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輝
近年來,有關校園的中毒、溺水、踩踏、暴力、交通等校園傷害事件屢見報端。據教育部、公安部等單位對北京、天津、上海等10個省市的校園安全事故進行聯合調查顯示,每年非正常死亡的未成年學生達1.6萬,平均每天約有40名“祖國的花朵”被各種事故所吞噬。中國校園的安全形勢紅燈頻閃,情勢危急!
一、校園傷害的概念
校園傷害也稱學生傷害,是指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fā)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
造成校園傷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少家長認為,學生踏進校門,監(jiān)護權即自動地轉移給學校,學校即成為該未成年學生的監(jiān)護人,出了事當然應由學校負責。其實,從法律角度來講,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學校作為未成年學生的教育管理者,對未成年學生履行的是教育、管理和保護的責任,但履行的不是監(jiān)護人責任。
二、教育機構承擔責任的情形
1、承擔過錯責任
對校方責任的歸責首先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也稱為過失責任原則,它是一種在法律沒有特別規(guī)定的情況下,普遍適用的歸責原則,以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為承擔民事責任的基本條件的認定責任的準則。判斷學校有無責任,首先要看學校有沒有過錯。有過錯就負責,無過錯不負責。在實踐中,校方的過錯主要表現教育缺失、管理不善、保護不力等方面。如發(fā)生踩踏事故和食物中毒事件,排除故意人為的因素,學校必然存在著保護不力和管理不善的過錯,由此應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
2、承擔推定過錯責任
我國法律將公民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發(fā)生校園事故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和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在校學生適用的歸責原則有所不同。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定,校方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原則;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歸責原則為推定責任原則。如此的立法安排,使校方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承擔的責任更重,也突顯了法律保護更弱者的立法傾向。
3、承擔公平責任
在上述兩種原則之外,還可能會適用到公平責任原則。適用公平責任的前提,必須是當事人既無過錯,又不能推定其過錯的存在,同時也不存在法定的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情況。簡言之,也就是學校出于同情和人道主義,給予受侵害學生一方的適當經濟補償。請注意,這里只能用補償,而不是賠償。賠償就是有過錯,而補償是學校無過錯。
三、教育機構不承擔責任的情形
1、學生生理或心理原因引發(fā)的傷害
自身生理原因主要指未成年人的身體疾病。這些疾病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校方對此種原因引起的未成年人傷亡不承擔責任。但在未年成人發(fā)病或出現自身不適的情況后,如未能履行正常的救助義務的,也應承擔部分責任。心理原因導致的自傷、自殘或自殺等事故,學校一般不承擔責任。但如果未成年人的自傷、自殘或自殺是因教育方式不妥導致的,如侮辱體罰等,則校方應承擔部分甚至是全部賠償責任。
2、無校方參與的校園外傷害
學校的管理范圍是有限的,從管理地域來講,校園內是校方的管轄范圍,除非學校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延伸到校外,否則,發(fā)生的校外的傷害,學校一般不予承擔責任。如學生自行上學、放學、離校、返校途中發(fā)生的意外,除由校車或校方組織接送外,校方對此無管理義務,故不承擔事故責任。再如,校園外的溺水、傷害等,校方也同樣不承擔賠償責任。
3、未成年人違反校規(guī)校紀導致的傷害
未成年學生不服從校方管理,擅自外出或者自行組織活動期間發(fā)生的事故,學校盡了管理教育責任的,不承擔責任。這個教育管理的責任是否“盡到”是承擔責任的關鍵所在。比如在學生擅自外出時,門衛(wèi)是否盡到了職,是否進行過阻止,這些看似細節(jié)的部分,都是學校承擔責任的關鍵。還有一種情形,在放學或放假期間,學生違反學校規(guī)定自行滯留學校或者自行到?;顒悠陂g發(fā)生了事故,這種情況要分不同的情況來分析。如果損害是因學校的設施存在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如校舍倒塌、器材損壞),則學校亦難免其責。
4、學生之間的意外行為
未成年的學生課間追逐打鬧從孩子的天性來講是不可避免的,從教育者的角度不應當限制,學校未禁止學生的此類行為,并不屬于管理的疏忽和過錯。如果孩子的玩耍在正常的范圍內,只是由于偶然的和難以防范的意外而發(fā)生事故,那么學校就沒有管理的過錯,不承擔責任。
5、校園暴力
據《解放日報》報道,2015年僅媒體公開報道的校園暴力事件,高達60余起。據統(tǒng)計,校園暴力事件有42.5%發(fā)生在初中生之間,32.5%發(fā)生在高中生之間,學生一般處于13至18歲之間。遏制校園暴力,維護校園安全,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校園暴力行為已構成違法或犯罪,由此引起的后果由行為人承擔,與學校無關。
6、不可抗力
如地震、雷擊、臺風、洪水等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造成的損害,按照法律規(guī)定,校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總而言之,校方不承擔上述原因導致的事件責任的前提是 “學校已履行了相應職責,行為并無不當的”,此種前提也表明學校無過錯行為,故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四、校園傷害的應對措施
1、安全教育措施
首先,校園安全教育方面要結合未成年人的心理進行,從親情的角度出發(fā),以愛和感恩為主線,用身邊的人和事強化學生的代入感,開展安全主題班會、安全主題演講、安全知識競賽、主題夏令營、防災自救演習等形勢多樣針對性強的安全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思想上樹立“珍愛生命,安全至上”的理念,在技能上掌握防火、防電、防溺水、防中毒等各種安全自救訓練。
其次,校園安全教育不僅僅學生的事情,更是家長的事情。因為,學生在校之余有更多時間和父母在一起,家長可以把安全知識、防護知識及自救技巧滲透在日常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形成自我保護意識和避險意識,這既是父母對子女愛的表達,也是一種法定義務。
2、安全管理措施
在我國刑法中有一條罪名叫“教育設施重大安全事故罪”,是指明知校舍或者其他教育設施有危險,而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時報告,致發(fā)生重大傷亡安全事故的行為。這就要求學校在校舍、教學設施方面,應進行經常性檢查,及時發(fā)現安全隱患并予以消除,否則不僅要由校方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相關責任人還將承擔刑事責任。
校園安全管理的另一個重點領域是食品安全。近年來發(fā)生在國內的多起校園中毒事件,在后續(xù)處理上存在“沒死人就不是大事”和“沒死人就不嚴懲”的傾向。必須制定出臺校園食品安全事故懲罰機制和措施,一旦發(fā)生學生群體性食物中毒事件,嚴肅追究食堂承包者和學校后勤部門與主管校長事故責任。
3、保險機制引入
校園安全責任保險又稱“校園方責任保險”,通常是指學生在校園內或學校統(tǒng)一組織的活動中,發(fā)生意外事故后,對于學校依法應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由保險人來承擔。近年來,校園安全事故頻發(fā),影響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和社會的穩(wěn)定,其導致的損害賠償糾紛呈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而校園方責任保險的發(fā)展,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很好切入點。
4、事故處理
在校園事故發(fā)生后,要按照“現場搶救,及時送醫(yī),通知家長,立即上報”的程序處理,注意證據的收集和保存。
學校的法定義務是維護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方式包括事前預防傷害事故的發(fā)生和事后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學校的法定義務是有限義務,而監(jiān)護人的法定義務是無限義務,學校有怎樣的法律義務,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需要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應當在法律的框架內確定。學校作為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不僅要不折不扣地履行法定義務,也應合法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