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老人的飲食調理
編者按:《看得懂用得上的養(yǎng)生經典》一書共分六冊,其內容科學精妙、通俗易懂,為當代老年人的養(yǎng)生保健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本文選自《看得懂用得上的養(yǎng)生經典④》
①山藥粥
《經驗方》:治久泄。糯米水浸一宿,山藥炒熟,加砂糖、胡椒煮。按:兼補腎精,固腸胃。其子生葉間,大如鈴,入粥更佳。《杜蘭香傳》云:食之辟霧露。
②白茯苓粥
《直指方》(即《楊仁齋直指方》):治心虛夢泄白濁。又《綱目》方:主清上實下。又《采珍集》:治欲睡不得睡。按:《史記·龜策傳》名伏靈,謂松之神靈所伏也,兼安神滲濕益脾。
③赤小豆粥
《日用舉要》:消水腫。又《綱目》方:利小便,治腳氣,辟邪厲。按:兼治消渴,止泄痢腹脹吐逆。《服食經》云:冬至日食赤小豆粥,可厭疫鬼。即辟邪厲之意。
④蠶豆粥
《山居清供》:快胃和脾。按:兼利臟腑?!侗窘洝罚础渡褶r本草經》)不載?!度f表積善堂方》有誤吞針,蠶豆同韭菜食,針自大便出,利臟腑可驗。煮粥宜帶露采嫩者,去皮用,皮味澀。
⑤天花粉粥
《千金月令》:治消渴。按:即栝樓根。《炮炙論》曰:圓者為栝,長者為樓,根則一也。水磨澄粉入粥,除煩熱,補虛安中,療熱狂時疾,潤肺降火止咳,宜虛熱人。
⑥面粥
《外臺秘要》:治寒痢白瀉。麥面炒黃,同米煮。按:兼強氣力,補不足,助五臟?!毒V目》曰:北(方)面性平,食之不渴;南(方)面性熱,食之發(fā)渴。隨地氣而異也。梵書名迦師錯。
⑦腐漿粥
慈山參入。腐漿(豆?jié){)即未點成腐者,諸豆可制,用白豆居多。潤肺消脹滿,下大腸濁氣,利小便。暑月入人汗有毒。北方呼為甜漿粥,解煤毒。清晨有肩挑鬻(yù)于市。
⑧龍眼肉粥
慈山參入。開胃悅脾,養(yǎng)心益智,通神明,安五臟,其效甚大?!侗静菅芰x》曰:此專為果,未見入藥。非矣?!睹t(yī)別錄》云:治邪氣,除蠱毒,久服強魂,輕身不老。
⑨大棗粥
慈山參入。按:道家方藥,棗為佳餌,皮利肉補。去皮用,養(yǎng)脾胃,平胃氣,潤肺止嗽,補五臟,和百藥。棗類不一,青州黑大棗良;南棗味薄微酸,勿用。
⑩蔗漿粥
《采珍集》:治咳嗽虛熱,口干舌燥。按:兼助脾氣,利大小腸,除煩熱,解酒毒。有青紫二種,青者勝,榨為漿,加入粥。如經火沸,失其本性,與糖霜何異?
?杮餅粥
《食療本草》:治秋痢。又《圣濟方》即《圣濟總錄》:治鼻窒不通。按:兼健脾澀腸,止血止咳,療痔。日干為白柿,火干為烏柿,宜用白者。干柿去皮納甕中,待生白霜,以霜入粥尤佳。
?枳椇粥
慈山參入。按:俗名雞距子,形卷曲如珊瑚。味甘如棗?!豆沤褡ⅰ罚好麡涿?,除煩清熱,尤解酒毒。醉后次早,空腹食此粥頗宜。老樹嫩葉,煎汁倍甜,亦解煩渴。
?枸杞子粥
《綱目》方:補精血,益精氣。按:兼解渴除風,明目安神。諺云:去家千里,勿食枸杞。謂能強盛陽氣也?!侗静菅芰x》曰:子微寒,今人多用為補腎藥,未考經意。
?木耳粥
《鬼遺方》(即《劉涓子鬼遺方》):治痔。按:桑、槐、楮、榆、柳,為五木耳?!渡褶r本草經》云:益氣不饑,輕身強志。但諸木皆生耳,良毒亦隨木性,煮粥食,兼治腸紅(指大便出血)。煮必極爛,味淡而滑。
?小麥粥
《食醫(yī)心鏡》:治消渴。按:兼利小便,養(yǎng)肝氣,養(yǎng)心氣,止汗?!侗静菔斑z》曰:麥涼曲溫,麩冷面熱,備四時之氣,用以治熱;勿令皮拆,拆則性熱,須先煮汁,去麥加米。
?菱(菱角)粥
《綱目》方:益腸胃,解內熱。按:《食療本草》曰:菱不治病,小有補益,種不一類。有野菱生陂塘中,殼硬而小,曝干煮粥,香氣較勝。《左傳》:屈到嗜芰,即此物。
?淡竹葉粥
慈山參入。按:春生苗,細莖綠葉似竹,花碧色,瓣如蝶翅;除煩熱,利小便,清心。《綱目》:淡竹葉煎湯煮飯,食之能避暑。煮飯曷若煮粥尤妥(言煮粥更好)。
?貝母粥
《資生錄》:化痰、止嗽、止血,研入粥。按:兼治喉痹目眩及開郁,獨顆生者有毒?!对姡ń洠吩疲貉圆善潋?。虻本作莔(méng)?!稜栄拧罚呵m,貝母也。詩本不得志而作,故曰采虻,為治郁也。
專家點評
曹庭棟認為,凡氣味口感遜于上品者,稱之為中品粥療方,共計二十七首。其中諸如山藥粥、赤小豆粥、龍眼肉粥、大棗粥、枸杞子粥、木耳粥、貝母粥、牛乳粥、海參粥等,至今仍很適合于老年人服食。在此特別要向老年朋友推薦木耳粥,木耳性平味甘,能補氣養(yǎng)血,潤肺益胃,通利腸道,止咳止血,既能降脂減肥,又有助于降低血壓,乃至防癌抗癌。無論普通木耳,還是外形粗大的毛木耳,洗凈切碎,煮之極爛,與大米尤其是與蕎麥或燕麥等合煮成粥,食之十分有益,常食特別對防治高脂血癥有奇效;對防治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等,亦很有幫助。
——選自《看得懂用得上的養(yǎng)生經典④》
編后小語:本刊將分期向讀者摘選《看得懂用得上的養(yǎng)生經典④》中論老人的飲食調理的內容,因篇幅有限,我們只刊登部分內容,若需閱讀全部書中內容,請購買《看得懂用得上的養(yǎng)生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