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禹
[摘要]本文從攝影技巧的角度,包括攝影器材的選擇,拍攝過程中的構圖、燈光、文物的不同質地等方面,從個人角度淺談多年來從事文物攝影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關鍵詞]文物攝影;藝術修養(yǎng);影像記錄
[中圖分類號]J41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14-0059-02
作為文博事業(yè)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文物攝影通過它特有的影像記錄方式,留存下文物的歷史、藝術及科研等價值。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文化遺產留下寶貴的圖片資料。由于大多數(shù)的文物都保存在博物館等機構中,除了到現(xiàn)場參觀外,通過圖片了解和欣賞文物成為重要的途徑之一,為此,文物攝影越來越備受眾人矚目與喜愛。
文物攝影是攝影領域中一個特殊的門類,是文博業(yè)務中的一項專業(yè)工作,是通過圖片了解和欣賞文物的重要途徑之一。文物攝影與一般新聞及廣告攝影不同,它是利用照相器材,通過攝影的紀實特點,再現(xiàn)歷史文物的藝術和研究價值。所以真實性是文物攝影的第一要素。因此,正確處理好科研與藝術的辯證關系變得非常重要。
文物攝影通常情況下處于靜態(tài)環(huán)境拍攝,它的拍攝對象通常范圍很廣,涉獵范圍包羅萬象,有藝術作品、繪畫、雕塑、服飾、日用器皿以及生產工具等。因此,真實地反映物體本貌是文物攝影首先要考慮的,圖片應該具有“與拍攝對象本身相等同”的真實性,照片中的每一個局部、每一處細節(jié),只有做到“絲毫不差的準確性”,作品才能發(fā)揮其他藝術媒介所不可替代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它所蘊含的信息及密碼是我們當代人與數(shù)千年歷史長河中的文化、藝術、科學、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對話和解密的窗口,是可以長久留存的珍貴歷史影像信息,是對中華文化、世界文化,歷史遺存的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再現(xiàn),是后世子孫研究解開歷史之謎的證據(jù)與線索。所以文物攝影具有非常重要且獨特的作用。
當然,文物攝影不是簡單的圖片堆加,不是機械式的重復勞動。如何拍攝出好的文物照片,還得要從攝影師本身應具備的能力說起。首先,要求攝影師具有一定的素質,要懂得歷史,至少是了解歷史;其次,還要熟悉了解文物和文物的基本狀況,同時具備較強的美術功底,最好是科班出身。因為一雙藝術家的眼睛,準確獨到,素描繪畫、構圖、色彩,給攝影師帶來的幫助是不可替代的。
在拍攝文物前,如果能夠率先了解了文物的歷史背景,以及文物所處時代社會文化生活的特點,做到了然于心,這樣一來,在開始拍攝時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有數(shù),用一雙藝術家的眼睛把握好構圖藝術規(guī)律、畫面構成元素處理、拍攝角度運用、色彩處理。運用光線處理等攝影語言來替文物說話,表現(xiàn)文物,充分運用藝術手段塑造它。因此文物攝影對器材的要求也相對比較高,常用的相機有120毫米(也被稱為“中畫幅”相機),或4×5規(guī)格的大畫幅照相機,它們大多數(shù)具有較高的清晰度、強大而方便的透視調節(jié)功能,更適合需要精確的反映比例和結構關系的文物攝影。另外,“大幅”的調整功能還能避免被攝物上的反光面將攝影者和相機拍進畫面。以留存影像資料為主要目的的文物攝影,當然也是記錄下的文物信息越豐富越真實越好。雖然“大幅”相機攜帶不便、機動性差、操作繁瑣,但是卻能記錄下比135畫幅豐富得多的畫面信息,成像面積也遠大于135相機,不僅可做資料保存,同時觀賞效果也更佳,是每一位文物攝影工作者不可或缺的裝備。同時,建議使用三腳架和快門線,以助于提高拍攝時的穩(wěn)定性。有了這些設備,可以更好地觀察和拍攝對象。這些設備也可以使光圈速度略微變長,使圖像的聚焦點前移、背景虛化。
文物攝影與風光攝影和人物攝影有很大程度的不同,風光和人物攝影通常都會設定一個主題,比如一片原野群山,或者是一個模特,在室外開放式的拍攝環(huán)境下,天氣自身變幻莫測,給攝影師留有巨大的空間去發(fā)揮施展藝術想象力,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擁有更大的自由度。然而,文物攝影則有所不同、有所限制,通常在室內環(huán)境下拍攝的文物本身變化極少,可控的燈光,封閉的環(huán)境,所有的情況都在攝影師的掌控之中,包括拍攝大綱,需要發(fā)揮一切想象空間,去想去嘗試一切有趣而且獨具匠心的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捕捉它們的特點,抓住細節(jié),拿捏揣摩,準確把握文物本身所要呈現(xiàn)的鮮明特性及歷史價值,在藝術表現(xiàn)與科學研究中準確把握平衡關系。拍攝出讓自己、出版方、研究學者以及讀者都滿意的照片,完全取決與攝影師,這也是對歷史的另一種傳承與擔當。
