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締約過失責任制度最早出現(xiàn)于1861年,由德國法律領域?qū)<乙致氏忍岢觯瑢τ诜▽W史以及各個國家的法律體系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本研究首先闡述了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組成要素、表現(xiàn)形式等基礎內(nèi)容,隨后對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侵權責任的劃分,還有締約過失責任賠償方式進行分析,根據(jù)我國《合同法》的有關規(guī)定,將締約過失責任具體歸納為三種法律基礎;除此之外,本研究還對締約過失責任的劃分范圍以及責任承擔方式進行研究,并分析了對于受害人的賠償方式;同時闡述了締約過失責任是以賠償損失為承擔責任的方式情況下,應按受害人實際損失進行賠償。以及我國目前在締約過失責任立法方面尚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當前我國在締約過失責任相關法律中的不足之處進行分析,對進一步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締約過失責任相關法律體系,提出科學合理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 締約過失責任 先合同義務 信任利益 損害賠償
作者簡介:趙海青,浙江正同律師事務所。
中圖分類號:D92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297
一、締約過失責任理論的創(chuàng)立
締約過失責任制度最早出現(xiàn)于1861年,由德國法律領域?qū)<乙致氏忍岢?,耶林指出,在德國現(xiàn)行的法律體系中,過度偏重于個人主觀意志因素,因此造成相關法律法規(guī)難以滿足商業(yè)活動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發(fā)展要求。耶林強調(diào),涉及到契約締結的人員,應當對于契約締結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并承擔相應的法律義務。而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不但要圍繞已簽訂的契約,還要對正在締結的契約加以法律保護,否則,必然會導致契約締結過程中存在紕漏,進而引發(fā)其中一方當事人,因?qū)Ψ降钠跫s過失而遭受損失的情況發(fā)生。因此,如果當事人因為自身過失,而造成契約失效,也應當向因此遭受損失的對方當事人承擔責任。耶林提出締約過失責任這一觀點的最主要成果,在于有效維護了在締約過程中,因?qū)Ψ竭^失而遭受損失的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并為各國完善法律體系提供了新思路。
二、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
締約過失制度的法律基礎指的就是,以哪種法理為指導依據(jù),進而明確締約過失人的法律責任。通過總結當前法學界關于此的研究成果,可以將其歸納為主要有侵權行為、法律行為、法律規(guī)定和誠實信用四種觀點。
(一) 侵權行為觀點
這種觀點在德國和法國范圍內(nèi)受到普遍認可,其法律依據(jù)源自《法國民法典》中的一條法規(guī),該條法規(guī)中指出“任何人都需要對其行為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并且對因其疏忽或失誤所造成的損失也要承擔責任”。與此觀點相類似的還有“有關損害賠償?shù)恼埱髾嘞抻诤贤颓謾嘈袨榈恼埱髾啵粚儆诤贤恼埱髾?,就認為屬于侵權行為的請求權”??偟膩碚f,該觀點認定締約過失責任屬于侵權責任范圍內(nèi)。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學者認為,締約過失行為與法律義務中規(guī)定的“禁止損害他人的人身及財產(chǎn)利益”相違背,而且改行為已滿足侵權行為的各項條件,所以應當算作侵權行為。
(二) 法律行為觀點
在侵權行為觀點逐漸被否定之后,法律行為觀點受到了更多的認可,并在判例學說中得到廣泛的應用。這種觀點指出,締約過失責任的判定,要圍繞當事人的法律行為展開。法律行為觀點又大致可分為目的合約觀點和責任合約觀點兩部分。在目的契約觀點中,締約過失責任的認定要以當事人簽訂的合約為法律依據(jù);而在責任合約觀點中,締約過失責任的認定要以當事人實際行為為法律依據(jù),默認了責任合約的存在。
