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王兆勝
作家研究
關于現(xiàn)代化的深層憂思——讀吳佳駿散文集《雀舌黃楊》
北京 王兆勝
吳佳駿研究小輯
吳佳駿的散文集《雀舌黃楊》是獻給中國鄉(xiāng)村的一支挽歌,一支深蘊悲涼且悠長的挽歌,書寫了鄉(xiāng)村社會如何被“惡之花”侵襲、污染、掏空,淪落為一個荒涼破敗、人性異化的世界。作者對鄉(xiāng)村人事的書寫用情甚深,能于“無情”中寫出“真情”和“深情”,筆之力與情之深相得益彰。
吳佳駿 《雀舌黃楊》 憂患意識 天地之寬
“喪鐘為誰而鳴”?這在西方社會是一個早已為人關注的話題。它在帶著似乎聳人聽聞的詰問中,包含了對人類的深沉憂思。其實,這一憂思并不多余,而是與現(xiàn)實很近的?!昂宋洹钡睦麆Ω邞矣谌祟愵^頂,恐怖主義更是人類不得不面對的劇毒,還有吳佳駿的散文集《雀舌黃楊》,它讓我們看到了朽腐的農(nóng)村景象和世道人心所包含的危險性。
在不少作家筆下,往昔的鄉(xiāng)村景象不在,代之以荒涼冷落和破敗不堪。吳佳駿也寫到這些內(nèi)容,但又更深了一步,直接寫到鄉(xiāng)村的靈魂——被蛀蟲蛀成一個空殼,在斑駁陸離中隨時都可能轟然崩坍,如一個美麗的肥皂泡和一場動人的春夢。在吳佳駿筆下,村莊人口流失、田地荒蕪,道路被野草淹沒;原有的鄉(xiāng)村職業(yè),尤其是那些古老的營生面臨困局,甚至走向終點;舊有的醇厚道德和鄉(xiāng)情民風面臨挑戰(zhàn),代之以暴力仇恨、你爭我奪、坑蒙拐騙,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權錢成為鄉(xiāng)村社會唯一的衡量標準,為了這兩個神秘的“怪物”,整個村莊陷入了混亂、怪異、神經(jīng)質(zhì)、變態(tài),甚至莫名其妙的羅網(wǎng)之中,于是整個村莊都被掏空了。魯迅以來的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都寫過鄉(xiāng)村,寫過鄉(xiāng)村破敗的景象,以及閏土們的麻木與無奈。然而,他們都沒有像吳佳駿這樣對鄉(xiāng)村充滿絕望,并從人性異化和人心之死來寫他的悲哀與無奈。在《雀舌黃楊》中,親情、友情、夫妻之情不在,代之為異化的仇怨;純樸善良的人們不僅不被看重和敬慕,反而被視為“腦殼打鐵”;鄉(xiāng)村干部不是一心為民,反而成為禍害百姓的罪犯;醫(yī)生、老師這些神圣的職業(yè),被糟蹋得面目全非,這讓小學生都發(fā)出令人心悸的質(zhì)問。像經(jīng)過一場寒流,鄉(xiāng)村社會所有的美好與燦爛,一夜間都化為烏有,變成一個不可思議的奇怪場域。
不看內(nèi)容,只看篇目,即可領略吳佳駿對鄉(xiāng)村社會的絕望與無奈。這里寫到酒鬼、單身漢、寡婦、謊言、騙術、麻將命案等,這實際上是作家心境的外化。最令人悲嘆的是,農(nóng)婦有意種毒菜賣給城里人,卻毫無罪惡感和羞恥之心,反而嘲笑城里人愚傻;為了購買新房,兒子竟不顧父母死活,甚至動手打老人耳光,以致父母受辱自殺;醫(yī)生、老師們只認錢,而所謂的道德、良心、仁慈全都被狗吃了;為了私心和貪欲,本來友善的兄弟大打出手,甚至走到下毒謀害的地步。總之,在作者筆下,是世道人心壞了,從而導致鄉(xiāng)村社會面臨著被掏空和崩坍的危險。
