發(fā)展最快的學科之一,因此,文體學的研究內容及其研究方向便成了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本文將圍繞文體學中關于體裁、語體、功能的三個角度,試對文體學做一個相對精準的論述。
一、文體體裁
文體,首先是指文章的體裁、體制。體裁是文學的類型,指不同文學的體制規(guī)范,是人類長期文學實踐的產(chǎn)物?!拔恼乱泽w制為先”的觀念無論中外都是被反復強調的,體裁將文學作品進行分類,使得文學作品在創(chuàng)作伊始就可確定創(chuàng)作類型,劉勰在《文心雕龍·熔裁》篇中曾言“草創(chuàng)鴻筆,先標三準”而“履端于始,則設情以位體”[2]又被列為“三準”之首,此處“設情以位體”即為根據(jù)所述之事,確定主題,選定文體,可見體裁的重要性。然而體裁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界限性使得其成為劃分文學類型的標準,然其流動性亦是促成新體裁產(chǎn)生的重要因素。
(一)體裁的界限性
體裁是在漫長的文學實踐中產(chǎn)生的,是諸多文學特點凝結而成的產(chǎn)物。不同體裁之間有著嚴格的界限,如若打破了界限,作品便脫離了體裁的規(guī)范,成了四不像的怪物,這便是體裁界限性的意義。憑借體裁的界限性,學者針對各類作品進行了不同體裁的劃分,幾乎任何有一定價值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找到它的類,長久以來文人們也都自行遵守著體裁的界限,詩、文、詞、曲等體裁各守其法,不越雷池,使文學有了章法類別,故體裁界限性的存在從一定意義上規(guī)范了文學創(chuàng)作。
(二)體裁的流動性
體裁的界限并不是絕對的,在具備界限性的同時體裁還擁有流動性,其流動性表現(xiàn)為體裁會隨著社會、時代等因素的變化而調整變化,不同體裁之間亦存在一定程度的互相滲透。韓愈曾主張以文為詩,蘇軾亦擅長以詩為詞,他們都打破了體裁的界限,卻吸收各體精華,自成風格。再以古體詩與律詩為例,律詩極講格律,古體詩不講聲律,詩人創(chuàng)作古體詩時為有別于律詩故意違逆律詩章法,使古體詩亦有律可尋,形成“入律古風”[3]的現(xiàn)象。作品的內容就像是沒有具體形態(tài)的水,體裁則是承載水的容器,同樣或相似的內容用不同的體裁承載就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梢姡w裁之間的借鑒、滲透,一定意義上促進了新體裁的誕生亦或是原有體裁新形式的發(fā)展。
二、文體語體
語體就是語言的體式,文體學研究的語體是指用以體現(xiàn)文學的體裁并與特點體裁相匹配的文學語言。[4]文學的三種基本語體分別為:抒情語體、敘述語體、對話語體。
(一)抒情語體
最具代表性的抒情語體便是各類詩篇,其所要表達的是心中的某種主觀感觸,但人們總是無法言明抒情類作品所描述的內容,它們就像音樂一般帶動人們的情緒,卻讓人難以捉摸。抒情語體給人的這般體會與其三個深層特征密不可分。
其一為抒情語體聲音層的特殊地位。抒情類作品十分注重節(jié)奏、韻律的把握,長短句的變化,平上去入的切換,給予了詩歌節(jié)奏感,從中可感受到詩人情感的輕重緩急,亦使詩文朗朗上口極具音樂性。李清照《聲聲慢》開篇第一句便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用了一連串的疊詞,并未敘述何事,但從此句的節(jié)奏中便可感受到急促哀婉的憂愁。
其二為抒情語體在選詞構句上的偏離。偏離常規(guī)的語法、句法是抒情語體的一個突出特點,即為將兩個意想不到的語詞搭配在一起,產(chǎn)生一種更加巧妙靈動的表意。好比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綠”這個子系統(tǒng)放在這句詩中便有了其特定的意義[5],將“綠”與春風相配,使“綠”有了動詞的含義,江南一片美好的春景便躍然于眼前了。
其三為各類修辭手法的運用,抒情類作品一般篇幅有限,怎樣在有限的篇幅中充分抒發(fā)內心情感是抒情類作品創(chuàng)作的關鍵,修辭手法的運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作品的視野和空間。例如,詩歌類作品常用典故,典故的運用豐富了詩歌的內容,深化了詩歌的思想,從而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詩歌因篇幅短小而內容單薄的不足。
(二)敘述語體
小說、報告文學、傳記文學和部分散文所用的便是敘述語體,敘述語體具有內指性、雙聲話語、多音齊鳴等特征。
內指性是相較于普通語體的“外指性”而言,普通語體的內容指向的是外部現(xiàn)實的世界,而敘述語體則指向敘述作品所構建出來的虛構世界。好比史書是以歷史史實為基礎進行編修的,它指向的是歷史現(xiàn)實中真實發(fā)生過的事,符合客觀實際。而小說作為典型的敘述語體,它所描述的事件可以不遵循客觀事實,只需符合小說的內部世界,這就解釋了為何神魔志怪小說中所描述的事件與客觀現(xiàn)實相悖,卻并不顯得格格不入反而情通理順的原因。
前蘇聯(lián)的文論家巴赫金認為敘述語體是一種“雙聲話語”,即“它始終是敘述者與人物的混合或融合”[6]。這就涉及到敘述語體中敘述者的視角問題,早期的古典小說中一般使用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進行敘述,作者即為上帝;隨后出現(xiàn)了第一人稱視角,即作者將看的功能委托給了文本中的某一個人物,寫的是這個人物所見、所聞、所想的內容,這樣的寫作方式拉近了讀者與故事的距離,使得一幕幕景象仿佛親眼所見一般歷歷在目?!都t樓夢》便具有人稱間相互切換的特點,最典型的是林黛玉進賈府一段,從全知視角,切換為林黛玉的視角,通過林黛玉一路的見聞向讀者介紹賈府眾人的關系結構,后又將視角轉向寶玉,通過寶玉的視角來描寫黛玉,視角切換得如行云流水不露痕跡,亦給了讀者深刻清晰的感觸。endprint