目前我國與世界各地的現(xiàn)存文物從質地上劃分,大致主要有青銅器、陶器、瓷器、金器、石器、玉器、木器、絲織品、字畫等種類,質地繁雜多樣。文物的質地不同、形狀不同、色彩不同,有些文物極易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而產生損害,這就對拍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拍攝中對于布景、光線的使用也就不同。首先要談到人造光源的問題。文物攝影照明用的燈具最好使用專業(yè)電子閃光燈,電子閃光燈是冷光源,一般情況下不會對文物產生損害。燈的數(shù)量最好是3只以上,即頂燈、主燈、輔燈和背景燈,各個燈的輸出要根據(jù)具體拍攝的文物,產生一定的光比,準確完美地表現(xiàn)文物。同時,又不使文物本身發(fā)生任何損害,哪怕是絲毫的都應是我們優(yōu)先考慮的方向。當然,在實際工作中,具體的燈具和數(shù)量還是要根據(jù)預算和需求確定。通常情況下,文物拍攝大多在室內進行,攝影師可以按自己的需要,隨意布置光線的投射方向及光比的輸出。不同的光線投射方向對塑造文物有不同的作用。光比的強弱應依不同文物的需要而異,光的主次也只能伴隨器物造型各部位的主次關系而分別安排,切記不可喧賓奪主。在拍攝時,對陰影部位的有效處理會使被攝主體產生立體感和空間感,而使文物更具藝術觀賞價值,構圖時強調利用影子這一特殊元素加以變化處理,可以使影子效應在某種程度上提示攝影師所要表達的圖形主題。合理利用光影效果可以把同質投影或異質投影的不同角度、不同維度空間和不同事物巧妙地組接,賦予畫面新的意境。但同時又不可使陰影部分過暗,為后期的研究造成阻礙。具體舉例來說,佛造像是文物中的一個常見門類。怎樣把佛造像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表現(xiàn)出來,和背景的選擇、燈光的運用、曝光的控制等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佛造像的材質通常分為銅、泥塑、木雕、石膏。在拍攝時,要注意合理選擇背景,背景顏色最好與拍攝物有明顯的區(qū)分,還要注意頂燈光線的控制,利用光影,盡量使背景與器物分離,增加立體感,表達空間深度與環(huán)境氣氛。從器物后方射來的光線,勾勒出雕像的輪廓線條,又能表現(xiàn)出佛造像立體質感;一支主燈可從器物的側面打光,為表現(xiàn)器物細如發(fā)絲的彩繪線紋路和精湛的雕刻工藝,以及絢爛的色彩最大限度地提煉出來達到突出主題奪人眼球的效果;第三支輔燈可在較遠的地方,對正面給以較弱的輔光,照亮整個器物,給予文物一種生命感,以表現(xiàn)器物整體莊重沉穩(wěn)的效果。
如果隨便問一個攝影者他們認為文物攝影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他們的回答很可能是“光線”。他們的回答也不無道理。但是,如果構圖沒有做好的話,即使是有最完美的光線、陰影以及顏色質感的組合,拍的照片也不會太理想。一張照片是否擁有一個理想的構圖,是在考驗每一個文物攝影師是否具備一個藝術家的眼光。有效把握黃金比例,可使內容所構成的一定內部結構得到恰當?shù)谋憩F(xiàn)。只有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得到和諧統(tǒng)一,才能產生完美的構圖,這也就回到前面所說美術基礎對于一名攝影師的重要性。文物攝影不僅是對器材技術的掌握應用,更重要的是要體現(xiàn)攝影者的藝術修養(yǎng),正是這些因素的組合,最終決定了照片是否成功。在文物攝影中,需把握以下幾個原則:一要主題突出,不可喧賓奪主;二是要畫面簡潔,避免雜亂繁瑣;三要色調和諧,對比明確,不可混為一談,海天不分。同時,一幅好的構圖要掌握好黃金分割點。井字構圖屬于黃金分割式的一種形式,就是把畫面平均分成九塊,在中心塊上四個角的點,用任意一點的位置來安排拍攝主體。實際上這幾個點都符合“黃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當然還應考慮平衡、對比等因素。這種構圖能呈現(xiàn)變化與動感,使畫面富有活力。這四個點也有不同的視覺感應,上方兩點動感就比下方的強,左面比右面要強,但要注意的是視覺平衡問題。掌握上述拍攝要點,距離拍攝出一幅完美圖片也就不遠了。
文物攝影作為一門與文物、博物館系統(tǒng)密切相關的攝影門類, 在當今數(shù)字化博物館建設蓬勃發(fā)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順利完成的大背景下,文物攝影工作者做出了自己不一樣的付出與貢獻。當全國的專家學者還在埋頭總結時,文物攝影工作者對其理論方面的探索與研究已經展開。我們要以歷史、科學和藝術的角度去理解掌握這門專業(yè),挖掘歷史傳統(tǒng)文化精華,傳承千年民族歷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