散文一定要有“我”在,要有作家的“情”在,更要有“深情”在,否則再好的思想也無法產(chǎn)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就像清人張潮所言:“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林語堂也用形象的比喻表示:“情是人生的靈魂,星辰的光輝,音樂和詩歌中的韻律,花中的歡樂,禽鳥的羽毛,女人的美艷,學問的生命。談到?jīng)]有情的靈魂,正如談到?jīng)]有表情的音樂一樣地不可能。這種東西給我們內(nèi)心的溫暖和豐富的活力,使我們能夠快快樂樂地面對著人生?!眳羌羊E散文是重情的,也是有深情在的。
在《出生地》中,吳佳駿有這樣的表述:“多年之后,當一代又一代遠離故鄉(xiāng)的游子,在外面經(jīng)歷了流浪之苦,被生活鍛打得身心俱疲的時候,他們才重又回過頭來,眺望曾經(jīng)割草的地方——那個被山水環(huán)繞的偏僻之地,企圖借它的一塊草坪來歇歇腳,療療傷?!逼淝樯畈豢梢种??!锻雠!芬彩且黄郧閯尤说淖髌罚谌说氖澜?,老聾頭就是一個棄物,他無妻無兒無女,沒有誰會關愛他,他只有與牛相依為命。然而,在牛的世界里,老聾頭卻是全部,牛也是他的全部。所以,他那么小心地侍候著牛,即使田間荒蕪,牛用不上了,他仍與牛不離不棄。人們不解,老聾頭卻說:“誰說牛一定是養(yǎng)來耕田的?”作者接著寫道:“我說:‘那不耕田,養(yǎng)來干啥?’老聾頭沒有回答我,牽著牛走了,像牽著一個老伴。”作者最后寫道:“老聾頭知道牛已墜崖后,才滿含淚水地閉上了眼睛?!边@一筆情深意長,令人唏噓不已!原來情與深情不僅可施于人,更可留給物,即那些在常人眼里不值一提,可隨意虐使、摧殘甚至屠戮的牲口。這樣的書寫有點兒像蓄滿清水的深井池潭,讀之令人在悲嘆中不乏回甘與悠然的想望。
最感人的作品是《欠條》。左木清是個“無情”的父親,因為他毫不留情與長子左三娃夫妻分家,且不顧懷有身孕兒媳“多分點糧食”的請求,毅然決然只給兒子“兩人”的口糧。就是這個“無情”父親被作者刻畫得淋漓盡致,以至于數(shù)十年也不理會對自己記仇的兒子,即使兒子發(fā)跡了,他也冷若冰霜。兒子與兒媳更是無情,不要說多年來與父親形同路人,即使得知父親病重,無錢治病也無動于衷。在母親向兒子下跪求助后,他才拿出救命錢,并要求母親無論如何給他寫下“欠條”。然而,作者卻在文末這樣寫道,父親死了,他也給兒子留下一張“欠條”:“左三娃展開紙一看,傻眼了,那居然也是一張欠條。寫在一頁皺巴巴的作業(yè)本背面。由于存放時間長,紙張受潮泛黃,出現(xiàn)了破損,大部分字跡已經(jīng)漫漶不清,只能依稀認出幾行字:
四月初七,三娃滿十二歲,想要一雙黃膠鞋,我沒有錢買,欠著。
八月十六,女兒芹芹想吃個燒餅,考慮到錢緊張,欠著。
九月二十九,小兒子書包破了,讓我給買個新的,我舍不得錢,欠著。
冬月十八,三娃兩口子分家,考慮到家里其他人的口糧,我故意少稱了兩斤谷子,一碗水沒端平,負了良心,欠著(怕是這輩子都還不清了)。
……左三娃看到欠條落款處寫著——欠債人:左木清。他腿一軟,跪倒在死去的父親面前,大喊了一聲:“爹??!”這是一個古老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化相碰撞的故事,它反映的是父子矛盾、情感差異、人性異化,但也是一首永恒的感情歌謠,它訴說著這樣的訓詞與隱語:“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打斷骨頭連著筋”和“血濃于水”。最為重要的是,作者在“無情”中寫出了“真情”和“深情”,并以厚積薄發(fā)、積羽沉舟的方式,推動了情感的由無到有、由淡而濃、由淺入深。這也是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它遠遠超出不少散文作品的寫作方式,即表面多情而實則無情和濫情,達不到感人目的。
