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梓迪
摘要:李大釗在豐富其“青春中華觀”理論構建的過程當中,開創(chuàng)性地把馬克思唯物史觀和中國其時的現(xiàn)實境遇來了一次“激情碰撞”。這一碰撞,迸發(fā)出李大釗對馬克思理論“中國闡釋”的火花,極大地加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奠基了 “中國夢”社會主義的精神內(nèi)核。李大釗作為當時最先進、善于思考的愛國知識分子的中流砥柱,把馬克思主義引入到迫切需要重新煥發(fā)青春活力的、動蕩不安內(nèi)憂外患的中國,然后潛心探索利用馬克思主義開辟出一條“愛國救亡”的道路,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愛國行為,深深震撼了當時的愛國知識分子,可以說,對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都是一次強烈的沖擊。
關鍵詞:李大釗 青春思想 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K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056-01
李大釗在豐富其“青春中華觀”理論構建的過程當中,開創(chuàng)性地把馬克思唯物史觀和中國其時的現(xiàn)實境遇來了一次“激情碰撞”。這一碰撞,迸發(fā)出李大釗對馬克思理論“中國闡釋”的火花,極大地加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奠基了 “中國夢”社會主義的精神內(nèi)核。[1] “青春中華”之青春,是“民族覺醒”,是“國家再造”,讓率先覺醒的進步青年喚醒中國這一“沉睡的雄獅”。在早期,李大釗只是提出概念,并沒有實際指出如何覺醒,如何再造。而隨著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的層層深入,李大釗賦予了“青春中華觀”社會主義色彩,從而明確地指出了一個道理,“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
李大釗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主要倡導者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先驅(qū)者,毅然決然地響應了時代的召喚,民族的召喚。他在內(nèi)心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的驅(qū)動下,憑借其敏銳的洞察力、深厚的政治經(jīng)濟學功底和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終于從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理解出馬克思主義的真諦,也從中尋找到能夠幫助中國擺脫“內(nèi)憂外患”時代宿命,走上“愛國救亡”“振興中華”正確道路的“一劑良藥”[2]——將中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馬克思主義進行了大膽的“調(diào)和融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李大釗作為當時最先進、善于思考的愛國知識分子的中流砥柱,把馬克思主義引入到迫切需要重新煥發(fā)青春活力的、動蕩不安內(nèi)憂外患的中國,然后潛心探索利用馬克思主義開辟出一條“愛國救亡”的道路,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李大釗在有生之年,不遺余力地撰寫文章抨擊著當時黑暗的社會和制度,不惜筆墨地對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寄予最熱烈的期盼。在這些極為珍貴的遺文中,我們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聆聽到李大釗對青年發(fā)出的句句箴言,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碰撞到李大釗對青年投來的期許目光。他的愛國行為,深深震撼了當時的愛國知識分子,可以說,對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都是一次強烈的沖擊。他對當時的進步青年毫無保留地、發(fā)自內(nèi)心地、不圖回報地、無微不至地照顧和幫助,發(fā)揮著雙重作用,不單是生活上的朋友,亦是思想上的引路人。正是在李大釗孜孜不倦的排憂解難、提攜扶植、引導幫助之下,這些青年人都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最早期的一批黨員。李大釗為中國革命撒下了珍貴的革命種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打下了基礎。[3]
李大釗優(yōu)秀的內(nèi)在品質(zhì),是其能夠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先驅(qū)的先決條件,也是無數(shù)后來者最為敬佩的:
(1)愛國主義精神:“民族興亡,匹夫有責”,有著貧困坎坷凄慘的童年,不堪自己的國家、民族和人民忍受欺侮壓迫,力求打破桎梏,脫離泥潭,浴火重生。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勇挑重擔,敢于探索,致力于為國家尋找出路。
(2)對知識、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篤信用知識武裝頭腦,改變命運,嘗試了很多理論、主義,經(jīng)歷了多次失敗,最終確信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不動搖,相信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夠救中國,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巧妙地糅合。
(3)積極參與革命事業(yè),把理論真理同實際經(jīng)驗結合起來:“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做,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tài)度作踏實的功夫”[4],不斷地研究國情,增加了人生閱歷,持續(xù)加深對社會的認識,更好地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當時的國情結合起來。
(4)和藹可親,誠樸謙和,樂于助人:為人和藹可親,誠樸謙和,樂于助人,所以進步青年樂意和他接近;學識淵博,一身正氣,憂國憂民,所以將他當成了他們自己人生的導師,讓人心悅誠服。
李大釗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卻在歷史長河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李大釗的青春生命會與他用生命建立和呵護的中國共產(chǎn)黨同在,萬古長青。
參考文獻:
[1] 崔燕.“中國夢”的近代思想淵源:李大釗“青春中華觀”探析[J].學術交流,2016(1).
[2] 龐士讓.李大釗的道路及其對當代青年的啟示——紀念李大釗同志誕辰一百一十周年[J].求是,1999(21).
[3] 王娟娟,王文躍.李大釗對毛澤東,張國燾等“一大”代表都有哪些影響[OL].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 ,2011-02.
[4]李大釗.李大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孫 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