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徐桐是晚清名臣,而且不是一般的名臣,是學問大家,是道光三十年進士,在徐桐所任的官職中,有三個是以“學士”命名的:內閣學士、協(xié)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說明他的學識不在一般人之下;徐桐還是晚清著名的理學家,師宗宋儒,更說明他的學問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晚清時代,徐桐被視為朝廷中知識最淵博的人,連慈禧太后都對他尊重有加。
按理說,這么大的學問,應該能對思想學術及國家民族做出巨大貢獻才對,事實卻恰恰相反,大學士徐桐是晚清保守派的代表,反對洋務運動,反對維新變法,拒絕接受一切新事物……當朝廷討論修鐵路之時,他領銜上書強烈反對,反對的理由是:“輪車所過之處,聲聞數(shù)十里,雷轟電駭,震厲殊常,于地脈不無損傷”、“驚耳駭目,鬼神呵譴”……康有為、梁啟超發(fā)起維新變法運動,試圖以變法來推動中國的進步,結果,徐桐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激烈反對、仇視改革,連心態(tài)都出了問題,聽到“維新”兩個字就氣得渾身發(fā)抖。徐桐還盲目排外,不接受任何外來事物,不用任何外國的東西,所穿的衣物,全是用土布和綢緞做成的,堅決不穿用洋布做的衣服;看到有人戴西洋眼鏡,就破口大罵;看到兒子在自己面前吸雪茄煙,就大罵道:“我在爾敢如是,我死,其胡服騎射做鬼奴矣!”徐桐的家,住在東交民巷,與外國使館區(qū)相鄰,對洋人極端仇視的徐桐便在大門上貼了一副對子:“望洋興嘆;與鬼為鄰”,以此來表達對蠻夷的憎恨……
徐桐的學問的確很大,但所學的知識,僅限于四書五經(jīng),對外部知識(特別是先進的西方科技)一概不了解,堂堂大學士,竟然不相信世界上有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國家存在,質疑道:“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國,史所未聞,籍所未載,荒誕不經(jīng),無過于此”。而且,在他的觀念中,“天朝上國”的自負心態(tài)異常嚴重,他見有人把美國翻譯成“美利堅”,就異常氣憤:“大清國才是真正的既美、又利、又堅,美國算什么‘美利堅?”而且,他對義和團“刀槍不入”、“神靈附體”的說法也深信不疑。
在非常歷史時期,我們曾經(jīng)有過一個非常荒謬的口號:“知識越多越反動”。不過,這句話用到徐桐身上倒挺合適,徐桐的知識,的確使他走向了反動。戊戌維新失敗后,譚嗣同等六君子血灑菜市口刑場,徐桐心里樂開了花,他叫來了戲班子,在家里大唱了三天戲以示慶祝。因為極端仇視洋人,徐桐成了義和團運動的支持者、發(fā)動者之一,義和團進京后,他興奮異常,當義和團開始火燒教堂時,他興奮地又請戲班子唱了二十天大戲。
徐桐現(xiàn)象,折射出的其實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失敗。古代的知識分子、學問大家,雖然號稱“學富五車”,其實所學的東西,都跳不出“四書五經(jīng)”的范圍,顯然不可能產(chǎn)生什么“獨立思想”“自由意志”“創(chuàng)新精神”,是一種僵化了的、死氣沉沉的學問,與先秦理性精神及西方先進的科學理念背道而馳,當然無法引發(fā)新技術革命及民主制度的誕生。徐桐無疑是一個飽讀詩書的好學者,但他的學問對時代的進步非但沒有推動作用,反而走向了改革的對立面,成了阻止社會前進的絆腳石。畸形的知識結構,不但于國無利,反而于國有害,擁有畸形知識結構的人,表面上看是“愛國者”,其實是“害國者”。這種學問,于國家、民族何用?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