一本《雀舌黃楊》是關于“悲情”的歌吟,其中有無數(shù)的“悲歌”,從而上演了無數(shù)的悲?。河懈概c子的,有兄弟姐妹的,有夫妻之間的,也有左鄰右舍的,還有個人與社會、村莊與村莊的。所有這些即使作品充滿一種悲觀又深蘊悲涼的氣氛,還透出某些絕望,是一部關于鄉(xiāng)村的傷悼之歌。從此意義上說,它也是一支悠長的挽歌,讓我們想起魯迅的小說《傷逝》,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我仍然只有唱歌一般的哭聲,給子君送葬,葬在遺忘中?!?/p>
與許多“大散文”的宏大敘事不同,吳佳駿《雀舌黃楊》屬于“小散文”中的大敘事,并以鏤空方式進行的微雕式書寫。
一是作者選取黃楊村這一個案,并以各色人物為中心,偏重人物之精雕細鏤,往往以獨特的言談舉止、心理描寫,使人物形象生動有趣,頗有《世說新語》之遺韻。像《農(nóng)民企業(yè)家》將一個附庸風雅的農(nóng)民企業(yè)家劉正錢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他雖然只有小學文化程度,但卻不停地吟詩填詞,爭取一切機會表現(xiàn)自己,于是成為一個可笑復可嘆的人物。《李杜白》寫的是小學代課老師李國家及其兒子李杜白的故事。因為文化水平低,李國家在學校胡亂講課,因此被師生看不起。為了盡雪前恥,他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于是給兒子取名李杜白,即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人名字的總和,并為兒子制定了全面的國學培訓計劃??上У氖?,李杜白根本不買父親的賬,還利用一切機會取笑父親,并導致了重罰挨打,最終投河自盡。這是一個父與子的雙重悲劇,也是帶有喜劇式的深刻悲劇。作者在文末說:投河自盡的李杜白肚皮白翻翻仰躺在水面,于是李杜白成了“李肚白”。胡應麟曾這樣評點《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然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逼鋵?,讀《雀舌黃楊》也有這樣的感受:通過精妙的語言,當今鄉(xiāng)村社會各色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其面目躍然紙上,仿佛勾畫出一個時代人物的風俗圖卷。
二是作者通過細節(jié)刻畫人物,以細節(jié)凸顯人物的性格與命運,從而達到力透紙背之效。如在《鄉(xiāng)村智者》中,作者寫老大爺吳國禮,他是黃楊村的“活寶”,因為他說話幽默,暗含哲理。有個細節(jié)將其智慧活脫脫畫出:工作組來訪,鎮(zhèn)長怕農(nóng)民說錯話,就請能說會道的吳大爺參加。當被問道“扶貧工程”的滿意度時,吳大爺?shù)幕卮鹗牵骸版?zhèn)長滿意,我們就滿意。鎮(zhèn)長好,我們就好?!惫ぷ鹘M的人接著問:“你們希望政府今后能幫村民解決哪些實際困難?”吳大爺卻說:“農(nóng)民也是納稅人,你們看著辦?!卑捶?,農(nóng)民早就不納稅了,其深意可知,國家政策在農(nóng)民那里根本行不通。結果鎮(zhèn)長和工作組的人聽到此話竟“無言以對”。一問一答,只有兩個回合,即將村民的不滿、無奈、智趣、希冀表達得淋漓盡致?!秷髲汀穼懥_家與丁家是世仇,于是小羅與小丁自小有仇。