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維紅
秋高氣爽的天,風輕云淡。大清早,一輪紅日噴薄而出,映照著鱸鄉(xiāng)大地上的吳江這座樂居人文之城,千年古運河靜靜流淌,千年古纖道蜿蜒相伴。
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早晨,大伯和我漫步在吳江南郊京杭大運河的古纖道,我們的身影融在旖旎秀麗的江南水鄉(xiāng)風景畫里。
大伯饒有興致地說著運河古纖道的過去和現(xiàn)在,我靜靜地聆聽,趣味盎然。
吳江古纖道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前,據(jù)《吳江縣志》記載,太湖與吳淞江之間為廣闊水面,湖尾江首渾然一體,古稱“一片白”。1100多年前,吳江是個水鄉(xiāng)澤國,在現(xiàn)在的運河古纖道以東是運河,西面便是太湖濕地,太湖水漲時,水會漫過淺灘與運河交匯。由于風急浪大,船行不便,翻船覆舟是常事。因此,筑堤修路成了古代吳江人的共同愿望。唐元和五年和北宋慶歷二年,在蘇州刺史王仲舒和蘇州通判李禹卿的指揮下,太湖東沿修成一條南北貫通、水陸俱利的湖堤,史稱“吳江塘路”。
元朝至正六年用巨石重筑,所以被稱為“至正石塘”。在吳江這樣地勢低洼、土質松散、湖蕩密布的地方筑堤修路,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古代吳江人卻用聰明才智戰(zhàn)勝了困難。公元1346年至1347年間,又全部用統(tǒng)一尺寸的青石修筑,并用杉木梢打入土中作路基,路體內(nèi)外再筑兩道石墻,中間填入泥石,路面在3米到5米寬,全長約9里,這一段名為石塘,又稱“九里石塘”,至此形成了江南運河有史以來最堅固、最完整的一條臨水路道,被喻為江南的“水上長城”。
站在古纖道上,這里的每一塊青石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過去風風雨雨的歷史,“水上長城”展示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古纖道除了在航運上發(fā)揮的作用,它的歷史意義更顯得彌足珍貴。這一古纖道是江南古塘路中的佼佼者,構筑講究而科學,為了方便太湖泄洪,古塘共設計了136個涵洞,成了后來許多塘路效仿的典范。明朝永樂年間大水連綿,吳江塘路大多遭到破壞,但九里石塘只有少數(shù)塊石歪斜。后來這一纖道多次修葺,但現(xiàn)存的1800米巨型青石駁岸仍為元代遺存,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1984年,吳江航道處在進行航道養(yǎng)護工程時,將沿線各地殘留的古纖道大青石進行集中,重建了1.6公里的古纖道,并修復了3座古橋;在京杭運河蘇南段四級航道整治期間,吳江又對該段古纖道進行維修;在蘇南運河吳江段三級航道整治工程期間,吳江航道部門結合實際及時變更設計方案,繞開運河古纖道,保護了這段寶貴的文物古跡。
1995年,運河古纖道被確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把京杭大運河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運河古纖道被列為“大運河沿線文物遺存點”,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的組成部分。2010年4月,運河古纖道項目參與申報并被成功列入首批十大“江蘇省大運河沿線重點文物搶救保護工程”之一。為支持和配合大運河申遺工作,吳江區(qū)高標準做好相關遺產(chǎn)點的保護工作,還開展了大運河吳江段的環(huán)境整治。大運河江南段400公里長的河道兩側,保存下來的古纖道只剩吳江的一段。這條3米多寬、既是纖道又是驛道的元朝遺存,與運河構成水陸并用的交通要道。吳江區(qū)政府對古纖道進行的精心保護和整治,讓一度荒涼下去的古纖道迎來嶄新的生命,逐漸成為人們的休閑風光帶,千年古纖道成為吳江的一道亮麗風景線。2014年,吳江古纖道作為申遺點段之一,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古纖道有著優(yōu)美的傳說。唐朝時,這里有一股泉水甘洌純白,日夜噴涌,“茶圣”陸羽都慕名前來品嘗,評之為“天下四品甘泉”。如今,古纖道一帶已成為熱鬧的城區(qū),吳江汽車站就在一旁。新老吳江人和游客們到古纖道散步,沿著塘岸、石橋走去,觀賞著運河、纖道、小橋、花樹、亭石、船只,甚是愜意。
