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斌
摘 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使每一個學生都養(yǎng)成獨立分析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和延伸問題的習慣,讓所有的學生都有能力提出新見解、發(fā)現新思路、解決新問題。數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相比數學知識的傳授更重要,數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以及運用數學思想方法的能力。
關鍵詞:創(chuàng)新能力;教學方式;學習方式
高中新教材遵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zhàn)略思想,已全面推動素質教育、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為宗旨,體現了“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但是,由于新教材的形式和內容與老教材相比作了較大的改動,這種變化使得用慣了老教材的教師很不適應,對好多問題都感到困惑。做高中數學題一定要有好的方法,還必須有一定的數學基礎。會做數學具體就是要會理解數學概念與性質,掌握數學知識點的外延與內含。做數學就必須懂得做數學的方法,特征,本質與目的。
一、數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數學的一般能力,包括對數學問題的質疑能力、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即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對數學問題猜測的能力等。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使每一個學生都養(yǎng)成獨立分析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和延伸問題的習慣,讓所有的學生都有能力提出新見解、發(fā)現新思路、解決新問題。數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相比數學知識的傳授更重要,數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以及運用數學思想方法的能力。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使人對某種事物給予優(yōu)先的注意,并且具有向往的心情。興趣是學生學好知識的催化劑,不斷刺激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是學生發(fā)展智能的基礎。瑞士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碑斠粋€人對某一事物發(fā)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探索。學生如果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么必將成為學習的內在動力,就會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教師要把第一錘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起他們心靈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巧設疑問、創(chuàng)設情境等各種有效途徑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讓他們死心塌地地愛上數學。
三、堅持數學課堂以人為本,把學生放在第一位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以知識的整合、發(fā)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為基點?!笨梢姡匀藶楸镜慕逃菙祵W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數學教師,應該把數學科學教育與人文相結合,發(fā)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功能??萍嫉娜找姘l(fā)展,數學正影響著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為人類的文明發(fā)展作出貢獻。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數學與國防、數學與交通、數學與通訊以及數學與日常生活等領域密切相關的內容,讓學生在盡情領略數學帶給人們的便捷與舒適的同時,增強回報社會、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如中國的“神舟飛船”九號的發(fā)射恰恰說明了中國科技的發(fā)達是離不開數學的。微觀上數學涉及:如何測量學校操場的大小和跑道的長度?到銀行存款利息的計算等。生活中的數學不勝枚舉,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責任感,同時應該看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也給人類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甚至災難。要讓學生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fā)展都離不開科學技術,要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意識。
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以學為先的習慣
在學生的心目中,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情,家長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習上的要求,就是為了孩子能學習好。因此,學生要一心向學,把娛樂活動放在后邊,氣定神閑,心無旁貸,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做好筆記的習慣
學生在課上聽講,一定要做筆記,邊聽課邊記重點,防止課下遺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個爛筆頭?!本褪沁@個道理。當然,筆記不是越多越好,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事無巨細地記。否則讓記的時間阻礙了思考的過程,很多知識不能當堂理解,是學習的損失。每個學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把自己認為理解不透徹的記下來,課下再慢慢揣摩;把教師講的重點和難點記下來;課本上沒有提到的,教師補充的東西記下來;把解題的過程、思維方法、思路記下來。記了筆記,要隨時翻閱,這也是鞏固記憶,深化理解的過程,防止遺忘。還要及時地整理比較,讓知識形成一條線索,建立一個網絡系統化,自己學習起來會更加條理。
(三)善于思考的習慣
“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學習過程就是探究思考的過程,沒有思考的學習是無效的。有的學生在學習時,只是按圖索驥,把例題套進課后作業(yè)中,死記硬背,認為學習非常省事。這就是不加思考,機械地學習。如果是這樣的話,每個人都能考上北大、清華了?,F在的教育培養(yǎng)的是有創(chuàng)新能力、學習能力的學生,考試制度的改革,更側重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了。如果學生平時不對知識刨根問底,就無法應對現在的考試。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一定要養(yǎng)成思考的好習慣。認真閱讀課本,掌握基礎知識,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前后聯系。在做題時,要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不滿足于現成的思路和結論,善于從多側面、多方位思考問題,挖掘問題的實質,勇于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思考貫穿在學習的始終,無論在聽課、作業(yè)、復習時,都要思考反思。
(四)善于預習的習慣
預習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有的學生沒有重視起來,平時也沒有預習的習慣,認為是浪費時間。相反,一些習慣預習的學生認為預習對自己的課上聽講非常有幫助。從這兩種學生的學習成績比較可以看出,有預習習慣的學生學習成績要好于沒有預習習慣的學生。古語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也說明了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預習的效果和聽課的效果是成正比的。預習的越充分,聽課效率就越高。由于課上講解的知識內容多,對學生思維理解的要求就高,教師講課不可能一個知識點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能跟上教師講課的思路。在預習中找到重點、難點和疑點,課上聽講能夠有針對性。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教師可以給出學生預習提綱,課上檢查、督促學生,讓學生學會預習,也防止無效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