后來,老丁死在鎮(zhèn)上,正當小丁猶豫是否將父親回村安葬時,小羅卻“盡忘前嫌”來見小丁,流著淚說:“人老了真沒勁,我爹還走在你爹前面,冤家宜解不宜結?!毕M《』剜l(xiāng)葬父。在小羅的幫助下,小丁回鄉(xiāng)順利安葬了父親。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就在當天晚上,小羅用一根長長的鋼釬插入小丁父親墳頭,并順鋼釬倒入一瓢大糞。這個細節(jié)將小羅的陰險一下子呈現(xiàn)出來。這樣的細節(jié)在吳佳駿散文中隨處可見,是一種刪繁就簡、點石成金的寫法。
所謂“春秋筆法”,指的是中國古代的“微言大義”,即通過記述而不是議論來表達思想。用左丘明的話說是“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吳佳駿《雀舌黃楊》即是如此,他主要用敘述來表達己意,從而達到“言中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關于“懲惡而勸善”,吳佳駿雖寫了各式反面人物,但往往不直接加以褒貶,只在結尾處以隱喻來表達自己的價值取向。在《救命狗》中,因為村長陳行虎一直覬覦聰明仁義的浪子狗,于是強行將其生下的五只狗仔據(jù)為己有,希望懷孕的兒媳吃了狗仔后,能生下白胖聰明的孫子。然而,作者在結尾處卻說:浪子狗思崽心切死了,而“村長陳行虎的媳婦,果真為其產(chǎn)下一個白白胖胖的孫子,據(jù)說臉嘴兒跟浪子一模一樣”。讓人像浪子狗,其隱喻立現(xiàn)。在《捸蛙毒鱔》中,作者寫黃楊村有兩個怪人,一個叫李不三,他以擅長捸蛙著名,但妻子生產(chǎn)后,兒子卻是四肢畸形,后來長到七歲,不會走路,只會爬,還一蹦一跳的,兩腮幫鼓得老高,“有人說,李不三兩口子,青蛙吃得太多了”。另一個怪人叫吳不四,他則擅長捉鱔,后來自己養(yǎng)鱔,為了快速催發(fā),竟然給鱔吃大量的避孕藥。雖日進斗金,但吳不四的兒女卻多年不育。對此,吳不四的兒子有些奇怪,自己從不吃黃鱔,卻為何絕了后呢?于是在一次醉后,自己竟然將自己給閹了。表面看來,吳佳駿散文多在結尾處設置了“惡有惡報”的因果關系,其實這是一種“懲惡而勸善”的隱喻,不由得你不信,是“春秋筆法”的表現(xiàn)形式。
吳佳駿《雀舌黃楊》是“小散文”,其精微處可比作方寸微雕;但它卻有憂患意識與天地之寬,是屬于“大敘事”。作者通過一個村莊向世人發(fā)出警示:在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有的村莊正面臨一次真正的荒蕪、失落與異化,道德淪喪與人心朽腐已達到可怕的程度,作為現(xiàn)代化根基的農(nóng)村與農(nóng)業(yè)文明正面臨崩塌的危險。對此,作為現(xiàn)代化的發(fā)動者和驅動者,西方發(fā)達國家對此也難辭其咎,因為正是西方發(fā)達國家通過戰(zhàn)爭侵略、價值觀輸入,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發(fā)展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說,西方現(xiàn)代化具有兩面性,是一把令人警醒的雙刃劍:一是它帶來了現(xiàn)代性的啟蒙思想,二是它以功利主義和強權思想正在快速摧毀這個美麗的世界。試想,一旦未來的鄉(xiāng)村農(nóng)業(yè)文明被徹底掏空和異化,中國乃至于人類將以何立足奠基?
作 者:
王兆勝,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