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昕孺
對于一個從事與語文教育相關(guān)工作的人來說,每年的高考作文必然牽扯自己的目光。
“我所認識的中國”,初看到今年高考全國卷I的作文題時,我第一感覺是出題者思維開闊。題目開放、多元,既可考查一個學生的作文能力,也能了解他的知識視野,了解他對社會生活、時事政治、傳統(tǒng)文化的關(guān)注和了解程度。在出題視野上,既接通了古代科舉的政論考題,又接通了現(xiàn)代公務(wù)員考試的申論文章。這是高考作文走出純粹的審美作文,進一步走進社會生活的力證。
可是,如果讓我寫,我怎么寫,會寫成什么樣子?
在這樣的“代入思考”后,我不禁有點心虛而后怕。以我對當下中學生寫作現(xiàn)狀的了解,按這個題目寫出來的作文大多會是一些中國印象的浮光掠影,充滿大詞與正能量,卻難以看到真實的生活細節(jié),無法傳遞心靈溫度。要想寫出不千篇一律、有溫度、有思想的文章,手筆得無比高妙,但這非泛泛之輩,甚至作文能力尚且不錯的學生可以企及。這在客觀上增加了區(qū)分學生作文能力的難度和選拔的難度。
對于這個高考作文題,理想的書寫也許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在時代的宏大敘事里舒展心靈的細節(jié)。什么意思?毫無疑問,這需要寫出當下的中國,這個有時代感的中國??蛇@個當下的中國由怎樣的書寫構(gòu)成?應(yīng)當由“我”的經(jīng)歷情感、“我”的所見所思作為支點,撬起“我們的時代、我們的中國”這個宏大敘事的主題。也就是說,那些充滿正能量的大詞,必須依附在某些能夠傳遞心靈溫度的細節(jié)故事之上,否則就如空中樓閣,讀之空洞而渺茫。
此次選刊的三篇文章,兩篇是成人之作,一篇是高一學生所寫。
龔鵬飛先生的《我的中國,我的湖南》彰顯其過人才氣。有朋友讀后,嘆之:“文字舉重若輕,毫無雕琢,卻又迸發(fā)出穿越時代的鏗鏘之音;敘事角度巧妙無痕,娓娓道來有如清泉,沁人心扉;尤感經(jīng)典國粹、成語典故順手拈來,水銀泄地,足見作者學問滿倉。好作文,大胸襟,偉氣度!”的確,古典、現(xiàn)代,文學、生活,社會、政治各個領(lǐng)域的知識與故事,作者無不信手拈來,足見其積累之深與視野之闊。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采用這種對談的方式,如同兩個好友之間的深夜談話,親切自然,易入人心。
伍騰老師的文章以一個出國留學生在畢業(yè)典禮上演講的形式來介紹中國。這種形式別出心裁,與外國青年的交流順理成章,在異國的講臺介紹中國,十分切合文題“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這一要求。而且,“演講”與一般作文不同,演講是激情的產(chǎn)物,容易引起聽講者的共鳴。作者選用在馬里蘭大學留學的中國學生的演講詞,主旨上具有針對性。不久前,就是在這所學校,一個中國女留學生在畢業(yè)演講中,一邊宣稱中國空氣惡劣還缺少自由,一邊則表示美國空氣甜美并充滿自由(“美國的空氣新鮮甜美,中國出門得帶5個口罩”之類),引發(fā)輿論一片嘩然。而伍騰老師的畢業(yè)演講在介紹中國時,顯得更客觀公正。她沒有回避“中國仍然是發(fā)展中國家,有著這樣那樣的不足”,但現(xiàn)在的中國,更是一個開放、包容、大氣的國家,一個熱愛和平、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的國家。從文章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作者一以貫之的熱情筆調(diào)與無處不在的正能量,這讓主題猶如日照山河,燦然一片。假若伍老師以馬里蘭大學該女生的演講故事切入,則文章會更有的放矢,而在行文中若能加入一兩個印證主題的動人故事,則文章會更飽滿感人,入心入肺。
因為是高考作文,所以,我重點來說說高一學生寫的這篇文章。
首先,毫無疑問,小作者王悅哲頗有才氣,古詩文功底也很扎實。
初讀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有清新之氣撲面而來。在許許多多充滿宏大敘事、政治話語的文章中,它顯得別致而溫暖———從自己的鄉(xiāng)村生活開始,追溯融入黃土地的中華文化,既有“我”這個個體的獨特感受,又有“我們”這個群體的集體思索,有點有面,有現(xiàn)代有古典,相得益彰。
但文章到第三段,突然變味了。就好像客人說這個菜放了鹽,好吃,于是廚師就大把大把地撒鹽。第二段的古詩引文原本別有韻致,且有助于主題拓展,若到此為止,則“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不偏不倚,剛剛好。誰知作者沒剎得住車,致使第三段的引用泛濫成災(zāi),終成此文硬傷。其實這種大量疊加素材的作文方式,不是個案,正是許多中學生的寫作通病,而且是當下許多作文培訓機構(gòu)大力倡導的模式。殊不知,任何一種方法一旦固化為模式,就失去了其生命力。在僵硬的格式、千篇一律的行文中,我們看到的只有僵死的思維、日益枯竭的創(chuàng)造力。所以,素材援引適可而止即好,太多,則只有他人的生活、言說,他人的思想、時代,而沒有了自己,也丟失了自己的時代。
“鄉(xiāng)村多像是‘心的代名詞,鄉(xiāng)村的山,鄉(xiāng)村的水,是華夏子孫無法割舍的情與愛啊!”寫得多好!如果刪除接下來的大段詩文引用,直接進入自己的敘述———“我”不是藝術(shù)家,不是政治家,卻要用筆記錄這鄉(xiāng)村的一切,這留存的和逝去的,不變的和改變的;然后用筆真正地記錄幾個有著時代溫度,亦有心靈細節(jié)的鄉(xiāng)村故事、鄉(xiāng)村情景,該會多漂亮!
由于第三段占據(jù)了相當篇幅,后面關(guān)于當下鄉(xiāng)村的描寫就是流于表面的概括性文字,而引發(fā)的思考,也因為沒有具體事實的支撐而顯得單薄乏力。
但總體而言,一名高一學生能有這樣的古文積淀和文字功底,依然十分難得。而且,只要稍作調(diào)整,更多地描寫當下中國鄉(xiāng)村的變化與思考,就會成為一篇佳作。
(作者系《初中生》編輯部副主任,湖南省書評委員會理事,湖南詩歌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