(三)法律規(guī)定觀點
這種觀點由布洛克提出,這種觀點中指出,締約過失責任的認定,既不用依據(jù)侵權行為理論,也不用依據(jù)法律行為理論,而應當在法律中明確指出規(guī)定。具體法律依據(jù)有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四)誠實信用觀點
這種觀點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相關法律的制定,應當建立在當事人遵守誠信原則的基礎上,雙方當事人要圍繞誠信的原則,開展交易活動。從而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若當事人沒有履行應盡的責任義務,如信息交流不及時、信息保密不到位,從而導致合伙人遭受損失,則該當事人應承擔責任,這種觀點目前在德國范圍內(nèi)受到普遍認可。
總結上訴各種觀點,其中侵權行為觀點和法律行為觀點中,存在明顯的不完善之處。對于侵權行為的觀點,有基本法律作為理論支撐,因為侵權行為法賦予人們的不可侵犯的職責,但是締約過失行為卻對他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侵犯;而法律行為的觀點是建立在并不存在的合約基礎上的理論,在這種觀點中,并沒有準確區(qū)分締約過失責任和違約責任的差異。而另外的法律規(guī)定觀點和誠信原則的觀點,各有支持者與反對者,尚未受到普遍認可。本研究認為法律規(guī)定的觀點,很難在實際應用中取得成效,所以本研究排除了侵權行為、法律行為以及法律規(guī)定這三個觀點,而選取誠信原則作為本研究的理論支撐。
從法律角度來講,制定締約過失責任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基礎就是圍繞誠信原則展開的。合同關系構建的基礎就是憑借雙方之間的信任與承諾,如果在履行合約的過程中,由于其中一方當事人的過失而導致合約失效,甚至引發(fā)對方當事人遭受損失的情況發(fā)生,但是因為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合約不具備法律義務,受到損失的當事人無法根據(jù)合約規(guī)定追究對方的法律責任。因為基于誠信原則,雙方具有履行合約的義務,所以即使雙方在簽訂合約之前,并未達成具有法律義務的合同,雙方仍應繼續(xù)遵照合約規(guī)定履行義務,而且當事人還應當履行信息分享、信息保密、互相幫助等義務。
三、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
本研究從以下四個部分,對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進行較為全面且詳細的分析研究:
(一)違反先合同義務
民事責任與其它責任有所不同,因為民事責任的認定必須以明確的法律義務為基礎。締約過失責任也要遵循這個原則,當締約雙方中的其中一方當事人出現(xiàn)違約行為,并導致對方當事人遭受實際損失,此時締約過失責任才能正式確立。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雙方當事人在簽訂合約之前就已經(jīng)締約,而不是在當事人履行合約階段,此時如果其中一位當事人作出了違反合約的行為,其行為是否涉及違法,對此目前尚未得到定論。不過本研究認為,因為基于誠信原則,雙方具有履行合約的義務,所以即使雙方在簽訂合約之前,并未達成具有法律義務的合同,雙方仍應繼續(xù)遵照合約規(guī)定履行義務,而且當事人還應當履行信息分享、信息保密、互相幫助等義務,其本質(zhì)上也屬于法律義務的一種。這種義務即“先合約義務”。
在我國相關法律體系中指出,“先合同義務”涵蓋以下幾種形式,一是不要式合約,如果承諾及時告知合約當事人,則合約具備法律義務,而在承諾告知到合約當事人之前,合約不具備法效;二是依照相關法律法規(guī),如果雙方當事人通過書面形式簽訂合約,那么在雙方當事人尚未在合約上簽字或蓋章之前,合約不具備法律義務;三是在雙方當事人通過信件、郵件等形式簽訂合約的情況下,如果其中一方當事人尚未確認,則該合約不具備法律義務;四是需要遵照相關法律法規(guī),辦理相關手續(xù)的合約,即使雙方當事人已經(jīng)簽訂合約,在相關部門批準之前,該合約還是不具備法律義務。以上四點,都是發(fā)生在締約期間,有可能會使雙方當事人出現(xiàn)“先合約義務”。需要注意的是,先合約義務與合同義務之間存在差異,因為先合約義務并不是以法律為依據(jù)形成的合約,而是建立在誠信原則的基礎上,能夠在合約締約期間,充分展現(xiàn)雙方當事人的誠信。雙方當事人在締約期間,應當憑借雙方的信任與承諾,履行對合作對象誠實、公平、信息公開、信息保密等義務,作為維護對方合法權益的有效保障,如果其中當事人未能履行以上義務,則屬于違反“先合約義務”。
