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詞多義,指一個詞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
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詞根據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應用范圍逐步擴大,同一個詞,在這個句子是一個意思,而在另外一個句子里又是另一個意思,而這些意思又有一定的關聯(lián)。例如:
或:(1)有的,有人?!敖窕蚵劅o罪,二世殺之?!保ā蛾惿媸兰摇罚?)有時:“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有時”這個義項是根據“有的,有人”引申而來的。
一詞多義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相當普遍。把握一詞多義現(xiàn)象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
1.本義。就是詞的本來的意義,即詞產生時的最初的根本意義。例如:
(1)“本”的本義是“樹木的根”。(2)“道”的本義是“路途,道路”。(3)“城”的本義是“城墻”。(4)“兵”的本義是“兵器”。
2.引申義。就是本義派生(引申)出來的與本義相關的其他意義。例如:
(1)畔:本義是“田界”,田界是田的邊上,所以“旁邊”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橋畔”“枕畔”,這是“畔”的引申義。(2)城:本義是“城墻”,由“城墻”引申為“城市”。如:“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保ā洞阂瓜灿辍罚?)道:本義為“道路”。而“方法”“道德”“學說”為其引申義。(4)本:本義是“樹木的根”,“基礎”“本來”“書籍的冊”就是它的引申義。
3.比喻義。就是建立在比喻基礎上所產生的意義。例如:
(1)爪牙:本義指“動物的尖爪和利牙”。古代比喻義指“得力幫手”的意思,屬于褒義。后多比喻為壞人效力的人,壞人的黨羽、幫兇。(2)手足:本義是“手和腳”,比喻義“兄弟”“黨羽”。如:“手足情深,焉能或忘。”(3)草:本義是“野草”,比喻義“不值得被珍惜的事物”。如:“草菅人命”。
4.假借義。古文中常常出現(xiàn)通假字現(xiàn)象。所謂通假字,就是指本應用甲字,使用時借用與其意義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現(xiàn)象。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義。例如:
(1)蚤:通“早”。如:“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中“蚤”同“早”其假借意為“早一點”。(2)莫:通“暮”。如:“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為“夜晚”。(3)畔:通“叛”。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中的“畔”和“叛”同音,所以又假借為“背叛、叛亂”的意思。