“多音齊鳴”這一說法也是來自巴赫金,他認為小說是一個“雜交”形式,是一個藝術地組織起來的系統(tǒng),目的在于使不同的語言相互接觸。小說這種體裁中包含了許多不同類型的文學語言,如《紅樓夢》中便有關于詩歌、曲詞、藥方、燈謎等方面的文學語言,它們組織成了小說文本的大系統(tǒng),故而敘述語體并不是單一的語言形式,它是一個多音齊鳴的復雜系統(tǒng)。
(三)對話語體
戲劇是典型的對話語體,在戲劇文本中,對于人物的動作、語言都有一定的要求,戲劇是以人物對話的形式呈現(xiàn)的,劇中人物的動作既要與對話內容相符,又要顯示人物此刻的內心走向,人物的動作、語言、內心世界成為一個相互牽絆的系統(tǒng),每一部分都要恰到好處。戲劇文本中,人物的語言還需符合人物的身份,當俗則俗,宜雅則雅,如此才能表現(xiàn)出不同人物的氣質和個性。例如關漢卿的《望江亭》中,白士中是個儒雅士子,他的言語不失文采風流;而在其《竇娥冤》中,張驢兒是個潑皮無賴,他的言語便骯臟下流,及其符合其人物身份。
戲劇較其他文本不同,它是需要在舞臺上表演的藝術形式,聽眾更是五花八門,故其需要用淺顯的語言來表達深層的意義,語言不宜過深,但立意又不能太淺,李漁在《閑情偶寄》一書中提到戲劇創(chuàng)作的“貴淺顯”[7]便是此意。
語體的形式多樣,牽涉到的內容也繁多,語體也同樣是在發(fā)展中變化的,探究不同文本中的不同語體,及各語體的新變,同樣是文體學研究的重要方面。
三、文體功能
文體功能是作者賦予作品的語言秩序以獨特的意義,以及這種意義對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能。關于文體功能的產(chǎn)生、發(fā)展、影響內容繁多,不一一贅述,本文主要針對文體的表意功能、表象功能和表現(xiàn)功能,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文體的表意功能
簡單地說,讀者通過自身的想象將作者所描繪的事物在心中“翻譯”出來,從而了解作品的意義,在讀者心理造成一定的效能,即為作品的表意功能。文體的表意功能是較為根本和基礎的功能,它處于較淺層的理解層面上,傳達的是較為基本的思想內容。例如,韓愈的《馬說》,描寫了一匹受埋沒的千里馬,以及作者對它的憐惜之情,這便是文章表層的含義,讀出這層意義便稱得上是作品表意功能的體現(xiàn)。
(二)文體的表象功能
自古情不離景,景中含情,作品中的情意往往是通過某種景象傳遞出來的,讀者能夠通過文本中對某種景物的描寫,在心中構建出畫面感,從而與作者心意相通有所感觸,即為文體的表象功能。晏幾道的《鷓鴣天》,上闕將當年與此女子把酒言歡縱情歌舞的場景刻畫得惟妙惟肖,與下闕多年再見“猶恐相逢是夢中”的感觸巧妙結合,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更加凸顯了重逢的喜悅與久別的相思,情真意切,真摯動人。特有的情意在特定的場景中才會顯得逼真感人,文體的表象功能便是在作者心中搭建起這樣的一個場景,將讀者引入文本的世界去體會文本的意義。
(三)文體的表現(xiàn)功能
文體表現(xiàn)功能的意義是不被或不完全被詞、詞組、詞組群所限定的。文體的表現(xiàn)功能要求作家去表現(xiàn)、讀者去領會一種難以言說又非說不可的思想感情,即文本的言外之意。陶淵明就十分注重言外之意的表達,其作品大都平淡自然,卻可在平淡中見警策,于樸素中見綺麗,讓讀者去體會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此外,文本的表現(xiàn)功能還要求作家以間接的暗示方法來吸引讀者的注意,這樣往往會使暗示的事物具有更加深遠的思想,《紅樓夢》第一回中有僧曾言甄士隱懷中的英蓮“有命無運、累及爹娘”,表面上看是僧人無意的一句批語,實則暗示了英蓮一生的命運,脂硯齋曾評這八個字道:“八個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誠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詞人騷客!”此即所謂“不寫之寫”,通過暗示的方式使文本擁有更加深遠的意義。
四、結語
文體的體裁、語體及功能都是文體學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亦是我們研究文本的切入點和手段,它們共同組成了文體學的研究體系,使得我們能夠用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對文本進行詳細徹底的研究,亦使得為文者可以運用研究所得的前人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創(chuàng)作更多優(yōu)秀的華章。文體學是一門惠及文本研究人員的學科,是一門惠及文本學習者的學科,更是一門惠及執(zhí)筆寫作之人的學科。
參考文獻:
[1]吳承學.建設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中國文體學[J].文學評論,2015(02):211.
[2]劉勰,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文心雕龍[M].北京:中華書局,2012:429.
[3]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48.
[4]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chuàng)造[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119.
[5]朱永生,吳格奇,趙玲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對語篇發(fā)生學的研究[J].當代修辭學,2015(06):30.
[6]華萊士·馬丁.當代敘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171.
[7]李漁著,鴻恩主編.閑情偶寄[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社公司,2015: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