(二)締約相對人有損失的存在
民事責任的判定基礎是要有損害事實的發(fā)生,如果沒有損害事實,那么責任追究無從談起。因此締約過失責任成立的前提,也需要有損害事實。但是與常規(guī)民事責任存在差異的是,締約合約并不具備法律效力,當事人之間并未產(chǎn)生信任利益,所以民事責任相關法律并無法適用于締約合約。信任利益損失大致可分為兩部分,分別是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涵蓋了締約費用損失、準備費用損失以及利息損失等,其中締約費用為主要費用成本,涵蓋簽訂契約過程中的郵電費用、當事人趕赴締約簽訂地點所花費的路費、考察所需費用成本以及其他合理成本等;準備費用指的是當事人與對方就運送或接收目標物的支出,以及其它合理成本;此外還有其它費用支出;間接損失通常是指當事人錯過與其它合伙人簽訂合約機遇的損失。造成這些損失的原因,必須是因為雙方信任利益引發(fā)的損失,如果損失原因并不是由過失方造成的,決不可劃分到信任利益損失的范圍內(nèi)。
(三)違反先合同義務的一方有過錯
締約過失責任的明確,需要以造成過錯的一方為原則。過錯是指行為人主觀上的一種可歸責的心理狀態(tài),在具體進行某種行為過程中,心理狀態(tài)未能滿足所需的注意程度。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故意和過失。其中故意指的是,當事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將會造成的結果,但執(zhí)意照做時的心理狀態(tài);過失指的是當事人本應認識到自身行為可能造成的結果,但因不夠謹慎而引發(fā)不良影響時的心理狀態(tài),其中,因主觀過錯而引發(fā)的契約過失行為,需要當事人為此承擔相應責任和義務,在并未因此造成過錯的情況下,可免除相應責任。
(四)過錯與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
締約過失責任的因果關系,即其中一方當事人所造成的過錯,與另一方當事人所承受的損失,二者之間構成必然關聯(lián)。基于這種因果關系,出現(xiàn)過錯的當事人不但要為自己過失所造成的后果負責,同樣要為對方的損失負責。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損失并不是由過失方造成的,即使當事人出現(xiàn)過失,也無需對損失負責。因此,在劃分責任過程中,一定要明確過錯與損失之間的因果關聯(lián),才能更加準確的依照相關法律,劃分雙方當事人的責任。
四、我國締約過失責任立法及完善
在最新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對締約過失責任加以更加詳細的解讀和明確,相比于以往的法律體系中,過于形式化的條例規(guī)定,《合同法》中的內(nèi)容更加科學合理,更具實效性,但仍有亟待改進之處。首先對于其中前兩項中的規(guī)定,過于偏重締約過失中的主觀責任,可能會令人產(chǎn)生誤解,片面的認為,締約過失責任全部是由主觀因素造成的,這限制了該制度的認知與實際應用。針對這一不足,本研究提議對第三項進行改進,更改為“有其他的主觀范疇”,從而確保我國締約過失責任在相關法律制定的科學性和全面性,更有利于應用到實踐中。通過對締約過失責任相關法律的完善,進一步健全我國的法律義務體系,并以此為依據(jù),對我國社會經(jīng)濟活動中的,日益頻繁發(fā)生的締約行為進行嚴格而有明確的規(guī)范和約束,降低締約過失責任事件的風險,同時也為締約過失事件的解決提供合理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一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2]王利明.違約責任論(第一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3]孫禮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立法資料選(第1版).法律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