這條古纖道,年逾古稀的大伯不知走過多少遍。大伯在上世紀60年代起曾拉過10年纖,對吳江運河古纖道更是有著不一般的特殊情感。剛開始拉纖時的大伯才20歲,和村上的年輕人一起常為生產(chǎn)隊運送肥料和草料,有時候還要送農(nóng)產(chǎn)品到松陵、蘇州銷售。那時候條件差,運輸工具一般是載重量2噸至4噸的手搖木船,逆風行駛,往往要靠拉纖才能前進。大伯清晰記得,當時隊里每條船配4名社員,2人搖櫓,2人拉纖。從村里到松陵30公里水路,要8個小時左右才能到達;到蘇州胥門40多公里水路時間更長,清晨出發(fā),天黑才能靠岸。纖繩長約五六十米,拉的時候躬著上身,身體傾斜幅度很大,累得渾身冒汗。天熱的時候,常常是赤膊上陣。從村里到松陵,部分纖道是泥路,下雨天很難走,但古纖道段鋪著石板,就不一樣,非常好走。經(jīng)過橋梁時,有的橋洞下也有纖道,可以直接走過去。但有的橋沒有,就只能跳下水,蹚過去,再上岸拉;或者先上船,等船過了橋洞再拉。直到上世紀70年代,生產(chǎn)隊買了掛機船,大伯才結束了拉纖的工作。做了10年纖夫的大伯在斑駁的古纖道上不知灑下了多少汗水,如今肩膀上還留著拉纖的印痕。大伯用辛辛苦苦拉纖掙得的錢養(yǎng)家糊口,供養(yǎng)兩個孩子讀書,度過了最艱苦的日子。
古纖道上,走來兩名和大伯年紀相仿的老人,閑坐在那里,他倆也許是在品味運河和古纖道的歷史,也許和大伯一樣曾做過纖夫,在回味拉纖的歲月吧。
大伯帶我走上北七星橋,站在橋頭,看運河中船行如龍,激起浪花片片,大運河水面在陽光下波光粼粼。大伯說,吳江運河古纖道現(xiàn)存石橋3座,從南到北依次是北七星橋、三山橋、南七星橋。北七星橋原為梁橋,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有關部門依照盛澤白龍橋將之改建為三孔石拱橋,另兩座是三山橋和南七星橋,都是梁式橋,都用花崗巖砌筑。吳江城區(qū)北門外的三里橋,歷史上也是古纖道的有機組成部分,橋洞內(nèi)至今還留有纖道。這座橋總長50.4米,凈跨16米,矢高達12.5米,比吳門橋還高2.65米,為蘇州地區(qū)古石橋之最。大運河申遺成功后,這座橋已成為蘇州城市的新亮點。
大伯說起了我們吳江女作家呂錦華的散文《人生風景線》中言及運河古纖道,那時呂錦華老師還是吳江紡織電器廠的繪圖員和文書,是運河給了她歷史的靈感。江南名城吳江,自古以來人文薈萃,風土清嘉,享有“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府”的美譽,而今又有“電子之城”、“光電纜之都”的美稱。滿載貨物的輪船經(jīng)過,運河水輕輕地拍打著古纖道。如果有朝一日,在運河邊的古纖道上邂逅呂老師,聊聊我們樂居的吳江,說說我們的母親河大運河,談談我們吳江的古纖道,那該有多好!遺憾的是,呂老師永遠離開了我們。大伯神情有點黯然,是啊,假如呂老師還健在的話,經(jīng)常從家沿著大運河騎自行車到古纖道走走的大伯,說不定是會遇上呂老師的,呂老師一定會為吳江古纖道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而高興,一定會為我們吳江精心呵護寶貴的歷史遺存而感慨。
大伯喝了一口自帶的茶,目光投向吳江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的方向,我知道,如今大伯含辛茹苦培養(yǎng)的兩個博士兒子都攜妻帶女從海外回到吳江定居,在開發(fā)區(qū)開創(chuàng)自己的事業(yè)。兩位堂哥都是咱吳江區(qū)引進的科技領軍人才,是吳江人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政策的受益者,大堂哥說:“我們吳江的人文環(huán)境真是好,政府為我們考慮得太周到了,吳江對人才的呵護和支持令人心動?!毙√酶缯f:“江南何處好,樂居在吳江?!?/p>
是啊,吳江對古纖道的保護,吳江對人才的愛護,都讓大伯心生感激,樂居在這樣的人文之城,大伯內(nèi)心滿溢著幸福感。
恍惚間,“茶圣”陸羽策馬而來,遇上大伯和兩個活潑可愛的孫女,四個人在古纖道上談笑風生。
又一日,情牽千年古纖道的陸羽和大伯在品著甘泉,說古論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